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姓氏簡介
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領鎖羅骨,以趙為姓。又稱伊爾根覺羅,相對伊爾根覺羅的民覺羅,愛新覺羅意思是官覺羅,其實就是官趙。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
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王妃皇后,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與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愛新覺羅姓氏簡介
有的學者認為,后金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后,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后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后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后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后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么,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后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后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后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于處于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近70年間,愛新覺羅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歷史,政府行為的修譜已無可能,純正的血統已無保障,婚姻狀況也日趨復雜,幾乎沒有任何家譜問世,家族人口的統計已很困難。但1937年之前康德偽皇帝在偽滿洲國最后一次整體的修繕了家族譜系,所有宗室、覺羅都羅列其上,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后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根據原先存留下來的碟譜和東北遼中新民地區的情況又由家族族長帶領修繕了譜系,《愛新覺羅宗譜密雅納支》 每十年系統修訂一次,已經成為定規。經遼寧省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批準,愛新覺羅密雅納支派恢復了家廟,每年的陰歷五月十三舉行家族內祭祀。
不過,一種趨勢是很明顯的,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然還在不斷膨脹,血緣關系也由近及遠,逐漸形成眾多分支。據估計,如今愛新覺羅氏大致有30—40萬人。 其實到清朝最后的三代皇帝,由于近親結婚,幾乎是沒有子女,有也是早早夭折,所以現在估計子孫很少。
愛新覺羅這個姓,后來也有了簡化,有的改為"肇",有的為"羅"等等。
愛新覺羅氏后裔在全國分布廣泛,其生活狀態多種多樣,對待“愛新覺羅”姓氏的態度也各不相同。
愛新覺羅家族的子孫當中,有一位最有才華的人物,名叫愛新覺羅恒強,據說是宗室里面最出色的一位青年代表人物,只是詳細資料不詳,是怡親王之后,漢名叫呂強,此姓的由來據說是按皇宮的宮去掉了帽子而為呂而來!
愛新覺羅,滿文書寫為(如圖),拉丁文轉寫為 Aisin Gioro ,是清朝皇室姓氏。滿語“愛新”是族名,“金”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是以努爾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覺羅”(今黑龍江省伊蘭一帶)作為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金子般高貴神圣的覺羅族。
滿洲姓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姓(滿語中“姓氏”一詞的穆林德夫轉寫為hala 、哈拉),一部分是基于血緣宗親關系的族名(mukūn、穆昆)。愛新覺羅一姓中,愛新是族名,覺羅是姓。“覺羅”與“愛新覺羅”兩者的關系類似漢族中“某姓”和“某家族”的關系(李姓與趙郡李氏,謝姓與陳留謝氏,張姓與桐城張氏,翁姓與常熟翁氏等)。除愛新覺羅外,覺羅這一姓氏還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通顏覺羅、嘉穆瑚覺羅、西林覺羅等分支,都源于同一始祖。因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該族遂成望族,以全稱相稱,“愛新”遂變為姓氏的一部分。
清代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漢姓,如金、王、范、艾、羅、肇等。
愛新覺羅家族簡介:愛新覺羅,拉丁文轉寫為AisinGioro,是清朝皇室姓氏。“愛新”是滿語“族名”、“金”的意思。“覺羅”是姓氏,是以努爾哈赤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覺羅”(今黑龍江省依蘭一帶)作為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里。“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含義是,像金子般高貴神圣的覺羅族。
清朝統治者將愛新覺羅氏分為宗室和覺羅,以示血緣遠近區別,同時將一些有功之臣賜姓為覺羅,如覺羅納木泰(原姓舒穆祿)、覺羅吳拜(原姓瓜爾佳)等。清亡以后族人多如金、王、孫、艾、羅、肇、范、關、鄂、趙等。覺羅一詞在女真語里是“遠方”的意思,后來,就演變成了遠支,與mukun宗室區別開來,比如滿語里goromafa外祖父goromama外祖母goroomoro外孫,覺羅其實就是遠支的意思。覺羅后來發展成為一個姓gioro。
古代的女真族人并不重視自己的姓氏,皆冠以部族名為姓。比如完顏部的人就很多姓完顏,葉赫部的人就大都姓葉赫。努爾哈赤遠祖姓夾古,是愛新(舊女真“按出虎部”)部族的遠支。遂其一支都冠以覺羅。遂隨部族冠姓愛新(滿語:aisin,金的意思)又因其為遠支,則冠以覺羅(滿語goro或gioro,遠支的意思)。遂稱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其子皇太極建國清朝,效仿漢制,取消遠支大宗之分,使愛新覺羅成為一個姓氏。由于古代女真族遠支宗室劃分詳細,遂許多姓氏就出現了覺羅的劃分:伊爾根覺羅、阿顏覺羅、舒舒覺羅、葛籣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扈倫(呼倫)覺羅、嘉木瑚覺羅、阿哈覺羅、伊拉拉覺羅、察拉覺羅等等。諸覺羅的前兩(三)個字是地名或身份,后兩個字是姓。
愛新覺羅氏統治中原初期,子孫并未按照輩分命名,康熙年間才開始采用漢人按輩分取名的方法。康熙初年,幾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為胤禛,孫輩用“弘”,曾孫輩用“永”。
乾隆時,又根據他作的一首詩,定了后人用“永”、“綿”、“奕”、“載”。道光時定了“溥”、“毓”、“恒”、“啟”,咸豐時定“燾”、“闿”、“增”、“旗”。1938年修續愛新覺羅氏宗譜的同時,溥儀又添了12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