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師調戲燕青的趣聞
李師師調戲燕青為何不怕皇帝老兒處罰她?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李師師調戲燕青的趣聞,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李師師調戲燕青的趣聞:
李師師喜歡燕青,那是發自肺腑的喜歡,且看書上的文字:燕青道:“小人天性不能飲酒。”李師師道:“路遠風霜,到此開懷,也飲幾杯,再作計較。”燕青被央不過,一杯兩盞,只得陪侍。原來這李師師是個風塵妓女,水性的人。見了燕青這表人物,能言快說,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酒席之間,用些話來嘲惹他。數杯酒后,一言半語,便來撩撥。燕青是個百伶百俐的人,如何不省得。他卻是好漢胸襟,怕誤了哥哥大事,那里敢來承惹。李師師道:“久聞的哥哥諸般樂藝,酒邊閑聽,愿聞也好。”燕青答道:“小人頗學的些本事,怎敢在娘子跟前賣弄過?”李師師道:“我便先吹一曲,教哥哥聽。”便喚婭環取簫來。錦袋內掣出那管鳳簫,李師師接來,口中輕輕吹動。端的是穿云裂石之聲。
這便是李師師,一見燕青儀表非俗,不免有調戲之意。其實李師師是宋徽宗的相好。李師師調戲燕青,為何不怕皇帝老兒去處罰她,要知道皇帝也是個喜歡漂亮美眉的主兒,他和李師師早就有魚水之歡,看到李師師身邊有燕青,為何不大發雷霆:
其一,情人眼里出西施。既然皇帝喜歡李師師,就是既喜歡她的優點,也包容她的缺點。愛情里的人都是盲目的,網上說有兩個懷孕的女人,同事都愿意嫁給一個渣男就是這個道理。一個男子,同時讓兩個九零后懷孕,結果這兩個女人都要爭著去嫁給這個男人,而且沒有名分也不在乎。在現在這個時代,的確讓人不可思議。
其二,燕青是朝廷反叛,走的是殺人放火的路,況且是梁山腳下很厲害的草莽人物。與這樣的人為敵,皇帝當然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既然不能讓對方死翹翹,就要悄無聲息,裝作不知道。梁山至今沒有平定,是說明自己身邊沒有能人,一味的與這樣的人為敵,當然是兇多吉少。
其三,李師師是個很有姿色的女子,且在皇帝跟前千嬌百媚。天子道:“既然是你兄弟,但宣將來見寡人,有何妨。”奶子遂喚燕青直到房內,面見天子。燕青納頭便拜。官家看了燕青一表人物,先自大喜。李師師叫燕青吹簫,伏侍圣上飲酒。少刻,又撥一回阮,然后叫燕青唱曲。燕青再拜奏道:“所記無非是淫詞艷曲,如何敢伏侍圣上!”官家道:“寡人私行妓館,其意正要聽艷曲消悶。卿當勿疑。”
其四,皇帝雖然喜歡李師師,但也只是喜歡,并沒有把李師師接到宮中,做貴妃,或其他嬪妃。這和皇帝身邊的女人還是有所不同的,李師師本身就是妓女,做的就是迎來送往的生意,如果一味的發脾氣,不就斷了別人的財路。
人固有自知之明,皇帝也是如此,即使面對自己情人身邊有男人,也裝作不知道。不知道是大度,還是無奈。
李師師簡介:
李師師(1102年-1129年),北宋末年青樓歌姬,汴京(今河南省開封)人。多見于野史、筆記小說。據傳,李師師曾深受宋徽宗喜愛,并得到宋朝著名詞人周邦彥的垂青,更傳說曾與《水滸傳》中的燕青有染,傳說愛慕燕青,由此可見,其事跡頗具傳奇色彩,也間接證明了李師師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像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過了一年,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被經營妓院為業的李蘊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一時間李師師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在仕子官宦中頗有聲名,她與宋徽宗的故事也傳為佳話,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高俅、楊戩自然慫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走漏消息。
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擄,李師師的下落也成為了千古之謎。
北宋末年色藝雙絕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號為“飛”。她的事跡在筆記野史、小說評話中多有記述。較早的可見張端義《貴耳集》 、張邦基《墨莊漫錄》 、宋代評話《宣和遺事》 。宋徽宗在位期間,也常微行出游,由數名內臣導從,乘小轎子前往李師師家。曾與著名文人周邦彥、晁沖之交游。有說后來徽宗把她召人內宮,冊封為瀛國夫人或李明妃。金兵入侵、汴京淪陷,李師師的下落變得眾說紛紜,撲朔迷離。這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女子,雖然沒有梁紅玉衛國為民的作為,沒有蘇小小的人氣,沒有董小婉的哀怨,但她的才情卻與她們不相上下。再加上她與皇室的淵源,屈居第四尢為可惜。
歷史上曾有過兩個李師師,第一個李師師約出生于公元1062年左右,是開封人,李師師本姓王,父母雙亡,被一李姓歌伎收養,改姓李。第一個李師師年老色衰之后,第二個李師師來接班了, 第二個李師師約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李寅的女兒,師師天生一副美聲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鴇的耐心調教,悉心指點,不滿15歲的小孩,就已經是“人風流、歌婉轉”,在首都各教坊中獨領風騷,高樹艷幟。根據各種資料來看,和李師師有過交往的歷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詞人張先、晏幾道、秦觀、周邦彥以及宋徽宗趙佶等人。李師師最擅長的是“小唱”,所唱多“長短句”,即今之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