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味問答
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歷史趣味問答資料,歡迎閱讀!
歷史趣味問答
1、年號是怎么決定的?
年號是古代各王朝的帝王用以紀元的名稱,據史料記載,帝王中最早使用年號的是漢武帝劉徹,他于公元前141年即位,這一年的年號為“建元元年”。從此,各個王朝都有年號。中國最后一個使用的年號是什么?一般的年表都記為宣統,不過后來袁世凱竊位稱帝,曾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但這家伙的皇帝只做了不及三個月便下臺,無論如何,洪憲乃中國歷史上最后出現的一個年號。年號取意,往往字字斟酌,煞費苦心。由于帝王們都想用吉祥如意的字眼,故年號頗多重復。宋太祖用過干德,后來從一面銅鏡銘文上,才知道五代前蜀早已用過這個年號了,不過宋太祖不知道,隋末起義民兵領袖輔公祏更早用過此年號了。
2、為何一月要讀做正(音征)月?
我們習慣把一月稱為“正月”,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分的次序,就把改正后的一月稱為“正月”。此外,古代的帝王大都在一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為了表示莊重獨尊,便將一月改為了“正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贏政,為了避他的名諱,強行規定把正字讀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此傳了下來。
3、“杜撰”一詞有甚么來歷?
宋朝有一個叫杜默的人,他是一個文人,喜歡寫詩,且以豪放見稱,不過他寫的詩不講韻律,有人說他的東西詩不像詩,文不像文,實在不倫不類。因此,人們每逢看到不象樣的詩文或不合邏輯的,就脫口而出:“這是杜默撰寫的。”后來這句話逐漸簡化為“杜撰”。再后,又被引伸為不真實的、沒有根據地編造的意思了。
4、“萬歲”和“萬萬歲”是怎么來的?
我們常在電視上看見大臣稱頌皇帝時大叫“萬歲”,其實“萬歲”一詞本來不是皇帝專用的。很久以前“萬歲”只是表示人們內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到秦漢以后,臣子朝見國君時常呼“萬歲”,但這個詞仍不是皇帝唯一專擅的稱呼,稱呼他人為“萬歲”,皇帝也不管。到了漢武帝時,他想把“萬歲”據為己有,但民間遇到慶賀之事時,還是有人呼“萬歲”。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許稱他人為“萬歲”至于“萬萬歲”的來歷,則來自一個故事。相傳武則天稱帝后,特別喜歡別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鑾殿召集翰林院眾學士,出題答對。她脫口出了上題:玉女河邊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眾學士搜腸括肚,對答了幾十句,武后都不滿意,直覺掃興。這時,有位慣于奉承的學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鑾殿前呼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武后興高彩烈,推為杰作。從此,“萬萬歲”一詞便流傳于朝野之上了。
5、甚么時候開始金額要用大寫?
我們寫金額票據時,隨了把金額寫成阿拉伯數字外,還要寫上大寫數字,有關這個規定的起源,要追索到明朝。據史書記載,在朱元璋執政的明朝初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貪污案“郭桓案”。郭桓曾任戶部侍郎,他利用職權,勾結地方官吏大四侵吞政府錢糧,貪污累計達2400萬石精糧,這個數字幾乎和當時全國秋糧實征總數相等。此案牽連12個政府高官,6個部的政府官員和全國許多的大地主。朱元璋對此大為震驚,下令將郭桓等同案犯幾萬人斬首示眾,同時執行了嚴格的懲治經濟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國財物管理上實行了一些有效措施,其中較重要的一條就是把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千”改為“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等。
6、“一炷香”的時間有多長?
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古人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于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干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后灑在銅制印盤里,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借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愿。
7、“吃豆腐”為什么是“占女孩便宜”?
豆腐鮮美可口,營養豐富,經濟實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國人喜愛。不僅如此,中醫還認為,經常吃豆腐,有益中和氣、生津潤燥、清熱解毒、消渴解酒等功效,還可以防治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 可現在經常使用的“吃豆腐”一詞,有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時甚至是“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意思不同,但“吃豆腐”卻真和食用豆腐有關。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當然,另外一種說法可信度更高: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喪家準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吊唁吃飯叫“吃豆腐”,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為填飽肚皮,只好厚著臉皮去蹭飯,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8、“感冒”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醫學專用名詞,可最早卻出自官場,這是怎么回事?
感冒也叫傷風,是現代人很熟悉的一種傳染性呼吸道疾病,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可你也許沒想到,“感冒”這個現代流行詞,最早卻出自官場。這事兒還得從宋代說起。宋代的最高學府是太學,隸屬國子監,負責招收官民子弟學習經典。太學有嚴格的考核、升等制度和管理規定,凡是太學生有特殊情況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請假簿上登記。這個請假簿的封皮上,常按慣例寫上“感風”二字,因此被稱為感風簿。 感風一詞與醫學理論有關。宋代醫理學家陳無擇首先把引致百病的原因分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大類,其中“外因”又分為“六淫”。“六淫”也稱“六邪”,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反常的氣候變化對人的身體會產生不利影響。感風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風寒,意思是說受到了六淫之首的“風”的侵襲,身體不適,故需要外宿。太學生在畢業后通常會成為學者或者官員,因此“感風”這個請假的理由也順理成章地進入了官場。例如,宋時館閣有規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員值宿,也就是上夜班,這是個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員們常常以“腸肚不安”為借口逃避。經過“感風”的啟發之后,不值宿的理由很快五花八門起來,其中尤以寫“感風”、“感冒”、“傷風”的居多。到了清代,“感冒”成了官員們請假時最常用的托辭。再后來,“感冒”被大眾廣泛認可,成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
9、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別的地方?
在電視上每次看見官老爺大喝一聲:“打!”公差們棒子總是朝著犯人的屁股上落下,為何在公堂只打屁股,不打別的地方?原來,從前罰打犯人,沒有明確的部位,以致很多犯人都被活活打死。到了唐朝李世民時,有一次他在太醫處看到一幅“明堂針灸圖”,得知人體的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這些部位被撞擊拍打會有生命危險,他再看圖中屁股部的重要穴位就少得多了,這對他很有啟發,后來他對刑罰中的罰打作了規定,對犯人不許鞭打胸背部,而規定屁股作為罰打的部位。從此在公堂上打屁股就傳了下來。
10、博士、碩士、學士從何而來?
“博士、碩士、學士”這些名稱,古已有之,不過和現在的含意不完全相同。博士,源于戰國時代,當時是一種官職,也就是一些博通古今,知識淵博的人。碩士這個詞,最早見于五代時期,通常指那些品節高尚,博學多識的人。學士最早出現于周朝,原本是指那些在學堂讀書的人,后來逐漸變成文人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