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
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引導良好風氣、推動工作、激勵后進的作用;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1
黃文秀——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名字,2016年從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和每年千千萬萬選擇留在大城市就業的畢業生不同,黃文秀一畢業便毅然回到了家鄉百色工作,2018年3月又響應組織號召,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從此,一個青春正茂的年輕女孩整日素面朝天,雙腳扎進泥土,最終年僅30歲便永遠倒在了扶貧路上。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我們應該:
一、堅持終身學習,腳踏實地工作
脫貧攻堅道路上許多優秀的人物事跡,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斷學習,讓自己的工作方法與思路與時俱進,給自己的村子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書本學習,夯實理論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理論修養;向農民學習,許多農業方面的知識我們需要虛心向農民學習,深入田間地頭,不斷增加自身農業知識;向實踐學習,要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為鄉村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向優秀人物學習,大慶有“忘我拼搏、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甘于奉獻”的鐵人精神,我們木蘭有“敢為人先、實干擔當、忠誠為國、無私奉獻”的馬旭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到扶貧工作中去,用到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中去。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立志在脫貧攻堅、鄉村建設事業中建功立業。
二、堅持實干興邦,助力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勤學篤行是助力脫貧攻堅的必要環節。用知識鑄就脫貧攻堅的行動導圖,用實干吹響脫貧攻堅的前進號角,知行合一,堅持真抓實干原則,以務實作風、踏實態度,立足鄉村發展,增強村民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推進創新是關鍵步驟。我們要汲取脫貧攻堅的工作經驗,精準識別找“窮因”,用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推動新時代脫貧攻堅工作,讓我們所任職的村鎮群眾生活富起來,鄉風民風美起來,文化生活好起來。
三、堅持以心換心,恪守為民之責
_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身為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更要加強基層實踐鍛煉,這樣才能深刻地了解人民群眾,才能對人民群眾有深厚感情,也才有基礎成為一名黨的好干部。因此,我們要謹記以下幾點:深懷愛民之心。群眾利益無小事,要堅持服務群眾的原則,走進群眾中去,走進問題中去。為民辦事要“接地氣”,與民相處要“多耐心”,更要牢記“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權,就要為民辦事”。恪守為民之責。“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力。”身為領導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在工作中要始終不忘初心,不斷提高基層組織的服務能力和辦事效率,勤政務實,敢于擔當,努力做到恪守為民服務的責任,力行為民服務的舉措。多辦利民之事。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扎根基層,深入開展有益于群眾生產生活的工作,多下基層調研,多于群眾交流,把握地方發展特點,深挖地方發展潛力,努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真正把精準扶貧工作規劃到位、投入到位、落實到位,讓百姓富裕起來,充分滿足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美的青春在一線,最美的青春是奉獻”。作為一名選調生,更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基層的發展奉獻自己的智慧與青春,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用青春譜寫脫貧攻堅的樂章!
7月1日,領導人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黃文秀同志的優秀事跡,并鼓勵廣大青年干部和黨員同志以黃文秀為榜樣不忘初心、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2
在我們國家,在我們國家山西省左云縣也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的事跡值得被我們頌揚,值得被全社會學習,這是一束光,一束引領的光,一束覺醒的光,一束照亮大地的光。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成人的。這樣的成長經歷磨礪了他堅強的意志和敢于與困難做斗爭的精神氣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餓其體膚,面對命運的安排,張連印從不低頭,并且以昂揚的姿態面對生活。人類最偉大的力量莫過于感受到愛,而愿意再付出愛。
1964年3月張連印入伍的那天,鄉親們把他扶上高頭大馬,一遍遍地叮嚀,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雞蛋塞滿了他的口袋。就這樣,張連印帶著鄉親們的期望期望走向新的征程,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當兵幾十年來,張連印在每一個崗位上都成績斐然。他38歲就擔任了副師長,后來又當上師長、副軍長、省軍區副司令員,被授予少將軍銜。
“沒有當年鄉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父老了。”
2003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斗。
他先后20多次到縣、市、省林業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辦法,并請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
從2004年春季開始,他就著手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張連印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兒女們求援:大女兒一家將剛買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送到父親手中;兒子一家拿出10萬元支持爸爸;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起拿給了父母。張連印又不辭辛勞,走訪部隊的老戰友,跑有關單位和金融部門,多方面尋求支持幫助,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4年多的風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永吹沖鋒號的張連印終于獲得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狼和黃羊也出現在山里。
2011年,張連印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卻仍在第二年開春堅持從治療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這樣才能發動集體的力量”。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張連印當初回鄉造林,就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來綠化荒山。
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3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在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村,一位黑紅臉龐、肩扛鐵鍬的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樹。
他并不是一位農民伯伯,而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植樹,至今已經18年了。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205萬株,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
把植樹造林作為最后一個戰場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張連印從領導崗位上退休,這一年他58歲。
將軍是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人。張家場村位于全國林業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是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全村共有土地17754畝,耕地只有6346畝,其余11000多畝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站在家鄉的荒山上,張連印心里很不是滋味。
望著一片片光禿禿的荒山,張連印下定決心:“植樹造林、治理風沙,給鄉親們作個示范,以回報家鄉、報答部隊。”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成人的。
“沒有當年鄉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父老了。”
2003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斗。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是咱們國家的一項戰略工程,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個戰場。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立下“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軍令狀。
18年205萬株 他從外行變成種樹專家
改變生態環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幾棵樹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劃。張連印帶兵是內行,干這活兒卻是外行。
不懂就學,他拜專家為師。經過現地調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縣、市、省林業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辦法,并請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
規劃的難題解決后,張連印又遇到了資金不足的難題。
從2004年春季開始,他著手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張連印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兒女們求援:大女兒一家將剛買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送到父親手中;兒子一家拿出10萬元支持爸爸;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起拿給了父母。張連印又不辭辛勞,走訪部隊的老戰友,跑有關單位和金融部門,多方面尋求支持幫助,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接下來,就是上山植樹了。張連印在荒山上蓋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張連印身先士卒,帶頭苦干,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張連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張連印悉心請教當地農技專家,逐步摸索出適合家鄉氣候的樹種和植樹方法。
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掩埋……每一道關口科學把關,終于使樹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風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張連印終于獲得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狼和黃羊也出現在山里。
如今,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1.8萬畝、205萬株。“左云縣的海拔和緯度較高,4月,溫濕度正合適,栽下苗后很快就能發芽。”談起種樹,張連印早已成為行家。
眾人拾柴火焰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張連印當初回鄉造林,就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來綠化荒山。
除了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奮戰在荒山造林第一線,他還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張連印先后籌措資金數十萬元,在家鄉的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長的灌溉渠,為村里綠化荒山打下了基礎。
第二件事,在荒廢的河灘上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將自己摸索出的適合家鄉自然環境的20多個樹種,育成樹苗近200萬株,提供給全村、全縣綠化荒山。
第三件事,將自己綠化荒山的經驗進行系統總結,使張家場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苗繁育基地、農業科技苑、村莊改造”的經驗在全縣進行了推廣。2007年7月,這個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園林示范村。
2011年,張連印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卻仍在第二年開春堅持從治療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這樣才能發動集體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張連印持之以恒的開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縣干部群眾,使荒山綠化隊伍形成了百萬之眾,縣、鄉、村、集體、個人綠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羅棋布,方興未艾。
張家場村的鄉親們還自發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一個山包最高處,建起了涼亭,取名“將軍臺”,以感激他對家鄉人民的貢獻。
也似乎是命運的眷顧,癌癥確診已經過去10年了,張連印的肺癌已經鈣化,身體逐漸健康起來。
有人戲稱,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桿司令了。張連印卻幽默地說:“我的麾下有著百萬兵呢,你們看那滿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楊、側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嗎!”
如今,數不盡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經把荒山、荒坡變成了林地。張連印說,“我在這里多種一棵樹,就多培養一名環境‘衛士’。”他也被網友親切地稱呼為麾下205萬個環境衛士的“樹司令”。
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4
這個假期,人們聊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奧運會了。當奧運健兒經過奮力拼搏獲得獎牌的那一刻,全場掌聲雷動,榮譽和獎勵紛沓至來。可是,很少有人體會到這些奧運健兒所經歷過的痛苦和磨難。
奧運會田徑男子100米短跑預賽,中國隊的三名選手出戰,蘇炳添、謝震業和吳智強。最終蘇炳添以10秒05小組第二名成功晉級到半決賽,他連續兩屆奧運會晉級到半決賽,也創造了紀錄。謝震業10秒16和吳智強10秒18遺憾出局,半決賽中蘇炳添跑進了職業生涯最好的成績挺進決賽。
9秒98,在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沒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或許是受到英國選手休斯搶跑的影響,他的起跑反應慢了一點,導致他最擅長的起跑沒能做好,最終只能是略有遺憾的獲得第六名。
雖有遺憾,但這已經是中國田徑選手的最好成績,同時也是亞洲選手的最好成績。一個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人站在了幾乎是黑人專屬的奧運百米決賽賽道上,這是許多年前我們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0.01秒眨眨眼就過去了,但每個0.01秒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極限。”蘇炳添曾這樣描述0.01秒的定義,看運動員在場上拼搏的時候,身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也不斷超越自己,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奮斗。
最新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5
2008年,黃文秀考入山西長治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一次,在與老師交談的過程中,她透露了想回百色當一名中學老師的想法。但老師鼓勵她,可以試著考研究生,為家鄉作更大的貢獻。黃文秀聽取了老師的建議,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繼續深造。
2013年,黃文秀考進北京師范大學,攻讀哲學學院碩士。
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以后,選擇放棄城市的工作機會,決定重回大山,到家鄉最貧困的地方去。同年,黃文秀考取了百色的選調生,進入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
2017年,黃文秀工作剛滿一年,送給嫂子和媽媽一人一只定制的純銀手鐲。送給媽媽的那一只,上面刻著四個字:“女兒愛你”。
2018年3月26日,黃文秀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她也是村里的首位女第一書記。扶貧“新手”踏上“長征”路,擺在黃文秀面前的困難可不少,全村103戶貧困戶未脫貧,11個自然屯有5個屯未實現道路硬化,長沙、那賴、百布、百果等人口較多的屯水源短缺,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黃文秀用了2個月的時間走訪全村所有貧困戶,并繪制了一張百坭村地圖,把所有貧困戶的名字、居住位置、家庭情況一一記下。她上山下地跟群眾一起干活,努力學講當地話,遇到群眾總是面帶微笑,時間長了,當地群眾也漸漸把這位第一書記當做自家人對待。
2018年,黃文秀請來技術員改造全村2000畝將近荒廢的沙糖桔果樹,引進專業公司,建起規范化的沙糖桔產業園,群眾以土地入股,公司負責沙糖桔的技術和管理,全村沙糖桔產量由原來的6萬多斤增產到50多萬斤,她四處奔走,引來了四川、貴州、云南、海南等多地的果商,銷路終于打開了。她還帶著大家修路、安路燈、建蓄水池,在村里走夜路不再需要打手電筒,原來的“空殼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38萬元,百坭村村民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2018年,黃文秀帶領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共計88戶417人。
2019年3月26日,黃文秀更新了一則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那天她的汽車里程數正好增加到25000公里,這條扶貧長征路,她默默地走著。
2019年6月14日,黃文秀與村“兩委”到基層調研討論后列出一份新的工作清單:百布屯水利維修、建渡槽,預計10000元;百果屯、百坭村水利維修,預計11400元;擬建20座垃圾池,預計100000元……然而,這竟成為她生前最后的工作部署。 2019年6月16日晚,百坭村村里的灌溉水渠被連日來的暴雨沖斷,為了盡快了解災情,黃文秀獨自一人開車回村子,臨走前她還仔細地叮囑父親“記得吃藥”。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在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那個年輕的生命永遠消失在雨夜里……
2019年7月1日,黃文秀的先進事跡在央視綜合頻道《時代楷模發布廳》欄目播出,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黃文秀“時代楷模”稱號。
扶貧長征路上,黃文秀用雙腳走遍百坭村的每一片土地,她的心中全是對百坭村群眾沉甸甸的牽掛。30歲,斯人已逝,馨香永存。我們相信,她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守護這一片紅色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