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明朝崇禎皇帝是唯一因藏私房錢而丟性命的皇帝?這是怎么回事?崇禎皇帝的死因是什么?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崇禎皇帝的死因是什么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崇禎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1627年,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十七歲受遺命繼承皇位。即位初年,崇禎帝為了減省國庫的開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帶領著臣民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勤儉節約大運動。作為倡導人和帶領人,崇禎皇帝起到了很好地帶頭作用,衣服破了舍不得換新的,讓宮女縫補一下接著穿。皇帝一般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瓊漿玉液,崇禎皇帝卻是家常便飯,十分簡樸。但就是這樣一位事事從簡的皇帝,私藏的小金庫數目卻是非常的驚人。
甲申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起兵后,在西安建立了政權,隨后便有無數百姓蜂擁而至投靠他,不多時便召集了百萬人馬。李自成帶著這百萬大軍攻陷了平陽和太原后近逼北京。面對聲勢浩大的起義,崇禎皇帝慌亂了手腳,他當時趕忙召見了吳三桂的父親屋襄等戶部、兵部的要員們,商量如何將關外的吳三桂調入關內。當時面對崇禎的惶恐,吳襄先給他算了一筆軍費賬:如果要調吳三桂入京來保衛京城安全,就需要一百萬兩白銀作為軍費。但國庫空虛,賬面上顯示的銀子只有區區四十萬兩,遠遠低于需求。所以,他懇請崇禎慷慨解囊,從自己的小金庫拿出部分銀子,當作軍費,以解燃眉之急。
但令所有大臣沒有想到的是,崇禎皇帝居然拒絕了這個請求,他寧愿將自己的私房錢收藏起來,也不愿意拿出來去做這護國護家的大事。當時,滿朝文武全都上疏懇求,希望崇禎皇帝拿出來自己的黃銀內帑以充軍餉,但崇禎卻向大臣們哭窮到:“內帑業已用盡。”
吝嗇如鐵公雞的崇禎打算號召大臣們為這次戰役募捐,崇禎雖然小氣,但腦子還不算笨,他知道自己都舍不得出錢,讓手下人出錢就更難了,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決定率先做好榜樣。于是,他派了太監徐高通知周皇后之父、國丈嘉定伯周奎,讓他捐十萬兩白銀,好歹表示皇室出錢了。
周奎無奈之下只好答應拿出一萬兩銀子。萬事開頭難,既然有人開了頭,那接下去就好辦了。看到皇帝的老丈人都捐錢了,其他人也不好意思不掏腰包了,于是各家都拿出幾百幾千兩來用作軍餉。
不過,雖然這軍餉東拼西湊地湊了一些,但吳三桂卻遲遲沒有來解救崇禎,反而做了清廷的內應,令大明王朝顛覆于一夜之間。當然這都是后話,單說這崇禎皇帝失去江山,逃入民間后,李自成攻占了北京,他從崇禎皇帝的宮內搜出了大量白銀。
為了節省著一百萬白銀而丟掉了無法用銀子估計的江山,崇禎皇帝連這一筆簡單的帳都算不過來,甚至在明朝滅亡的前一年還對著文武百官感傷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
自幼聰明好學的崇禎想不通為何自己對待旁人也不算薄情,卻籠絡不到人心,或許從他藏私房錢這件事情就可以窺得一二吧。
關于崇禎皇帝自殺的趣聞:
崇禎十七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年。
平心而論,崇禎不是個壞皇帝。甚至可以說,崇禎是個好皇帝。無奈,形勢大過人。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了,縱然崇禎再能干,也無濟于事,只能徒增痛苦。這也正是崇禎皇帝后來自殺的根本原因。試想,如果他是個劉禪那樣渾渾噩噩的皇帝,怎么舍得自殺呢?
崇禎十七年,內憂外患,紛紛擾擾。內有李自成的起義軍勢如破竹,眼看著京城難保;外有滿清鐵騎,虎視眈眈。事實上,自從崇禎十五年的松錦之戰大敗,薊遼總督洪承疇投降滿清后,東北邊關就已經城門洞開了。
這兩大憂患,即便只有一個,也夠大明朝應付的,何況是雙管齊下。但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崇禎皇帝卻還沒有屈服,他依然在殫精竭慮。
恰在此時,上天也來湊熱鬧,送給了崇禎兩個不祥之兆。
崇禎十七年的正月初一,按照慣例,京城的大臣們要參加早朝,為皇帝恭賀新春。也許是由于煩惱失眠,也許是為了沖沖喜,反正,崇禎在這天早晨起得特別早。他早早地來到大殿上,端坐在龍椅上。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大臣們前來。
崇禎有點著急了,他命人敲鐘。
按照慣例,這鐘敲響后,大臣們將聞鐘而至。可這天邪了門了,連續敲了幾遍鐘,就是沒有大臣前來。直到許久之后,大臣們才匆匆而至。而此時,崇禎已經等了半天了。
他責問臣下,大家們都說:沒聽到鐘聲啊,真的沒聽到。
所有人都這么說,顯然不是撒謊。
崇禎心中咯噔一下。在他看來,君召喚而臣不至,那么,君已非君,臣已非臣,不祥之兆也。
而朝堂下的那些大臣們,也在竊竊私語,至于說的什么,當然也是不言而喻。
事實上,大臣們聽不到鐘聲的原因,可能是當天正刮沙塵暴,風沙呼嘯,難聞余聲。但在當時的氣氛下,這種科學解釋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就在此事發生后不久,崇禎皇帝又做了一個夢:他夢到一個神仙,眼含深意地望著他,但沒有說話,而是在他的手心里寫了一個“有”字。
崇禎一琢磨,“有”“無”相對,“有”總是好的吧?于是,他在朝堂之上,很高興地跟大臣們分享了這個夢。大臣們看到崇禎興致頗高,也就跟著拍馬屁,說些什么“吉兆也,大明有希望了”等話語。但有一個大臣,卻突然放聲大哭。
眾人皆問:哭啥嘞?
此人說道:啥吉兆啊?“有”字,上邊是“大”字少一半,下邊是“明”字少了一半,大明江山,危矣。
于是,崇禎心里又是咯噔一下。
崇禎十七年的這兩個不祥之兆,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只是可有可無的兩個小細節。但它反映出來的,卻是王朝末日那種人心惶惶的不祥氣氛。
對了,上面痛哭的那個人,后來陪著崇禎一塊自殺了;而拍馬屁的那些,后來大都投降了李自成,或者滿清——這也是個小細節,它反映出來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