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怎么評價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
拓跋嗣是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其生母劉貴人在拓跋嗣被立為太子之前,即按北魏後宮舊例,被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知道后悲傷不已,因而被道武帝怒斥出宮。那么歷史是怎么評價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
歷史如何評價拓跋嗣
魏明元帝拓跋嗣文武雙全,治國有方,內遷民眾,外衛邊疆,重用崔浩等能臣,使北魏更快的像封建社會轉變。雖英年早逝,但上承開國君主拓跋珪武功建國,下啟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后的樞紐地位。
歷代評價
魏收《魏書》:①“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所撰《新序》、《說苑》于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十篇,采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②“明元抱純孝之心,逢梟鏡之禍,權以濟事,危而獲安,隆基固本,內和外輯。以德見宗,良無愧也。” ;③“帝明睿寬毅,非禮不動,太祖甚奇之。” ;④“帝素純孝”
李延壽《北史》:“明元承運之初,屬廓定之始,于時狼顧鴟峙,猶有窺覦。已加以天賜之末,內難尤甚。帝孝心睿略,權正兼運,纂業固基,內和外撫,終能周、鄭款服,聲教南被,祖功宗德,其義良已遠矣!”張大齡《晉五胡指掌》:“太宗守文,足為令主”
拓跋嗣帝位之爭
道武帝末年,決定立當時為齊王的拓跋嗣為太子。按照代、魏舊例,只要立嗣子就先殺其生母。于是,道武帝賜死拓跋嗣生母劉貴人。然后召兒子入宮,當面訓諭:“漢武帝殺鉤弋夫人,就是提防母壯子弱,母后臨朝亂政,搞出呂后那樣的局面。現在準備立你為太子,我就效仿古人的作法,這樣也是為了國家長久之計。”拓跋嗣天性孝順,聞言哀泣不已,伏地痛哭。被“寒食散”折磨得本來就煩躁不安的道武帝大怒,怒斥兒子出宮。拓跋嗣回到自己住處,日夜號泣,拓跋珪聽此情形,又派人召他入宮訓話。左右宮人見狀,都勸他不要入宮:“皇上大怒,殿下您入宮說不定就被殺,不如先找個地方躲避起來,等皇上怒氣消解后再入宮不遲。”拔跋嗣聽勸,帶著兩個隨從跑出都城藏了起來。
不久,清河王拓跋紹入宮弒父。第二天中午,拔跋紹召集百官于端門,隔著大門,從門縫問百官:“我有叔父,也有哥哥,公卿眾人想擁立誰呢?”大家聞言都愕然失色,沒有答腔的。過了好久,南平公長孫嵩回答:“我們擁戴王爺您。”大家此時才知道武帝駕崩,但都不知死因,所以沒一個人敢出聲。散朝之后,傳聞紛紛,大家才知道武帝死因可疑,朝野洶洶,人懷異志。拓跋紹畢竟是個少年,又無人輔佐,聽說外面人心不安,只知道從府庫里搬出大批布帛賞賜王公。
齊王拓跋嗣聽說道武帝被弒,偷偷往都城奔返。拓跋紹派人尋找拓跋嗣想殺掉他,幾次未果。百姓和眾大臣得知拓跋嗣回城,奔走相告,欣然響應,爭出奉迎。拓跋嗣在城西一露面,宮里的衛士就把拓跋紹抓住送給拓跋嗣論處。拓跋嗣論數罪惡,殺掉拓跋紹和他的母親賀蘭妃。同年,登基為帝,時年十八歲。
拓跋嗣政治統治
拓跋嗣繼續執行拓跋珪的政策,他在平城等地建起大量房屋,并將塞外的鮮卑人及其他胡人內遷到關東地區。這是一項強制性的官方移民政策,目的是恢復與發展久經破壞的中原地區,遇到的阻力卻恰與其深遠的意義成正比。當時的官員不會去體諒老百姓對于故土的依戀之情,更不懂得組織“居委會”去做思想工作,在執行政策過程中多半是采取硬性逼迫的手段,造成了一些地方民眾的反感。部分流氓無賴乘機煽動情緒,許多年輕人逃亡集結在外,不少郡縣都出現了有組織的土匪或強盜。
拓跋嗣面對民患十分頭疼,又不想大動干戈地鎮壓,就與公卿們商量:“朕本來是要為民除害,可惜讓那些官員壞了事兒,以至于亂事頻起。如今違犯的人多了,不可能把他們都抓起來殺了。我的意思是通過大赦安撫,你們覺得怎么樣呢?”
元城人侯屈說:“民眾逃亡做強盜,這是大罪,如今不給他們定罪就把他們赦免,乃是‘為上者反求于下’(即本末倒置,不是執行政策的人的行為),恐怕不妥。依臣所見,不如誅殺首惡,赦免余黨,此舉足可安定天下。”清河人崔宏(這位又是清河崔氏一族,后來鼎鼎有名的北魏漢臣崔浩正是他的長子)則說:“圣明的君主統領民眾,目的便在于安定團結,而不是跟民眾去較量勝負。赦免罪行雖不是正招,但卻便于執行。侯屈的意思是先誅后赦,還不如一招赦免全部搞定為好!如果有人赦免了之后還不老實,到時再殺也不為晚。”
拓跋嗣贊同崔宏的建議,依計執行,果然許多人就不再為亂,對于繼續作亂搞破壞的少數人,拓跋嗣就不再手軟,派于栗領兵一萬前去平定,很快解決了不安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