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鰲拜被擒的真相
鰲拜被擒并不是康熙厲害,而是鰲拜太菜?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上鰲拜被擒的真相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歷史上鰲拜被擒的真相:
這個疑問就是鰲拜這樣的權臣怎么這么容易就被一個10歲多的小孩子擺平了?懷疑來源于三個原因:
1、歷史的記載還是小說的演義,都把它歸結為康熙的圣明。但我一直覺得,如果鰲拜真像文字記述的那么有勢力,康熙很難在那么短的時間里把他連根鏟除。
2、因為清朝延續的時間很長,統治者有足夠的時間來篡改歷史,康熙被尊為圣祖,是清朝非常重要的一位皇帝,他自己和后代都會有粉飾這件事的沖動。而把鰲拜的權力和跋扈描述得越厲害,對康熙就越有利。
3、擒拿鰲拜的方式近乎于兒戲,記載是說康熙覺得侍衛們不可靠,所以選了一批年少有力的少年迷惑鰲拜,一舉成擒。但如果侍衛是鰲拜的人,鰲拜只要大呼一聲,侍衛們立刻就會闖進來救主子。不可能擒拿鰲拜這樣的猛將沒有一點動靜。
所以我的分析是:鰲拜之所以會被這么容易地被鏟除,原因有三點:
1,鰲拜的勢力其實并不大,完全不能控制皇宮內部,也不能控制全部滿清的兵力。當時的情況是,皇帝確實年幼,但是兩宮皇太后都在,太皇太后孝莊是個很有政治經驗的女性,不可能讓鰲拜坐大。滿清當年打天下的皇族都還在,手中都掌握兵力,鰲拜絕對掌握的可能只有鑲黃旗;
2、鰲拜根本沒有造反的心。當年多爾袞勢大的時候曾跟豪格爭帝位,正是由于鰲拜等人的堅持和斡旋,才能讓皇太極的小兒子順治繼位,當時以多爾袞的勢力,鰲拜這種手握重兵的將領如果投靠過去,能得到的好處肯定是大大的,但鰲拜還是冒風險支持順治,可以說忠心耿耿。這也是后來他被封為顧命大臣的重要原因。有這樣的大功又沒有造反的心,鰲拜這樣的粗人恐怕做夢也沒想到皇帝要鏟除他,因此也就沒什么警惕心;
3、設計擒拿他恐怕是更高明更有經驗的政治家做的,最有可能是孝莊后。鰲拜這樣的人,這么大的功勞,可能難免會很驕傲,在跟蘇克薩哈正白旗換地一事中做的又太囂張,難免引起皇族的警惕。無法想象皇宮內的人在擒拿他時,在宮外沒有布置(如果沒有外應,會引起怎樣的連鎖反應是很難預料的,很可能會玉石俱焚)。所以我相信皇族實際上當時已經完全控制了局勢,只是把最后擒拿的工作交給康熙,以讓小皇帝立威。
從宋朝以后,漢人的皇帝專制制度已經發展得很完善,在宋以前那種權臣篡位的事,在宋、明、清三朝發生的少之又少,甚至皇族內部篡位的事都很難發生。(元朝因為不用漢人的制度,所以倒常出現)。篡位的事在三朝近800年的時間里只發生過三起,計為:明成祖篡建文帝、明英宗篡明代宗、袁世凱逼清朝皇帝退位。權臣篡位只發生一起,就是袁世凱做的。這三起篡位與傳統上的權臣篡位又非常不同:明成祖篡建文帝,是4年刀兵相見,建文帝這小子屢發昏招雙手捧給他叔叔的;明英宗篡明代宗是英宗先做的皇帝,代宗沒有兒子又病得要死了,英宗其實連篡的必要都沒有;袁世凱逼宮,是因為當時革命的烽火已經在全國點燃,并不是袁的勢力足夠大導致的。所以從制度上說,鰲拜篡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面對皇家的清算大棒,看似勇猛的鰲拜其實也完全沒有抵抗能力啊!
再說點題外話,康熙是個不錯的皇帝,但做事還是很躁切的,三藩之亂,要不是他運氣好,吳三桂死的早,結果很難預料。而逼反吳三桂的,正是康熙的躁切。況且康熙繼位之時是滿清國力達到鼎盛之時,他有幸做了富二代而已。所以若論英明和功績,我認為他在清朝也只能排在第4位,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之后,更不能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皇帝了。
鰲拜簡介:
鰲拜,生年不詳,卒于康熙八年(1669),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衛齊第三子。初以巴牙喇壯達從征,屢有功。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滴醢四?,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為影響清初政局的一個重要人物。 天聰八年(1634年),授牛錄章京世職,任甲喇額真。崇德二年(1637年),征明皮島,與甲喇額真準塔為前鋒,渡海搏戰,敵軍披靡,遂克之。命優敘,進三等梅勒章京,賜號“巴圖魯”。崇德六年(1641年),從鄭親王濟爾哈朗圍錦州,明總督洪承疇赴援,鰲拜輒先陷陣,五戰皆捷,明兵大潰,追擊之,擒斬過半。功最,進一等,擢巴牙喇纛章京。崇德八年(1643年),從貝勒阿巴泰等敗明守關將,進薄燕京,略地山東,多斬獲。凱旋,敗明總督范志完總兵吳三桂軍。敘功,進三等昂邦章京,賚賜甚厚。
鰲拜的伯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鰲拜本人亦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不但是一員驍勇戰將,更是皇太極的心腹。
清崇德二年(1637年),鰲拜為先鋒攻明皮島,以勇聞。此后屢敗明軍,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居燕京,征湖廣,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1646年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斬張獻忠于陣,因此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習武進士。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
1661年順治帝駕崩,愛新覺羅·玄燁八歲即位,順治帝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當時鰲拜在四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曾是攝政王多爾袞舊屬,為其它輔政大臣所惡,因此鰲拜才得以擅權。
鰲拜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后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終設計由一群少年在宮內練習“布庫”(即摔跤,滿族的一種角力游戲),鰲拜以為是小孩子的游戲,不以為意,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這群少年將鰲拜擒獲??滴跣荐棸萑畻l罪狀,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死于禁所,其子納穆福后獲釋。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后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功臣:與沙場對手的較量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從其青年時代起就效力軍中,屢立大功。他曾跟隨清太宗皇太極攻察哈爾部、征朝鮮,均有戰績。此后的戰功主要有以下幾次:
皮島之戰攻克皮島當屬鰲拜所立下的第一個大戰功。天啟年間,遼東失陷于后金之手,明將毛文龍率軍退守皮島(今朝鮮椵島),與關外寧錦一線的明軍遙相呼應、互為犄角,騷擾和牽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敵。后金一直將皮島視為心腹大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日夜籌劃,企圖拔掉這顆釘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極命貝子碩讬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諸將往攻皮島。由于碩讬久攻不下,皇太極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接手,鰲拜從征軍中。阿濟格與眾將反復商議后,制定了兵分兩路、聲東擊西的進攻方案:一路從海上以巨艦擺出正面進攻的態勢,故意吸引守島明軍的注意力;另一路則以輕舟精銳,快速推進,直插該島西北角之要害陣地。后一路是這次進攻的關鍵所在,鰲拜主動請纓,并與準塔一同向阿濟格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
鰲拜與準塔遂率部渡海發動進攻,不料明軍早已嚴陣以待,一時炮矢齊發,清軍進攻受挫,形勢緊急。鰲拜見狀,奮起大呼,第一個沖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舉火引導主力來攻。皮島終于被攻克。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親自撰文祭告努爾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靈。皇太極認為皮島雖是區區一島,但攻克之意義遠在占領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對諸將士從優獎勵。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