趣味解讀明朝皇帝
明朝皇帝們是怎樣被大臣搞得精神分裂的?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趣味解讀明朝皇帝,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趣味解讀明朝皇帝:
皇帝閑了,大臣們的角色也同樣變,原先在這個官僚體制中,各類的權力都被朱元璋拆分開來,而在這套變動過程中,本來拆分的權力,也又重新組合起來。比如原本分散的六部權力,被統一整合到內閣負責,而地方上原本分散的“三司”權力,被統一整合給各省的巡撫,以及負責多個省公務的總督負責。權力組合的結果,使得相關大臣的權限加大,連帶著話語權加大,辦公固然方便了,但和皇帝頂牛,也自然變得方便了。于是從明朝中后期開始,明朝大臣和皇帝頂牛的事,也就越發的多了起來。
到了明憲宗成化皇帝在位開始,群臣給皇帝頂牛,又多了新招數,經常是為了爭論一件事,鬧得大臣們以集體辭職相威脅。比較典型的事,就是西廠提督太監汪直引發眾怒,大臣商輅率領文臣進諫,以集體辭職為武器,迫使明憲宗罷免汪直并裁撤西廠,雖然這場爭斗,還是以汪直復職西廠復設,以及商輅黯然罷官而告終,但隨著文官集團話語權的壯大,集體辭職這一招,在之后明朝歷代皇帝在位時,都被大臣們屢試不爽。
比如明孝宗朱祐樘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劉健等人率領群臣進諫,以集體辭職勸說明孝宗赦免兩京之獄中的獲罪言官,并嚴懲涉案宦官。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發生過兩次著名的內閣集體辭職事件,一次是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位閣臣,率領六部九卿集體辭職,勸說明武宗驅逐宦官八虎。另一次是明武宗在位晚期,常年外出巡游,并率兵在應州與蒙古韃靼部血戰,結果以梁儲,蔣冕等閣臣為首的百官,以集體辭職勸說明武宗回京理政。
而到了明神宗萬歷皇帝在位的時期,發生了著名的“爭國本”案,集體辭職這招,更從官員頂?;实鄣臍⒄校兂伤究找姂T的常用招數,當時圍繞著立太子問題,堅持立皇長子的群臣,與堅持立皇三子的明神宗,展開了二十年的頂牛,期間每當雙方關系劍拔弩張的時刻,特別是諸多官員因為直言進諫遭罰時,總會鬧出重臣們集體辭職以示抗議的一幕,諸多重臣也因此掛冠而去。而苦受頂牛之苦的明神宗本人,更演出了三十年不上朝的雷人之舉。話語權越來越多的大臣們,在皇帝面前,也變得越發的不聽話。明朝官員的不聽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批評多,經常性的批評皇帝。二是管的寬,他們批評皇帝的內容,從國家大事到個人私生活,那是無所不包,比如明孝宗朱祐樘在位的時候,一次參加經筵,不小心打了個哈欠,結果接著有言官進言,說皇上您打哈欠,這是對經筵的不尊重。
如果說這還算國家大事,那么隆慶年間的詹仰庇卻更雷,一次他偶然從太監處聽說,皇帝好像許久沒有寵幸皇后了,這本來是人家兩口子之間的私事,結果詹仰庇靈感大發,上奏奇文一篇,要求皇帝要多寵幸皇后,皇帝皇后夫妻恩愛,才是國家的福氣,一番怪論,鬧得隆慶皇帝哭笑不得。甚至有時候,官員批評皇帝,不但不問青紅皂白,而且是不顧事實,完全憑借道聽途說甚至臆測。這種事典型倒霉的,依然還有隆慶皇帝,一次隆慶皇帝偶爾沒有上早朝,接著御史蔡汝賢就上奏說,皇上您這幾天生病,我聽說您最近縱欲過度,夜夜寵幸美人,您這樣可不行啊。如此奏折,把隆慶皇帝委屈的不行,以至于直接下詔書反駁說:你以為我生病是因為好色嗎?我真的是干工作累的。
比起隆慶皇帝來,他的兒子明神宗朱翊鈞更委屈,那時候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到了臨終的時候,還專門把內閣首輔方從哲叫到宮里來,方從哲本來以為皇帝叫他是來托孤,沒想到明神宗當著方從哲的面卷起胳膊展示說:你看看我的胳膊都浮腫了,這全是干工作累的,外面那些大臣們,整天上奏折胡說,說我在宮里不務正業,你可要為我證明啊。一番話當場把方從哲雷翻,還沒等方從哲回過神來,明神宗又接著對身邊太監說:我每天是怎樣辛勤工作的,你一定要如實說給方大人聽。
而比起這兩條來,第三條卻更讓皇帝們抓狂,就是官員權力越來越大。放在明初的時候,官員生活那叫一個苦逼,那時候朱元璋大權獨攬且律令嚴苛,官員們稍微犯錯就會被嚴懲,甚至每天上朝,如果能平安回來,有些官員家還會照燈結彩格外熱鬧——慶祝自家老爺又多活了一天。
而從明朝中后期以后,官員的話語權也越來越大,特別是皇帝說話,有時候也是可以不聽的,比如皇帝想用錢,發文到戶部去,戶部如果覺得這筆錢不該用,就可以不撥錢,并且把皇帝的詔書原封不動退回,這叫封駁。
不但用錢可以問題可以封駁,其他問題上也能封駁,甚至皇帝認爹的問題,明世宗在位早期,發生了著名的大禮儀之爭,起因是以外地藩王身份即位的明世宗,拒絕按照皇室法統,不認已故的明孝宗為爹,反而要堅持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興獻王帝號,引發群臣不滿,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大臣堅決對抗,明世宗下的詔書,大臣們不照辦。一場禮儀之爭,把明世宗折騰的叫苦不迭。
這種越來越煩的情況,明朝歷代皇帝都不會等閑視之,因此即使是再荒廢朝政的明朝皇帝,在位期間都在這個問題上開動腦筋,用各種辦法強化皇權,最通用的辦法,就是強化宦官權力,用以對抗話語權越來越大的群臣,這招從明宣宗執政時代就開始用,他在位的時候設立司禮監,給予司禮監批紅權,使宦官集團在朱棣時代有了特務權后,又多了行政權,之后的時期里,明朝宦官地位的提升,其實是和明朝文官集團地位的提升同步的。
而每一代帝王,也都有一些自己的辦法,明憲宗除了增加特務機關,加強對群臣的監控外,也注意放開言路,言官批評他的奏折很多,他雖然多不接受,但處罰言官卻很少。而明世宗朱厚熜在位時期,由于他之前的明武宗時代,宦官威權過重,他登基后開始限制宦官權力,提高文官集團地位,重用內閣。
每一任皇帝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當明朝皇帝,文官,宦官這個權力三角體系確立后,其權力的分布,就變得好像一只天平,皇權在中間,文官和宦官各自占兩邊,在明朝做個好皇帝,其實也就要求做到一條,要保持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權力平衡,整個明朝中后期,所有執政成就最好的時代,都做到了這個平衡。
典型如著名的“張居正改革十年”,盡管當時的明神宗還是個小孩子,但是擔任輔政大臣的張居正,與擔任宦官集團首腦的馮保,既是相互利用的伙伴,卻在權力上也相互制約,張居正有輔政大權,然而卻無廠衛大權,同時他的輔政權,也需要得到來自宮廷內部,尤其是明神宗與李太后的支持,因此必須要倚重馮保,馮保雖然是宦官首腦,但行政方面,同樣要倚重張居正,這種相互的倚重,成就了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有了著名的“萬歷中興”。
由此可見,在明朝好皇帝的首要標準,其實就是一句俗話:在宦官和文官之間,要一碗水端平。
明朝的六大好太監都是誰:
讀明朝歷史,一說起“太監”這個話題,人們首先想起來的肯定是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這四大權閹。不可否認,這四個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明朝的認知,尤其是“太監”這一特殊群體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然而,在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當中,在那數以萬計的太監中,既有像四大權閹這樣專權擅政的頂級太監,當然更多的,則是和眾人一樣的普通太監。他們擁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情感,擁有著各種各樣的才藝與能力,我們只有摘掉歧視太監的“有色眼鏡”,更多更深入地去了解他們,我們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明朝歷史。
一、文化素養極高
成化年間,司禮監太監戴義,彈得一手好琴,自號“竹樓”。當時,南京有一女子,琴技高超,號稱兩京一十三省無人可匹。她聽說戴義好琴,好勝心起,遂與戴義訂期比試。比賽當日,女子為了顯示氣度,讓戴義先奏。戴義也不推辭,撫琴便奏。豈料,戴義一曲奏畢,女子已是淚如雨下,心知不敵的她面如死灰,忽然站起,將攜帶的古琴砸碎,隨即拂衣而去,終身不再言鼓琴之事。
除了擅長鼓琴,戴義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尤以楷書見長,技法高超,據說與有“明朝王羲之”之稱的沈度不相上下。
萬歷年間,司禮監太監張維,學問深厚,好作律詩,且合于格律;張維也極善書,他的書法學自文征明,頗得其真髓,自稱“燕山廢叟”,并以此名署之于名刺(名片)。張維執掌兵仗局時,萬歷皇帝年紀還小,因勸諫萬歷皇帝不要玩耍兵器,被皇帝責備。張維好文,文章寫得很好。萬歷帝皇通常不會直接稱呼張維的名字,而是稱之為“秀才張”,對他頗為禮重。
明末的太監鄭之惠與眾不同,他不愛權力,只醉心于經史,能寫八股文和古文。天啟五年(1625年),鄭之惠出任宮中典籍,后升為監官。崇禎元年(1628年)冬,崇禎皇帝為了考較鄭之惠的文采,親自測試,出了“事君能致其身”這樣一道八股文題目。鄭之惠揮筆立就,入了選,隨即升任司禮監隨堂太監,可謂是古今殊遇。
二、勇于進諫
弘治年間,太監何文鼎出身舉人,壯年才自宮入宮。后因上疏彈劾外戚壽寧侯張鶴齡、建昌侯張延齡,惹怒弘治帝,結果被逮下錦衣獄。錦衣衛獄卒輪番施刑,要他招認幕后指使。何文鼎說:“有二人主使,但你們卻拿不了他。”獄卒問是何人,何文鼎答曰:“孔子、孟子也!”弘治帝得知后大怒。御史黃山等人紛紛上書解救何文鼎,素來從諫如流的弘治帝此時一律不肯聽。孝康張皇后因何文鼎彈劾自己的兩個弟弟,也十分惱怒,暗中派人把何文鼎給打死了。后來,何文鼎冤獄得雪,弘治帝命以禮收葬,還親自撰寫祭文。時人寫詩憑吊道:“外戚擅權天下有,內臣抗疏古今無。”
嘉靖初年的一天,嘉靖皇帝見一物在地上爬行,但他不認識,就問侍從太監這是何物。太監說是螃蟹。嘉靖皇帝命取來察看,發現螃蟹背后隱約有字,仔細辨認之下,乃是“桂萼”、“張璁”四字。嘉靖皇帝大驚,立刻命人調查,結果得知是太監崔文所為。原來,崔文因為看不慣桂萼、張璁小人得志、橫行無忌的樣子,所以才出此下策,目的是為了能讓嘉靖皇帝懲處桂、張二人。但當時的嘉靖皇帝正因桂、張二人在“大禮議”之爭中出力甚多,十分寵信他們,對崔文的“進諫”十分惱怒,遂將崔文給貶到了南京。大明王朝六大好太監:或憂心國事堪稱忠臣,或戰功赫赫堪稱名將!
三、慕義有風骨
嘉靖末年,南京皇城的守門太監高剛,對當時名重天下的兩位諫臣海瑞、林潤十分欽佩仰慕,為此,他特地請人制作了一副對聯,將二人的名字嵌入其中,掛在正堂。其聯曰:“海無波濤,海瑞之功不淺;林有梁棟,林潤之澤居多。”
萬歷年間的太監史賓,為人仗義,不愛財貨。京官米萬鐘曾向史賓借貸銀子七、八百兩,但米萬鐘一生困頓,最后也未能償還,史賓也不追究,還把借據燒掉,京城人都稱贊史賓的“義舉”。
四、憂勞國事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軍大敗,明英宗被俘。消息傳至京師,監國郕王朱祁鈺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到底是抵抗還是南遷。翰林侍講徐有貞自負才學過人,見識超群,又善觀星象,遂提議遷都南京,與瓦剌以淮河為界,各守一方。司禮監大太監興安聽后大怒,喝罵道:“這廝該死,敢如此妄言!若南遷,圣駕在口外(指明英宗被瓦剌俘虜),誰去迎回?祖宗山陵宮闕誰來守護?”然后就把徐有貞趕出了朝堂,不久又把他外調,要他防守河南彰德等處。
司禮監大太監金英,來自安南(今越南)。金英某年奉命出使,路過南京時,南京的各級官員紛紛來到江邊,為金英餞行,唯獨官員薛瑄不來。金英不但不惱,回朝之后,他還對皇帝夸贊道:“南京好官,惟薛卿耳!”
景泰帝即位之后,意欲易儲。一日,景泰帝對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的生日。”景泰帝所說的“東宮”,是指景泰帝之子朱見濟。金英聽后叩頭道:“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金英所說的“東宮”,是指明英宗之子朱見深,也就是當時的太子。景泰帝明白金英的意思,默然不語。
嘉靖初年的一天,嘉靖皇帝突然來了興致,想打開內庫觀賞一下歷朝歷代所儲積的古玩財寶。司禮監太監張佐跪奏道:“自有歷年冊籍可查,不必萬歲親閱。”此事遂作罷。其余太監很不理解,問張佐原因,張佐解釋道:“這寶貨易以炫人,不當讓爺爺(嘉靖皇帝)看到,恐開啟其聚斂之心!”
五、寬容大度
約在弘治年間,司禮監太監秦某,曾為了教育家族子弟而四處尋訪賢良塾師,最后確定為舉人余洙。余洙起初并不愿意,但耐不住秦某的軟磨硬泡,終于勉強答應。在拜謁秦某的時候,余洙毫不見外,竟然坐到了上座,頗為無禮,秦太監的左右侍從從未見過這樣膽大之人,也驚訝無比。豈料,秦太監見此情景不怒反喜,高興地說:“此人連司禮監太監也不怕,還怕我的那些子弟嗎?”
等到教學那天,倚仗秦太監而承襲了錦衣衛職務的秦氏子弟,衣著華貴,風采奕奕,而余洙則相貌丑陋,個子矮小,秦氏子弟因而非??床黄鹩噤?。面對秦氏貴胄,余洙毫不手軟,嚴厲督責。他一見學習有怠惰者,立刻令其跪地受罰,秦氏子弟心中不服,便口出怨言。余洙大怒,當即要求離開,秦氏子弟害怕惹怒秦太監,紛紛跪地請求余洙留下。后來,秦太監聽說了這件事,嘆道:“我家子弟要不是這個先生,如何教得?”對余洙更加尊敬和禮重。
六、富有軍事才能
太監劉永誠,自永樂年間即開始領兵征戰,勇敢而有計謀,戰功卓著,自后歷任北方軍事重鎮的鎮守太監,成化初年,明憲宗準備整頓京軍,劉永誠被任命為整頓京軍的實際負責人,劉永誠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因為劉永誠的赫赫戰功,他的從子(嗣子)劉聚破例被封為寧晉伯,另外還有子侄數人,憑借著劉永誠的軍功,被授予指揮、千戶之職。
劉永誠恩遇之盛,在明代宦官中極其少見。劉永誠在明朝人心目中很有地位,他的小名叫“馬兒”,多由皇帝或劉永誠的長官稱呼,可明朝人對劉永誠十分崇敬,直到劉永誠死后一百多年后的萬歷年間,京師的人們還是如此親昵地稱呼他。
除了劉永誠,七下西洋的太監鄭和,也具有很高的軍事素養,曾在“靖難之役”中一露鋒芒,下西洋時,還指揮明軍挫敗了大海盜陳祖義的襲擊。永樂年間的侯顯,曾數次數次出使西域,也曾指揮手下將士打敗進犯者。
同一時期的遼東鎮守太監亦失哈,曾率領大軍在東北地區開疆拓土,是奴兒干都司的實際創建者,經營遼東長達二十余年,修建永寧寺,刻石勒功而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