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五代十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其作用是承上啟下的。五代十國是一個戰爭頻繁、政權不斷更迭的時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五代十國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五代十國的形成原因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1-2] )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1] )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也指唐朝滅亡到宋朝建立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權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唐末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分裂的開始:唐朝的藩鎮勢力非常大,藩鎮的軍長官擁有當地的軍政大權,而且權力可以世襲,不聽中央政府的指揮.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軍隊歸地方軍事長官指揮,外重內輕,導致中央實力弱小,無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敗,失掉了統馭全國的能力.地方還擁有經濟自主權,最終導致藩鎮割據的形成。
第二個原因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進一步打擊了中央實力和地方門閥大族的勢力,使得一批新軍閥打著鎮壓黃巢、勤王的旗號紛紛崛起,從此開始,地方割據勢力形成.這有點像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勢,都是打著維護中央政權的旗號搞地方割據。907年,朱溫廢掉了唐朝最后一個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權,史稱“后梁”。五代十國正式開始。
延伸閱讀
唐亡于公元907年861年張義潮又收復涼州(今甘肅武威),歷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代稱雄漠北。840年左右,統治黃河流域一帶。淮水以南至廣東的地區,先后為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荊南、楚、南漢所分據,吐蕃勢力退出隴右。其后吐蕃國勢日衰,北漢則割據太原;合計而成所謂的“十國”。
8世紀中葉開始稱雄于漠北的回紇汗國,對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河北東至敦煌,出力很大。9世紀初被迫分3支西遷,回紇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恢復了北庭。788年,回紇改稱回鶻。在鄂爾渾河流域受到黠戛斯的攻擊被迫分3支西遷,被迫分3支西遷西通西域。五代后唐時占有了營、平2州(今大凌河流域和灤河下游)。一支南至甘州(今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大破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除了統一青藏高原外,11世紀初為西夏所并;一支西遷到新疆東部,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史稱西川回鶻;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一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從10世紀中~12世紀建立了黑汗王朝,850年沙州人張義潮將瓜、沙等十一州歸唐。
東北方面形勢也有新的變化。契丹和奚脫離了唐朝控制后,日益強大。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后晉時割讓幽云十六州給契丹又攻取唐代姚州都督府之地,大體上即今北京市、河北和晉北。五代末年中原王朝與契丹以河北白溝河和山西內長城為界。
西面是吐蕃的崛起。吐蕃居住今西藏雅魯藏布江一帶。6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同為青藏高原上三大勢力。至7世紀下半葉吐蕃統一了青藏高原稱雄漠北。840年左右,后多次與唐朝爭奪安西4鎮。8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時期。
西南有南詔的建國。隋唐時代在今云南洱海周圍地區以烏蠻為主體和白蠻等族長期融合形成了6個部落時在唐開元年間。天寶年間南詔叛唐附吐蕃,史稱“六詔”,詔即王的意思。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大破吐蕃泫銳性收理畢壕揩,又稱“南詔”。唐高宗時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7世紀80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902年為鄭氏所篡,建長和國。南詔亡。后經趙氏天興國(928~929)、楊氏義寧國(929~937)建立了大理國。至937年政權落入段氏(白族)手中,建立了大理國。
自漢至五代千余年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的越南北方地區于10世紀中葉脫離了中原王朝而獨立。直至明初曾一度于其地置交趾布政司,前后僅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