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智商有多高
神探狄仁杰每天斷案40余起,狄仁杰的智商有多高?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狄仁杰的智商有多高,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狄仁杰的智商有多高:
狄仁杰,字懷英,唐貞觀四年(630年)生于并州(今太原)的一個官宦之家。顯慶元年(656年),26歲的狄仁杰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滿腔熱血的狄仁杰開始了他的工作,可現實很快給了他一次沉重打擊——被胥吏誣告了一把。幸運的是,這一狀告到了閻立本那里。
他的智商有多高?
不一定是智商高,最主要靠的是觀察力,這是長期鍛煉出來的。
閻立本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尤擅畫人物?!恫捷倛D》、《歷代帝王圖》就是他的杰出作品。他的畫名太大,以至于有人稱他為“丹青宰相”。不過這時候他是“欽差大臣”,正好到汴州考察。接觸到狄仁杰這個案子后,閻立本不僅弄清了真相,而且發現狄仁杰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夸獎他是“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因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懇,特別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在地方上積累了將近20年的斷案經驗后,上元二年(675年),被調到中央,當上了大理丞。這個官職品級不高,只是從六品,但地位重要,負責京師案件拘審判斷罪,同時也復核全國各地的判案。
狄仁杰剛到大理寺上任的時候,積壓的案件已經非常多。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案件全都清理了,事后竟然一個喊冤的都沒有。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傳為佳話,在今天看來也堪稱神奇。
現在大家印象中狄仁杰的“神探”形象也主要來源于狄仁杰在地方和中央大理寺擔任司法官員時候的業績。但史籍中沒有留下他斷案的詳細細節,只是說他斷案效率高,擔任大理寺丞期間一年斷案一萬七千余起。這意味著每天斷案40余起,即使是“福爾摩斯”也沒有這個效率,實際上這是指看卷宗進行案件復審(比如找出案子的疑點),不是現場偵破。由此可見,歷史上的狄仁杰擅長的是對案件的審判,是個“法官”、“檢察官”之類的司法工作人員,而非偵探。
“唐室砥柱”官場油條
他深得武則天信任,又巧妙力保“李唐”江山
雖然在辦案上鐵面無私,但是狄仁杰本人卻是一個很溫和,擅長古代官場的人。歷史上的狄仁杰被“分割”成了兩半,唐高宗時他是辦事認真的能臣,武則天時是中樞決策的宰相。在小說和電視劇里,當上了丞相的狄仁杰還是每天忙著到處“微服私訪”,沒事就找案子來查。但歷史上真實的狄仁杰,雖也是忙得到處跑,但他忙的不是查案,而是協助武則天處理政事。
眾所周知,狄仁杰與武則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但是狄仁杰一生最重要的活動又是興復李唐皇室。他夾雜在“李唐”與武則天家族之間,既深得武則天信任,又能設法保住“李唐”江山,不得不說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官場老油條”。
狄仁杰要興復李唐皇室,就必須設法對武則天施加影響,改變她對兩個兒子的看法,使李顯(唐中宗)與李旦(唐睿宗)兄弟能夠擺脫被囚禁的地位。有一次,武則天和近臣們談起了她夢見一只大而美麗的鸚鵡,可是兩個翅膀全折斷了。狄仁杰便說:“臣以為,那只大而美麗的鸚鵡就是陛下自己,因為陛下姓武。”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因為武則天常將鸚鵡來比擬自己。“兩翅,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狄仁杰指的是李顯與李旦。“現在,他們都處于被囚禁的地位,這就是兩翅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陛下起用王子,鸚鵡就能飛翔了。”
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數次使人游說太后,請立其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復立廬陵王李顯。狄仁杰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勸說她:“兒子當了皇帝,母后千秋萬歲后可配食太廟,享受后世的祭祀;若是侄兒當了皇帝,從沒有聽說將姑母附于廟堂的事情。”
武則天說:“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必摻和了。”狄仁杰沉著而鄭重地回答:“四海之內,孰非皇土?而我位極人臣,又怎能不幫著陛下分擔?”武則天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就在他上疏力阻武則天大造佛像的那年9月,狄仁杰去世。武則天親自為他主持喪禮,廢朝三日,這是當時人臣的最高待遇。而狄仁杰也被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狄仁杰在國外比包公出名
荷蘭人高羅佩一口氣寫了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
清初的時候,已經有一本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風行于世,其主人公就是狄仁杰。雖然里面也有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但內容基本都是編出來的一個個破案故事。后來有所謂“四大公案”小說,即《狄公案》(狄仁杰)、《包公案》(包拯)、《海公案》(海瑞)、《施公案》(施仕綸),這一類的“偵探小說”,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這里面,包公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不過走出國門,名滿全球的,還是狄仁杰。這得歸功于一個荷蘭人,他叫高羅佩。在萊頓大學學習期間,高羅佩選擇漢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大學畢業后進入荷蘭外交界,在長達30多年的外交官生涯里,曾經在中國的重慶、南京等地擔任外交秘書、參事等職。
上世紀40年代在重慶時,高羅佩讀到了《武則天四大奇案》,他對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狄仁杰屢破奇案大為折服,繼而把西方偵探小說和中國公案傳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較后,高羅佩認識到書中所描寫的中國古代法官的刑事偵訊本領,無論在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偵破奇案的能力方面,還是在犯罪心理學的素養方面,比起福爾摩斯、格雷警長等現代西洋大偵探來,均有過之而無不及。
于是,他想到了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外的一個切入口,開始著手翻譯《武則天四大奇案》。高羅佩先是將之譯為英文,又以狄仁杰為主角用英語創作了《銅鐘案》。沒想到《銅鐘案》在西方大獲成功,在出版商的催促下,高氏只能繼續收集和組織當時中國民間流傳著的狄仁杰斷案故事。一口氣寫了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所以有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羅佩將這些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們在西方引起了轟動,狄仁杰遂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
神探狄仁杰是如何成為“中國福爾摩斯”的?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神探狄仁杰的趣味解讀,看完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神探狄仁杰的趣味解讀:
狄仁杰,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唐(武周)時杰出的政治家。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不畏權貴,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可謂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作為曠世奇才,狄仁杰一生政績顯赫,剛正嚴明,其主要功績有:一、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并為恢復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貢獻。在狄仁杰死后,他的學生張柬之發動政變,恢復了“唐”國號;二、為唐朝舉薦了一批優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時人謂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回答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一時傳為美談。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為梁國公。
與其他宰相級的大政治家不同的是,狄仁杰還以擅長法治而名世。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
有關狄仁杰親身參與訴訟斷獄的記載,在《舊唐書》上有記載,最著名的就是斷“權善才(大)誤砍昭陵柏”案件。據載,權善才時任武衛大,誤砍了昭陵(李世民陵墓)上的柏樹,這個在今天看來只需處以罰款的事卻被高宗李治無限“上綱上線”,說什么使他(高宗)不孝,要殺權善才。
狄公據理力爭,以律法為依據,以委婉卻不失力度的議論語言為武器與高宗辯論,最終以“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以及“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這樣兩方都可接受的語言化解了這場訴訟,救了大權善才的性命。第二件則是“智斗來俊臣”。這次是狄公入獄,為自保而為的。
武后稱制,重用周興、來俊臣等人施以酷吏,他們羅織罪名,陷害殘殺李唐舊臣,狄仁杰亦未能幸免。他入獄后,為避免來俊臣等人施以酷刑,先承認了自己謀反的事實,而后以天氣變化,送冬衣讓家人取出棉花為由,寫下血書,上呈武皇。畢竟,武后是相信狄仁杰的,經過一番討論,狄公終于脫險,被貶彭澤令。
狄仁杰任侍御史期間,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杰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
狄仁杰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
由于審案公正嚴明,狄仁杰在民間的知名度、美譽度甚高,其形象被民間美化與拔高。清初的時候,已經有一本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風行于世,其主人公就是狄仁杰。雖然里面也有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但內容基本都是編出來的一個個破案故事。后來有所謂“四大公案”小說,即《狄公案》(狄仁杰)、《包公案》 包拯 、《海公案》(海瑞)、《施公案》(施仕綸),這一類的“偵探小說”,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這里面,包公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不過走出國門,名滿全球的,還是狄仁杰。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得歸功于一個荷蘭作家,他叫高羅佩。
高羅佩,字芝臺,是羅伯特·漢斯·古利克的中文名。高羅佩是荷蘭漢學家、東方學家、外交家、翻譯家、小說家。作為荷蘭職業外交官,他通曉英文、中文、日文、梵文、藏文,德文、法文、印尼文、馬來文、拉丁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古希臘文和阿拉伯文15種語言,曾派駐泗水、巴達維亞、東京、重慶、華盛頓、新德里、貝魯特、大馬士革、吉隆坡等地,職務從秘書、參事、公使到大使。盡管仕途一帆風順,但流芳后世的卻是他的業余漢學家的成就,荷蘭人對中國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應歸功于他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作為一個西方人,高羅佩不但能用白話文和文言文寫出漂亮的文章,還擅長用中文寫作律詩、絕句等近體詩詞。
由于對中國文化的強烈認同和沉迷,高羅佩一心想找一個有教養的中國女子終身為伴。上世紀40年代在重慶任荷蘭使館一秘時,他愛上當時在大使館任秘書的江蘇名媛水世芳女士。水世芳為清代名臣張之洞的外孫女,其父親水鈞韶曾在中國駐列寧格勒總領事館工作,后來任天津。水世芳不僅是名門之后,而且是齊魯大學畢業生。1943年,高羅佩與當時22歲的水世芳結婚,以后共有4個子女。
在重慶時,高羅佩除了俘獲中國美人的芳心,還讀到了清代無名氏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他對這部小說中主人公狄仁杰屢破奇案大為折服,繼而把西方偵探小說和中國公案傳奇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較后,高羅佩認識到書中所描寫的中國古代法官的刑事偵訊本領,無論在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偵破奇案的能力方面,還是在犯罪心理學的素養方面,比起福爾摩斯、格雷警長等現代西洋大偵探來,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還發現中國公案小說在西方偵探小說問世前,就已在東方盛行了好幾百年,而以探案為題材的短篇故事甚至在1000多年前就在中國廣為流傳,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也早出現在若干個世紀以前古代中國的舞臺上,或被當時的說書人描述得栩栩如生。
他也驚奇地發現中國讀者喜歡讀西方的偵探小說,這些小說在西方水平很低,而且當時翻譯成中文后水平更低了,中國源遠流長的公案傳奇在西方卻屢遭訛傳和貶低,中國古代法官的形象在西方也常受到歪曲和損害,高羅佩對此深為不平。
于是,他想到了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外的一個切入口,開始著手翻譯《武則天四大奇案》———因為西方人特別喜歡偵探小說。高羅佩先是將之譯為英文,又以狄仁杰為主角用英語創作了《銅鐘案》。
他原本準備在中國出版《銅鐘案》的中文本,但由于中國出版商尚未意識到該作品的巨大價值,表現并不積極,高羅佩只好先出版英文本。
沒想到《銅鐘案》在西方大獲成功,在出版商的一再催促下,高羅佩只能繼續收集和組織當時中國民間流傳著的狄仁杰斷案故事。但寫著寫著,他感覺故事性太差,于是干脆自己來編,這下一發不可收,一口氣寫了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所以有了《迷宮案》、《黃金案》、《鐵釘案》、《四漆屏》、《湖中案》等。高羅佩將這些故事集在一起,統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即《狄公案》。它們在西方引起了轟動,狄仁杰遂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贏得了盛譽。上世紀80年代,這部巨著翻譯成中文回到中國,成為“出口轉內銷”的經典產品,在讀者中反響很大。
這部經高羅佩重新編排的中文小說《狄公案》,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唐代的司法、政治、行政、吏治、外交、軍事、工商、教育、文化、宗教、民情、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全書均以仿宋元話本體裁寫成,這在世界漢學著作中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是高羅佩對世界漢學發展的一大貢獻。
狄仁杰簡介: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懷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杰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平反后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再次拜相,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納言、右肅政臺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進封內史,并于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后又追贈司空、梁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