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跟鞋”的趣聞
古代女子已流行的“高跟鞋”,甚至最高的“高跟鞋”可達25厘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古代“高跟鞋”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古代“高跟鞋”的趣聞:
古往今來,女性穿鞋并不只是為了走路,講究的是“足下生輝”。據有關記載,2200多年前,周朝女性所穿的禮履,就是圓頭高底的鞋子,姑且稱之為“古代高跟鞋”。《玉臺新詠》中有首《和湘東王名士悅傾城》詩:“履高疑上砌,裾開特畏風。”寫得很形象,那“高跟鞋”是有相當高度的,否則,腳還沒有抬,怎么就讓人看著像上了個臺階呢?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唐宋時期也有“高跟鞋”。宋代書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遺履圖》的跋中記述,唐代長孫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織成,前后金葉裁云飾,長尺,底向上三寸許。”這種“高跟鞋”底高三寸多,下底窄小,時人給這樣的鞋子起了個很詩意的名字叫“晚下”,寓意為,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高而危。這種鞋子適合“婦人短者著之”,在宮廷貴婦、大家閨秀中很風行。——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類似于這種叫“晚下”的高底鞋,腳底如同踩了塊磚頭,讓人視覺有沉重之感。但是,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當時統稱為“遠游履”,相當于運動鞋。
中國古代禮教講究婦女的衣裙要曳地,但這不是為了漂亮,意在防“走光”。在封建專制嚴重的明朝,婦人的衣裙是要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都包住,最好又不妨礙走路,于是,“衣曳地則覆履,惟見底,故底高。”可見,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不僅僅是為了增高炫美。明清兩代,裹腳之風盛行,尤其是山西、陜西、甘肅一帶近似瘋狂,“甚至以足之纖巨,重于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裹腳的婦女也有適合自己腳型的“高跟鞋”。
清朝劉廷璣在《弓足》一文中敘述:“自纏足之后,女子所穿有弓鞋、繡鞋、鳳頭鞋,而于鞋之后跟,鏟木圓小墊高,名曰高底。令足尖自高而下著地,愈顯弓小。”這種“高底”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現代的“高跟鞋”。穿著這樣的“高底”,小腳女子的整個身體重量的著力點都在“弓小”的腳尖上,相當痛苦,所以走起路來顫顫巍巍,嬌喘呼吁,所行難遠,但使得女性身材顯得高挑,并且惹人憐愛。女為悅己者容,小腳穿在“高底”里,成了當時的風尚。清朝統治者對女子纏足極其反感,禁止滿族婦女纏足。滿族婦女也有屬于本民族風格的“高跟鞋”,“八旗婦人履底厚三四寸,圓其前,外衣通長掩足”,其形制是鞋底中間高出數寸,中微細,也叫“高底鞋”。
滿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鞋跟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稱為“花盆底”;另一種是鞋跟上細下寬、前平后圓,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馬蹄印,所以稱為“馬蹄底”。滿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為5-10厘米,最高可達25厘米。這樣的高度,恐怕令現在的“高跟迷”們也驚訝艷羨吧!清代愛美的滿族婦女除了在“高底鞋”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分外別致。
穿這樣的“高底鞋”的女性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滿族貴族中青年女子,由于鞋子底部厚而且面積小,以及用力的關系,穿鞋的人走路必須慢且穩當,反而顯出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秀美,相當有范兒。這在清中期的宮廷里相當流行,并且逐漸傳至民間。關于滿族女性為什么穿“高底鞋”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古代滿族婦女經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打柴禾等,為了防止蟲蛇叮咬,就在鞋底綁縛木塊,制作得日益精美,發展成了后來的“高底鞋”。
另外一種傳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底綁上了高高的樹杈順利渡過泥塘,取得了勝利,達到報仇雪恨的目的。為了“憶苦思甜”,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后代滿族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高跟鞋”。這個故事把女性愛美的情思賦予了英雄史詩的壯美,很有趣。作家亦舒說過:“女人的墮落是從高跟鞋開始的。”愛美嘛,難道有罪?其實,任何時代的女性穿“高底鞋”、高跟鞋等等,無論說法再多,肯定與追求美、拽人眼球有絕大關系。為了美,古今中外的女子,受罪吃苦,卻趨之若鶩,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高跟鞋”的由來:
高跟的前輩起源于唐朝之前:李白的某篇古文中有提及,古人登山的履是一種類于高跟鞋的鞋子,高跟鞋可以讓人在登山時可以更輕松。
14世紀:最早的高跟鞋可追溯到中國明朝時期,為明朝時新的女鞋,于鞋底后部裝有4厘米至5厘米高的長圓底跟,以絲綢裱裹。北京定陵出土的尖足鳳頭高跟鞋,制作十分講究。北京定陵曾出土尖翹鳳頭高底鞋,鞋長12厘米,高底長7厘米,寬5厘米,高4.5厘米。大多認為高跟鞋源于西方,中國的高跟鞋早于西方100年之久。
15世紀:法國宮廷服裝師發明了高跟鞋。自那以后,鞋跟的高矮寬窄雖不時有變,但對高跟鞋的狂熱卻歷久不衰。因為“鞋子與女人一同分享經歷,不論你處于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無論身材肥胖或纖瘦,鞋子永遠跟你在一起。”
16世紀:其實,在西方高跟鞋最初的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騎馬時雙腳能夠扣緊馬鐙。直到16世紀末高跟鞋才成為貴族的時尚玩意。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令自己看來更高大、更威武、更具自信和更具權威,于是就讓鞋匠為他的鞋裝上4吋高的鞋跟,并把跟部漆成紅色以示其尊貴身份。高跟鞋
17世紀:高跟鞋開始成為男女時裝的一個重要元素。這時的高跟鞋有3寸高,鞋身相當細長,鞋跟與鞋底連成一體,若你有機會走到17世紀的街上,你會發現街上所有行人都穿著相同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造鞋技巧只能造出一款高跟鞋的樣式。
18世紀:由17世紀末開始,人們開始嘗試制造纖細的鞋跟,可惜支撐力不足,唯有加寬鞋跟的頂部以連接鞋底,到了18世紀后期高跟鞋的高度漸漸回落,取而代之是加上絲帶及蝴蝶結的鞋子。
19世紀:可愛的MaryJane鞋款首次推出,這個款式在19世紀流行了長達50年之久,當時的造鞋技術已相當成熟,流行以不同用料如緞子、絲綢及皮革來造鞋,款式亦更加多元化。
尖頭鞋即鞋頭尖瘦的鞋,穿著可給人以美感。尖頭鞋有著前衛新異,個性強 尖頭鞋烈的特點,纖巧細致,鞋頭犀利地指向前方,更顯女人們雍容華貴的氣質,高雅浪漫同時也流露了出來。女人們執著地迷戀上了尖頭鞋,因為她能使女人的腳變得修長,腳背漂亮地弓起來,能讓女人很自然地把胸部挺直,腹部內收,能把女人們的氣質拔高到新的境界,擁有無限魅力。
尖頭鞋源于法國。16世紀,法國有一個年輕英俊的伯爵,因長了一雙畸形的腳,無論穿上什么樣的鞋都要隨著他的腳形而走樣,他的雙腳常常在舞會等交際場所成了太太、小姐們嘲笑的對象。這位伯爵曾想了很多辦法來進行掩飾,但都不理想。
后來,他去找制鞋師傅,出重金請制鞋師傅按著他的特殊腳形為他設計并制做了一種尖頭皮鞋。伯爵穿上這雙皮鞋,不僅完全掩飾了雙腳畸形,而且式樣新穎,美觀俊俏,竟使舞會上的青年男女贊不絕口。從此,尖頭鞋很快在法國普及,后陸陸續續傳入世界各國。
早在十五世紀之前,尖頭鞋便已受到歐洲仕女的喜愛——即使十四世紀時這種鞋曾被批評為“既邪惡又淫蕩”。追求流行不遺余力的女士們,不但比較誰的鞋最尖,為了將腳尖擠進那尖而窄小的鞋子里,當時甚至傳出有女性把小腳趾切掉,好把腳尖擠進細鞋頭的慘劇。
現代女性當然不至于重演這種“削足適履”的蠢事,但是既然流行界刮起尖頭高跟鞋風,女性的腳尖自然舒適不到哪兒去。從20世紀80年末到90年初,女性的鞋款就一直在尖頭式樣上做文章,不少女性為了將腳尖擠進那有限的空間里,還真吃了一些苦頭。到了2001年,市面上推出的鞋款,就以明顯偏窄且尖的鞋頭,還有細如長針的鞋跟為最大特色,很令人懷疑:“穿上去怎么走路?” 據說尖頭鞋的流行還與“9·11”有關:“9·11”后,留在人們內心的恐慌賦予巴黎設計師新的創作靈感,他們想借服裝帶給人們和平的希望與快樂。因此,浪漫、頹廢,隨性、不拘的波希米亞風(英文為BOHEMIAN)成為2001年秋季推出的最為風行的時尚潮流。到了2002年春季,尖頭鞋流行可謂達到了鼎盛,世界各個城市里滿大街走動的大小女生,紛紛秀上細長的尖頭鞋。在中國北京時尚商品云集的商場或賣場中,幾乎所有皮鞋店的貨架上都會有2/3的樣品是尖頭,有尖頭帶搭扣的高跟鞋、平底繡花的軟皮尖頭鞋、釘珠的尖頭靴子……款式至少有二三十種。
到了2002年歲末,尖頭皮鞋雖然還在大行其道,但細心的時尚人士已經從夏奈爾、瑟琳、菲拉格慕等品牌的皮鞋設計中注意到,原本尖尖的鞋頭正在趨于柔和,不再是細尖型的,而是帶點圓頭或弧型的曲線。帶一點圓潤感覺的鞋給了都市女性新的時尚選擇,也使原本個性十足的尖頭鞋增加了女性的柔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