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反腐的趣聞
漢明帝反腐有絕招,只要貪污不管涉及誰一查到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漢明帝反腐的趣聞,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漢明帝反腐的趣聞:
漢代董仲舒說過:“矯者,不過其正弗能直。”從歷史來看,一種弊端產生了,就會出現新措施來糾正它,但隨著時間和形勢的發展,原有的新措施往往會過度發展,產生新的弊端,最終不得不加以改革。這種現象在歷史上屢屢發生,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損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借鑒先秦諸侯割據,天子大權旁落的教訓,最終建立起以郡縣制為基礎的封建集權統治,廢除了諸侯王分封制度。當時有部分儒生建議按照傳統進行分封,反對郡縣制,遭到了嚴厲鎮壓。
西漢建立后,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經驗時,認為有一點是秦朝沒有分封同姓諸王,面對叛亂時中央政府陷入孤立,缺乏有力的外援。漢高祖劉邦費盡心思剿滅了異姓諸王,以為劉氏諸王可以有力地捍衛中央政府。但在他死后,六國之亂終于爆發,西漢王朝陷入內戰之中。所幸戰亂很快被剿滅,諸侯王的勢力得到削弱,中央政府的權威重新樹立。但之后又陷入外戚專權之中,最終滅亡。
劉秀建立東漢之初,針對當時社會矛盾激化、豪強林立的局面,采取了一套較為溫和寬厚的統治方略。對功臣沒有大加誅戮,頒布了不少有利于社會經濟恢復、發展的政策措施,廢除了一些苛政。隨著形勢的發展,后期加大了對官僚、貴族等的約束和限制。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即位后,針對權貴豪強橫行不法的形勢,政策日益“嚴切”。對公卿百官和宗室諸王,限制都十分苛刻。很多大臣下獄而死,劉秀九子中有七人因謀反或坐法治罪。他重用酷吏,屢興大獄,掠拷多酷,誅連極廣,徙者萬數。這種嚴苛政策,抑制了外戚干政和豪強不法,有利于避免土地過度兼并和保持小農經濟的穩定。但是卻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削弱了劉氏宗室的力量,使此后外戚宦官交相秉政時,失去了維護政權的一道屏障。重用酷吏,“群臣不能宣引理職,而以苛刻為俗”,使得一些無辜百姓受到株連。
漢明帝的嚴切政治極大地限制了官僚貴族的利益,因此漢章帝剛一即位,這一政策便受到激烈抨擊。王公大臣們借助其不滿情緒,要求廢除以前的苛責政策,凡事“諄諄歸諸寬厚,將懲苛切之敝”。漢章帝接受了建議,革除了針對官員的嚴厲的刑罰,對諸王、外戚也是賞賜優寵,殊禮有加。實行“每事務于寬厚”的政策,使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得以緩和,社會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由于對統治階級的一味求寬,導致對于“貴戚近親.奢縱無度”無能為力;對于豪強的土地兼并,治理不力。官僚權貴日趨腐朽奢華,朝綱不振。進而開啟了東漢外戚專權的大門,也使閹宦勢力得到了迅速的膨脹。外戚宦官交相秉政,使東漢政權一步步走向衰亡。
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和混亂,中國又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唐太宗十分成功地總結了歷史經驗,充分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行政體制和科舉制度,加強了法制建設,限制了官僚權貴的不法行為,實現了政平訴理的局面。但到了晚唐,宦官專權又開始重演,軍閥割據日趨嚴重。最終中華大地又陷入了分裂。
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即位后,針對權貴豪強橫行不法的形勢,政策日益“嚴切”。對公卿百官和宗室諸王,限制都十分苛刻。很多大臣下獄而死,劉秀九子中有七人因謀反或坐法治罪。
宋初接受晚唐五代歷史教訓,加強了中央集權,以文馭武,帥無專權。通過兵變得到天下的宋初統治者,對于來自武將們的直接威脅十分敏感。但由于歷史的慣性,集權和抑武政策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在宋遼議和以后,本應逐步糾正過度集權和重文輕武的問題,但宋朝統治者未能及時調整政策,導致武備不振、地方政權軟弱無力。宋代的抑武政策,雖然結束了武人干政的局面,但是這些措施也造成了戰斗力的削弱,使國防思想趨于保守,武人地位空前降低,也使整個社會的尚武精神嚴重缺失,世風日趨文弱,并且一直影響到后世。
滅宋的蒙古統治者是一個極富侵略性的集團,但缺乏治國理念和經驗,進入中原后很快就開始腐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鑒于元末政治腐敗導致民不聊生,最終激起民變起義的教訓,對于貪官的處罰極其嚴厲,甚至剝皮實草。為了防止權臣不法,危及統治,他將功臣宿將幾乎殺戮殆盡。他極力采取嚴刑峻罰,輕罪重罰,尤其是建立了空前的特務統治。他又分封朱氏宗室為王,以圖對中央政府形成屏蔽。但朱元璋死后,很快就禍起蕭墻,內戰開始。過于集權的統治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清承明制,但也吸取了前朝經驗避免了宦官專權,重點是強化國內集權,為此大興文字獄。但由于閉關自守,目光過于注重國內,卻不料危機開始從海上產生。當西方工業革命興起時,清統治者還沉浸在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中自我陶醉,繼續著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繼續宣揚著陳腐的封建倫理,繼續將重點放在禁錮國民思想,加強內部集權上。最終在內外交困下滅亡。
挑戰和危急是永恒的。歷代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在經歷了千百次征戰殺伐后,依靠人民的辛勤勞動建立了繁榮的根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腐朽因素也在潛滋暗長,日漸暴露出來。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任何時期的統治方略都應該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加以調整。只有適應客觀現實的政策才可能長久。從短期來看,針對某種弊端矯枉過正可能是有效的,也是合理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過正的措施就會與現實需要越來越脫節,弊端就會越演越烈。矯枉過正的思維慣性,經常因為糾正一種錯誤而陷入另一種錯誤。因此,對現有的政策,必須定期地加以全面評估,對于與現實脫節的地方加以調整。糾正一種不良傾向的同時,還要防止倒向另一種不良傾向。在對政策的評估和選擇上,要有歷史的廣博和遠見,更要有哲學的深沉和創新。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我們從歷史中學到的經驗就是人們從歷史中根本沒有學到什么。盡管有很多前車之鑒,后來者卻依舊重蹈覆轍。很多歷史上的難題仍然困擾著今天的人們。例如國防與民政、重典治吏和高薪養廉、中央與地方關系等等仍然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直到今天,對一些政策的認識和執行上,仍然存在“矯枉過正”的情況,需要在接受實踐的檢驗中不斷地進行完善。
漢明帝簡介:
漢明帝劉莊(公元28年-公元75年),初名劉陽,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陰麗華,東漢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劉莊初封東海公,后進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漢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漢明帝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為政苛察,總攬權柄,權不借下。他嚴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時,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脅。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竇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諸國皆遣子入侍。次年,復置西域都護。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漢明帝將佛教引進入中國重始佛教開始在中國流行。漢明帝在位期間,吏治清明,社會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漢明帝去世,時年四十八歲。廟號顯宗,謚號孝明皇帝,葬于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
公元28年,劉莊出生,初名劉陽。封東海王。
公元43年,劉莊被封為太子,并改名莊。
公元57年,劉莊即位,是為漢明帝。
公元58年,其子漢章帝出生。
公元62年,永平五年,下詔諸竇為郎吏者皆攜家屬歸故郡
公元69年,劉莊命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王景、王吳負責治理黃河。
永平十四年楚王英謀反事發,被株連以至死、徙和系獄的京師貴戚和諸侯更達數千之眾。
公元73年,劉莊下令由南匈奴及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組成的騎兵部隊,出塞北征,揭開了東漢政府同北匈奴戰爭的序幕。
公元75年,劉莊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