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中國近代史上一共有兩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1860年10月)實質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使其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那么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
對中國的第一個影響:軍事方面的影響
促進了中國國防建設的現代化。為鎮壓人民起義、抵御列強侵略,洋務派先后創建了一批軍工企業,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開啟了國防建設現代化的歷程。
總之,列強的侵略客觀上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客觀上對中國社會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正象馬克思在《不列顛的印度統治未來結果》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殖民主義)要完成雙重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對中國的第二個影響:經濟方面的影響
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歷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洋務派深感西方科技的先進,要“剿發捻,勤遠略”,就要學習西方。于是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軍事、民用工業,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的歷程。
促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兩次鴉片戰爭后,都被迫開放了大批通商口岸,列強通過“合法”手段向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中國逐漸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隨著農業、手工業的分離,加之外商在華企業和洋務派民用工業豐厚利潤的刺激,中國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機器,投資創辦近代企業,中國的民族工業誕生了。
對中國的第三個影響:政治方面的影響
中國由“閉關鎖國”到對外開放,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自明朝中后期起推行的“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西方正常的科技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國落后。鴉片戰爭后,國門被迫打開,雖不是清政府的意愿,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向西方學習,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戰后,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大量割地、賠款,使中國人民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逐漸對它喪失了希望;為支付大量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階級矛盾更加激化,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加速了封建統治的崩潰
對中國的第四個影響:思想方面的影響
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資政新篇》。洪仁?#92;的《資政新篇》,雖迫于客觀環境和階級局限性未能實施,但它是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促使一批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注目世界,學習西方。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迫于時代的局限,二人的主張未能實施,但邁開了中國思想近代化的第一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深感“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強敵,中國遇到了千年未有之變革”,掀起了一場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將林、魏二人的“師夷長技”主張付諸實踐。
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洋務派認識到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更認識到要有“制器之器”需要“制器之人”,先后創辦了30多所新式學堂,培養軍事、翻譯、科技等人才;為進一步了解西方,避免洋人“挾技居奇”,洋務派還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創辦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歷程。
延伸閱讀:
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進入中國內地,并日益擴展,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首先是清政府政治腐敗,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不抵抗,軍事上必然失敗。
其次是清軍武器裝備落后。當時英法聯軍已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單發前裝式線膛擊發槍、(1853式恩菲爾德步槍和米涅步槍)后裝線膛火炮(阿姆斯特朗炮)以及便于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仍是冷兵器、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炮臺露天式建造,經不起炮火的猛烈轟擊。
再是清軍戰術笨拙落后。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陸軍登陸,陸上戰斗采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墨守成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如在張家灣、八里橋之戰中,由于清軍缺乏大規模近代野戰的訓練和經驗,加之馬隊使用不當,雖擁有數量的優勢和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也未能取勝。
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清朝是何等的落后,讓這么一個愚昧無知的政府統治中國實乃華夏之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