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的歷史
耶律楚材,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帝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的歷史,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的簡介: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晉卿,號玉泉老人,法號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圖撒合里,契丹族,蒙古帝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宰相。金國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
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攻占燕京時候,聽說他才華橫溢、滿腹經(jīng)綸,遂向他詢問治國大計。而耶律楚材也因?qū)鸪バ判?,決心轉(zhuǎn)投成吉思汗帳下他的到來,對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產(chǎn)生深遠(yuǎn)影響,他采取的各種措施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礎(chǔ)。
乃馬真后稱制時,漸失信任,抑郁而死。卒謚文正。有《湛然居士集》等。
元朝名臣耶律楚材的歷史:
耶律楚材是元代著名政治家,先后輔弼元太祖、太宗父子30余年,擔(dān)任中書令14年之久,調(diào)和鼎鼐,燮理陰陽,舉凡軍國大事,皆由他經(jīng)營擘畫。“其得君之專,行政之久,實古今所希見。”(王國維《耶律文正公年譜余記》)
蒙古人崛起于朔漠,從弓馬鋒鏑中取得天下,重武功而輕文治,掠地雖廣,但因無人治理,往往棄而不守,不少人認(rèn)為平天下靠的是武力,儒士無用。耶律楚材反駁說,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制造弓箭尚須良匠,治天下豈能不用治天下匠!他所說的治天下匠就是儒士。成吉思汗采納了他的建議,從此才重用儒士。正如王國維所說:“蒙古入主中夏,武人專橫,其君臣又絕不知有治民之術(shù),若此時無文正人之類,正有不知其何如者。”蒙古軍攻破金都汴京,耶律楚材多方尋求孔子后人,得五十一世孫元措,封為衍圣公,并建孔子廟,以示對儒學(xué)的推崇。又召耆宿碩儒進講東宮,“由是,文治興焉。”太宗九年,耶律楚材奏請開科取士,四方飽學(xué)之士聯(lián)翩而至,得儒士數(shù)千人,充任各級官吏,許多被俘為奴的儒士得以脫身于縲紲之中,使他們得以施經(jīng)綸,展抱負(fù),成就了有元一代90余年的統(tǒng)治。
蒙古人過慣了幕天席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嫻于畜牧,疏于農(nóng)業(yè),不知道稼穡之重要,近臣別迭等甚至主張:“雖得漢人亦無所用,不若盡去之,使草木暢茂,以為牧地。”(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耶律楚材反駁說,大軍不日旌旗南指,軍需糧秣須早日籌備,而這些皆須依賴農(nóng)業(yè)地區(qū),怎么能廢除農(nóng)耕呢!相反,如果對這些地區(qū)的生產(chǎn)處理得當(dāng),則銀、絹、粟等物品可源源不斷地輸入軍中。成吉思汗半信半疑,讓耶律楚材試行之。耶律楚材奏設(shè)燕京等十路征收課稅使,其長官皆由儒士擔(dān)任。后來太宗窩闊臺至云中(今山西大同),十路課稅使均進金帛于庭中。正是這些措施使得蒙古統(tǒng)治者因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而拮據(jù)的經(jīng)濟得以補充,中原農(nóng)業(yè)地區(qū)出現(xiàn)了“士民安堵耕盈野,老幼迎郊漿滿壺”的局面。蒙古軍隊曾以嗜殺著稱,“舊制,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金朝汴京破城時,大將速不臺主張屠盡全城居民,耶律楚材諫止說,國家興兵打仗,就是為了得到土地和人民,得地?zé)o民,又有何用!窩闊臺猶豫不決。耶律楚材說,奇工巧匠、富厚之家皆薈萃于此城中,若悉數(shù)屠戮,我軍入城將一無所獲。窩闊臺這才下令,除完顏氏一族外,余皆赦免,汴京147萬生靈始得保全性命。金朝覆亡后,秦(今甘肅天水)、鞏(今甘肅隴西)等20余州軍民因害怕屠城,皆抗命不降,又是耶律楚材居中調(diào)停,窩闊臺下詔不殺,于是秦、隴等處皆稽首歸附。其后蒙古軍攻取淮、漢諸城,也照此辦理,遂成定例。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yīng)無計避征徭。”蒙古兵興之初,徭役繁苛,民不堪命,罄其所有猶不足以完租賦,不少人被迫輾轉(zhuǎn)流徙,飄泊異鄉(xiāng)。老弱之家無力遷徙者只得向西域商人借貸輸官,一年之后利息倍之,次年利息又倍之。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利息竟高達(dá)數(shù)十倍,謂之“羊羔兒利”,百姓賣妻鬻子猶不足以償債。耶律楚材奏請本利相侔而止,百姓無力償還者,由官府代償。后來,耶律楚材又協(xié)助太宗窩闊臺定賦稅,分郡縣,籍戶口,理獄訟,別軍民,使得庶政略備,民稍蘇息。
耶律楚材為人剛正不阿,鐵骨錚錚。成吉思汗遠(yuǎn)征西域時,留守后方的官員生殺任情,奴人妻女,弄得人心惶惶,怨聲載道。耶律楚材馬上奏請:非奉璽書,不得擅自征發(fā);囹圄之囚須有令才能行刑,違者處死,蒙古勛貴這才稍有收斂。燕京盜賊猖獗,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殺人越貨,百姓一夕數(shù)驚。這些人之所以有恃無恐,是因為他們是燕京留后石抹咸得卜的親屬及故舊。耶律楚材奉命鞫治,將這些歹徒悉數(shù)拘捕,石抹咸得卜找人說情,耶律楚材屏而不納,毅然將罪惡昭著者戮于市曹。石抹咸得卜由怨生忿,向窩闊臺進讒言,誣陷耶律楚材舉官多用親舊,必有異志。幸虧窩闊臺深知耶律楚材公忠體國,石抹咸得卜的詭計才未得逞。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宵小奸佞之徒不斷詆毀耶律楚材,有時使窩闊臺也難免受到蠱惑。一次耶律楚材秉公斷案,拘禁了窩闊臺的寵臣楊惟忠,窩闊臺大怒,把他綁了起來。事后仔細(xì)想想,又覺得不妥,忙傳旨釋放。耶律楚材卻不肯解縛,執(zhí)拗地讓窩闊臺就此事作出解釋:既然逮系,就該明示百官,某人罪在不赦;現(xiàn)在釋放,是因為無罪。如此輕易反復(fù),似耍弄嬰兒,國家大事,豈可如此!朝中群臣皆為他的出言無狀而大驚失色,但耶律楚材硬是逼著窩闊臺承認(rèn)了錯誤:“朕雖為帝,寧無過舉耶?”
耶律楚材久居樞要,但他廉潔奉公,不搞裙帶之風(fēng)。他說:“睦親之義,但當(dāng)資以金帛,若使從政而違法,吾不能徇私恩也。”(《元史·耶律楚材傳》)他死后有人中傷天下貢賦,半入其家。朝廷派人檢查,其家只有一些古琴、字畫以及遺文數(shù)千卷,其清操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