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的秘史
歷史上的高平陵之變真相是什么?歷史的另外一副面容值得我們探究、深思。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高平陵之變的秘史,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高平陵之變的秘史:
說起三國,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奸臣形象,除了曹操,大概就是司馬懿了。司馬懿挨罵,主要歸因在兩件事情上:一個是他的子孫當了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另一個就是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要從公元239年講起。這一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三年,司馬懿正好60歲,官居大魏太尉,相當于國防部長,雖已花甲之年,但精神矍鑠、耳聰目明,而他的頂頭上司是36歲的魏明帝曹睿。
年輕人當皇帝,難免多搞些娛樂活動,一來二去身體就每況愈下。曹睿生過幾個兒子,可出生后不久都重返天國了。曹睿不得不抱養了兩個孩子,就是后來的秦王和齊王。在曹睿死前,兩個孩子一個八歲一個九歲。遴選托孤大臣迫在眉睫。
無疑,太尉司馬懿必然入選,司馬懿是曹睿父親、文帝曹丕的托孤大臣,輔佐曹睿十幾年,另一個人選,應是燕王曹宇,曹宇是曹操的親兒子,是曹睿的叔叔,資格老、脾氣好,是理想人選。但,曹睿選擇了曹爽。
曹爽是遠支宗親,他父親曹真是曹操戰友的兒子,被曹操撫養長大,曹爽也沒什么功績和威望。或許是曹睿覺得叔叔輔政,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江山,最終pass了曹宇。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曹睿崩于洛陽嘉福殿,葬于高平陵。太子曹芳即日即位,改年號為正始元年。新皇帝剛即位,大曹爽就突然向另一位輔政大臣、太尉司馬懿發難。朝堂之上,曹爽當眾宣讀了一篇言辭華麗的詔書,詔書把司馬懿捧上了天,但最后一句卻說:“鑒于太尉年紀太大,決定將太尉改任為太傅,以表朝廷尊賢之道。”
太傅不過是《周禮》中的一個虛職,表面是皇帝的老師,還掌管國家禮法,可毫無實權。司馬懿非常配合,即日交還兵權,樂呵呵地回家養老去了。
面對司馬懿的退讓,曹爽初時很警惕,他不斷派出親信試探司馬懿,然而,從太傅府回來的所有親信都是同一個回答:太傅實在是又老又病,怕沒幾年活頭了!
曹爽逐漸相信了這個答案,于是他把手伸得越來越長,自己的親信、軍師都當上了高官,一直持續了十年。
這天,曹爽的鐵桿死黨李勝登門拜訪,他剛被提拔為荊州刺史,特向太傅辭行。眼前的司馬懿令他萬分驚訝:他已不能自己走路,連衣服都穿不上了。好不容易拿來一碗粥喝,顫抖的雙手卻把粥灑了一身。更夸張的是,司馬懿居然請求李勝在自己死后照顧司馬師、司馬昭。李勝相信面前這個垂死的老人已構不成任何威脅了,他微笑著上車離去。
曹爽徹底安心了,幾個月之后,即正始十年(公元249年),他率自己的一伙人簇擁皇帝出城拜謁明帝的陵寢高平陵,同時兼打獵度假。聽到曹爽出城,司馬懿的身上頓時發生了人類醫學史上的奇跡:臥床十年后閃電般康復,下令調集部隊,攻占皇宮、城門等據點,控制朝廷和太后,然后以太后的名義下詔招降曹爽一黨。
乍聞此噩耗,曹爽立刻陷入呆滯。他的智囊、大司農(也就是農業兼財政部長)桓范連夜逃出洛陽,建議他帶著皇帝去許昌,與洛陽的司馬懿斗到底。此時,司馬懿派人送來的詔書亦到,條件相當優惠:只要曹爽放棄兵權,就能保證他們兄弟一生富貴。
生死關頭,曹爽無能的本性爆發,經過一夜盤算,他放棄兵權,回歸洛陽。桓范頓時崩潰痛哭:“曹真多好的人啊,怎么生了你這么個蠢貨!”
回京之后,曹爽和他的同伙被誅滅三族。此即“高平陵之變”。
曹爽死得冤嗎?他至少犯了三錯:第一,把司馬懿推向反面,卻沒能力斬草除根;第二,給了司馬懿反攻倒算的機會;第三,身為宗室,居然敢一手掌控禁軍,將皇帝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這等于將“我要篡位”寫在了臉上。
可見,憑高平陵之變就斷定司馬懿為奸臣,實在是太武斷了點。他不推翻曹爽,曹爽也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司馬懿。
歷史的煙塵籠罩在許多人的面容之上,將他們的身影牢牢鎖定在白紙黑字寫成的斷語之上。然而,只要我們拭去塵埃,用心觀察,許多事情或許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板上釘釘。
高平陵之變簡介: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大、太尉等重職。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后,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魏明帝曹睿于景初三年(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并由大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輔政之初,曹爽因為司馬懿年齡和威望較高,侍奉司馬懿如父親一般,凡事不敢專行。何晏等人向曹爽進言,因為權力不宜委之于人,后曹爽開始專權,重用何晏、鄧飏、李勝、畢軌、丁謐等人,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即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曹爽集團于是完全掌握宮中禁軍。從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了朝廷的運作,權傾朝野,甚至遷郭太后于永寧宮,曹爽更以魏明帝才人為歌伎,僭用皇帝儀仗,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則被架空。
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為了等待時機,凝聚反擊力量,于正始八年(247年)借故生病辭職以回避曹爽。次年,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出重病的樣子,因此令曹爽對他更為松懈;但于此同時,司馬懿卻與兒子司馬師(當時為中護軍)、司馬昭以及太尉蔣濟等人暗中準備發動兵變。
正始十年正月(249年),少帝曹芳拜謁明帝之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司馬懿乘機率兵發動政變,藉皇太后郭氏命令關閉洛陽所有城門,占據洛水浮橋。接著任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事,接管曹爽的軍隊;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的軍隊。
司馬懿控制城內,隨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稱奉皇太后詔書,罷免曹爽兄弟。奏疏先傳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給曹芳。大司農桓范在政變發生后不顧下屬勸阻,出城勸曹爽前往許昌,然后以皇帝為號召擁兵抵抗司馬懿。 司馬懿接連派侍中許允、尚書陳泰等人勸說曹爽投降,并允諾其只要罷兵息甲,交出兵權,仍可保留爵位。曹爽猶豫了一夜,最后認為投降雖然會失去權力,但以侯爵的身份應仍能享受榮華富貴;于是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并向司馬懿認罪。曹爽兄弟罷官后隨即回到府邸。
不久,與曹爽往來甚密的朝中侍從張當,在嚴刑拷問之下供稱曹爽和何晏計劃在三月造反,于是曹爽與其同伙都被捕,而桓范亦因曾經揚言司馬懿謀反,被視為誣告而下獄,與曹爽等人一同處死,并且誅滅三族。后封曹真的族孫曹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戶,供奉曹真的祭祀。
司馬懿因為這次政變,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作為輔政大臣掌握權力,逐步控制曹魏朝政,為日后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
王凌和令狐愚因為高平陵之變,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馬懿獨攬大權,于是于兩年后發動兵變企圖推翻曹芳和司馬懿,另立年紀較長的曹彪(曹操兒子)為帝,即壽春三叛中的第一次。
駐守雍州的征蜀護軍夏侯霸因與曹爽有親戚關系,同時身為征西的侄兒夏侯玄被征召入洛邑,于是恐懼會遭司馬氏逼害;同時與自己不和的郭淮又出任征西,都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