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憑什么稱帝
劉備為什么敢稱帝?他究竟是攪屎棍還是大英雄?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劉備憑什么稱帝,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丁?/p>
劉備憑什么稱帝:
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廢漢朝最后一個皇帝漢獻帝,漢朝滅亡,曹魏建立。
僅僅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意思是繼承漢統(tǒng),歷史上習慣將其稱為“蜀”或“蜀漢”,地位約相當于割據(jù)軍閥。
那么作為以“漢室正統(tǒng)”自居的劉備,為什么敢于自立為帝呢?
這里面有三個原因:
第一, 劉備骨子里就是想稱王稱霸。
《三國志》記載:
先主(劉備)少時,與宗中諸小兒於樹下戲,言:“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
“羽葆蓋車”是皇帝的規(guī)格,劉備從小就不甘寂寞。
對于劉備的言論,他的本族叔叔劉子敬嚇得半死,說:“汝勿妄語,滅吾門也!”
意思是:你丫亂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會以謀反罪被滅門的!
劉備長大后,一心求取功名,適逢亂世,他終于闖出了一片天,但他不甘于人下,總想自己建立基業(yè)。
他先后背叛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孫權、劉璋,目的就是為了自立。
當他看到自己大腿長了贅肉,潸然淚下,給兒子取名“封禪”,野心昭然若揭。
后來劉備定蜀取漢中,便做了漢中王,緊接著曹丕廢漢,于是劉備便迫不及待的做了皇帝,自立于四川。
《零陵先賢傳》曰: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劉)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
所謂“銳意欲即真”,“銳意”就是執(zhí)意,一心一意的意思,而“即真”就是做皇帝。
這個記載是說,曹丕廢漢后,中國人心不穩(wěn),都希望劉備能復興漢室。但是劉備的心思是自己當皇帝,劉備和主簿雍茂因此勸劉備,但劉備卻將雍茂干掉了,從此中原人便不再對劉備寄予希望。
第二, 劉備稱帝是因為跟隨劉備的臣子們慫恿的結果。
亂世將相跟隨主公浴血奮戰(zhàn),目的無非是封妻蔭子,功名利祿,劉備麾下將士自然也不例外。早在劉備取巴蜀后,便有人以“第一次黃龍見武陽赤水”事件慫恿劉備稱帝,但那時候漢中戰(zhàn)役沒有結束,劉備自然不敢公開謀反。
但后來曹操死,曹丕廢漢獻帝,這形勢就不一樣了,劉備終于可以冠冕堂皇的做皇帝,號稱自己是漢室正統(tǒng)。
可以說劉備做皇帝,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nèi)部因素。
歸根到底,是形勢使然。
第三,劉備稱帝的深層次解讀
裴潛曾如此評價劉備:
“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不少人對于裴潛評價的劉備的話心懷不忿,反應激烈。其實, 這些人恐怕沒有體會裴潛話中深意。
漢代以仁孝治天下,這種理念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由于漢朝統(tǒng)治者的失政,導致天下大亂,整個社會處于崩潰的邊緣,而在這種局面下,要想穩(wěn)定國家就必須有鐵腕強權的人,用冷血的方式加以管理,這個人就是曹操。
換言之,漢朝“常態(tài)”的那種溫文爾雅,道貌岸然其實是不合時宜的,每個人都想當老好人,都不愿意做壞人,那么結果只能是滿世界都是壞人。曹操在這個時候其實充當了最大的那個壞人,而他的作用就是震懾了無數(shù)的“小壞人”!
劉備自己說自己:“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似乎他是漢朝正統(tǒng),是仁義的代言人,可實際上,以當時的形勢來看,劉備這種秉承漢朝所謂“仁義”的模式一旦再度成為社會主流,對整個社會將是一場災難,那時候,惡人無人可治,任誰都會披著善良的外衣胡作非為,天下將會更加混亂。
其實,即便是“殘忍”的曹操,他又何嘗不知道仁義比殘酷更好?他曾說:“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即和平年代要推崇德化,而戰(zhàn)亂歲月應該注重能力。
曹魏大官高柔也說過:“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
換言之,曹操,包括曹操幕僚,都明白冷酷殘忍會留下罵名,并非長久之計,但是,在那個時代,必須有人來做這種事情,只有等社會秩序恢復了,國家穩(wěn)定了,才能再重新談道德和仁義!所謂“亂世用重典。”
從裴潛的角度看,劉備卻做不到這一點,所以他才說劉備“能亂人而不能為治。”
中國歷史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野心家,三國后期天下大勢本以趨于統(tǒng)一,但鐘會卻還想著割據(jù)稱王,而野心家鐘會的偶像就是蜀漢昭烈皇帝,鐘會如此說:“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
劉備簡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謚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根據(jù)《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贊,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農(nóng)歷二月初五)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貴州全部,陜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人物評價: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讬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裴潛:“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劉曄:“劉備,人杰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shù)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jù)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吊,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fā)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趙戩:“劉備其不濟乎?拙于用兵,每戰(zhàn)則敗,奔亡不暇,何以圖人?”
傅干:“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孫權:“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陸遜:“尋備前后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戚。 ”“備是猾虜,更嘗事多。”“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
張輔:“劉備威而有恩,勇而有義,寬宏而有大略。”
張松:“劉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讎也,善用兵,若使之討魯,魯必破。魯破,則益州強,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劉巴:“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nèi)也。”
鐘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鐘,順期挺生,杰起龍驤。始于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jié)h以并。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習鑿齒:“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yè),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管、樂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然而喪師失律,敗不旋踵。奔波謙、瓚之間,羈旅袁、曹之手,豈拙于用武,將遇非常敵乎?”
朱敬則:“蜀先主抱英濟之器,無角逐之材。遠竄荊蠻,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劉璋之政衰。國小人夷,風頹俗陋。”
何去非:“方其豪杰并起,而備已與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呂布奪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奪之,晚得荊州而孫權奪之。備將興復劉氏之大業(yè),其志未嘗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無以暫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孫權之兵軋之也。”
楊璟:“昔據(jù)蜀最盛者,莫如漢昭烈。且以諸葛武侯佐之,綜核官守,訓練士卒,財用不足,皆取之南詔。然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