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對于胡須有多重視
辛亥革命后中國男性的發式、服飾、社交禮儀風俗有了很大變化,男人理發和剃須成了日 常生活的一部分。不過許多有關留胡子的禮儀還是值得我們去了解。那么古人對于胡須有多重視?
當下人們對于時尚和潮流的追求,除了標新立異的服飾,花心思最多的便是發型了。對于胡須,并不是那么在意。為了顯出年輕態,基本上鮮有人蓄須。而古人則不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他們對胡須可謂珍視有加。
比如《三國》、《水滸》,大人物首次亮相,作者總忘不了描述他們的胡須,用抽象的文字區別個體相貌差異,非得借重胡須不可。那么,古人胡須到底有多長?
明人謝肇淛在其所著《五雜俎》中,略舉了幾個例子:“崔琰須長四尺,王育、劉淵皆三尺,淵子曜長至五尺。謝靈運須垂至地,關羽、胡天淵須皆數尺。國朝石亨、張敬修,須皆過膝。”這些名人胡須的長度,謝肇淛又是從哪兒知道的呢?
先說與謝肇淛同朝的兩位長須大人物。張敬修是萬歷首輔張居正的兒子,萬歷十二年(1584)因家被抄于獄中自縊身亡。而謝肇淛自萬歷六年(1578)起,隨父親居福州讀書。自是無緣得見禮部主事張敬修,對張氏的相貌,只能是從別人處聞知了。而石亨于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被誅,謝肇淛則于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出生于錢塘。自然,對于其“須過膝”的相貌,要么得自傳聞,要么得自書中所記載。
其余七人的胡須長度,謝肇淛應是從正史中獲知的。《三國志·崔琰傳》記載:“琰聲姿高暢,眉目舒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興兵滅晉稱帝的劉淵,《晉書·劉元海傳》稱其“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須長三尺余,當心有赤毫毛三根,長三尺六寸”。劉淵,字元海。《晉書》修于唐代,史官因其姓名犯唐高祖李淵之諱,“故稱字焉”。而劉淵的族子劉曜,《晉書》本傳則云其“身長九尺三寸,垂手過膝,生而眉白,目有赤光,須髯不過百余根,而皆長五尺三寸”。
張敬修的父親、大名鼎鼎的張居正,胡須長得也很有特點?!睹魇?middot;張居正傳》載:“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
延伸閱讀:
●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是最有爭議的一位法老,在三千年后人們還在爭論他神秘死亡的原因,雖然直到去世時也只有十幾歲,但他早已戴上長而整齊的假胡子顯示身為國王的尊貴。
在古代,胡子的作用顯得非常重要。在古埃及文物展中,精致的青銅剃須刀屢屢亮相,它可是當時男人們每天要用的物品。在古代埃及,打扮對男人來說非常重要,長長的胡子通常被認為是不干凈的表現,祭司們由于宗教潔凈的要求,更是要把頭發和胡須剃得干干凈凈。理發師是王宮、貴族的庭院、神廟以及軍隊里不可缺少的組成人員,他們所使用的工具有剃須刀、刀以及銅或青銅制成的鑷子。在古代埃及祭司隔一天就要刮一遍全身的毛,作為最高祭司的埃及國王自然不得例外。
但在當時胡子作為高貴與尊嚴的象征,國王沒有胡子怎么行?于是在舉行儀式或者重大活動時,國王便在下巴上戴上用頭發做的長長的、齊梢的假胡子,女王則戴用黃金做的假胡子。因此,我們看到的許多埃及文物中的王者都戴著長長的假胡子,皇后也不例外。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親自率領大軍征服下埃及時,交戰中不慎將假胡須失落于戰場,為了奪回御須,有600多名士兵竟喪生在敵軍刀下。
因此,如此重要的胡子會引起國與國的事端也就不足為怪。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的王妃,因為路易七世剃掉了胡須而與之離婚,改嫁給了蓄著一副漂亮胡子的英國國王亨利二世。作為王妃陪嫁的土地,英法兩國為此爭奪了300年,這就是著名的“胡子大戰。”
●美國總統林肯在競選的時候收到一個小姑娘的來信,信中寫到:“如果您能把胡子留起來,我就能讓另外兩個人也選您。您的臉太瘦了,如果留起胡子就會更好看。所有的女人都喜歡胡子,那時她們也會讓她們的丈夫投您的票。”林肯便開始蓄留了一臉又濃又密的胡子。也許他的當選,與胡子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