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
魯迅先生是現代文學的關鍵人物,他的文學作品至今仍受到大家的喜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精選篇1)
每當人們說到愛國,我便會想起江姐的寧死不屈,黃繼光的不怕死的精神,等等等的光榮事跡。
但是人們說到愛國都會想到“光榮”,不是的愛國有許多種,如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魯迅先生用文章愛國。讓我來說說魯迅是怎么愛國的吧!
十月革命勝利后,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征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后,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后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愛國,是要有實際行動的,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精選篇2)
魯迅的文字,并不只是停留在知識的層面上,而是從他自己的生活體驗總結出來的。
革命者,若是你對魯迅的第一記憶,那對魯迅是很是偏頗的。魯迅,更應該是個文人。他不屬于春風得者,他也無意自得者去欣賞他。
他用著他的文字吶喊著,他自知文字比不上刀槍劍雨。而他卻以他敏銳的洞察力,明理的思忖,然后用文字訴說著他世界里的痛苦。他的小說憂恨深廣,不以傳奇和英雄引人,筆下的普通,卻道出著內心至苦。
他極力勸告著青年自己尋找路,他叫醒了沉睡的.人,但卻無法告訴他們醒來如何走下:魯迅是矛盾的。他對真知的求證,堅持科學,但不崇拜。他又曾說過,你聽我談話可以,但千萬不要把我當導師,同時也拒絕當國師。在關于中國走向上他既對東方的專制全力反對,卻又憂慮西方文明的弊病。
魯迅是在被遺忘了。中國社會的現狀,如當年他那般的評論“簡直是幾十個世紀編在一時了,自油燈以至電燈,自獨輪車以至飛機……”一個高樓林立的上海,一個依舊土房子的云南,正是魯迅筆下最唯美的諷刺。再看那些外國語學院滿城于北京,而走漢語文學多半是無出路的,這又是否需要魯迅尸變再寫篇“再論拿來主義”?。
悵何?魯迅不應該被我們遺失!
魯迅一生的散文、雜文、小說整整1000萬字。
那些下的名句“世上本無路……”“我好象是一只牛……”“……”。
魯迅在很后悔未能完成他關于母親的文章,他寫過保姆阿長和父親,卻唯獨沒有寫母親,而正是因為那份母愛太過深重。
魯迅其實并不難讀,只是缺少一個有心人而已。他也未故意讓人琢磨不透,他只是以著他獨有的方式在講訴著他內心的那些話。當然,魯迅你是讀不懂的,因為他自己也讀不懂自己。而又,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魯迅。
之前,我說過魯迅有點像個“怨婦”,其實這樣的表述并無對他哪怕丁點的褻瀆之意。他用他的文字在“喋喋不休”的喚醒著國人,他是至尚偉大的。他的批判精神,他對中國的啟蒙貢獻著他的力量。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正是他奉獻一生的寫照。
另外,不想以任何貶義的詞語表達一些不如意。社會上呈現一些市儈文化,而若將這種文化夾雜到文字里,大概不可用美學的觀點去欣賞。而現今,社會文學又被網絡文學充斥,這多半會腐朽一些人。
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精選篇3)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樸,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
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后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
不料理畢,魯迅并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
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么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精選篇4)
魯迅十三歲時,他的祖父因科場案被逮捕入獄,父親長期患病,家里越來越窮,他經常到當鋪賣掉家里值錢的東西,然后再在藥店給父親買藥。有一次,父親病重,魯迅一大早就去當鋪和藥店,回來時老師已經開始上課了。老師看到他遲到了,就生氣地說:“十幾歲的學生,還睡懶覺,上課遲到。下次再遲到就別來了。”
魯迅聽了,點點頭,沒有為自己作任何辯解,低著頭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來到學校,在書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個“早”字,心里暗暗地許下諾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遲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親的病更重了,魯迅更頻繁地到當鋪去賣東西,然后到藥店去買藥,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魯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當鋪和藥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課。雖然家里的負擔很重,可是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那些艱苦的日子里,每當他氣喘吁吁地準時跑進私塾,看到課桌上的“早”字,他都會覺得開心,心想:“我又一次戰勝了困難,又一次實現了自己的諾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
后來父親去世了,魯迅繼續在三味書屋讀書,私塾里的壽鏡吾老師,是一位方正、質樸和博學的人。老師的為人和治學精神,那個曾經難魯迅留下深贏得記憶的三味書屋和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一直激勵著魯迅在人生路上的繼續前進。
魯迅先生的精神品質和事跡(精選篇5)
魯迅先生一生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魯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_的次數比較多。他看電影不拘一格,尤其講究電影的品位魯迅當時很推崇進步的外國電影。他對前蘇聯的早期革命電影情有獨鐘,如《夏伯陽》、《復仇艷遇》(《杜勃羅夫斯基》)等。許廣平曾回憶說:'至于蘇聯的片魯迅是每部都不肯錯過的,任何_不管遠近,我們都到的,著重在片子。'雖然,在當時很難看到這些影片,魯迅先生還是想盡辦法看了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還看了由普希金小說改編的《復仇艷遇》,魯迅把它視為'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薦'不可不看'。
對美國電影,他以'拿來主義'的態度接受、欣賞。二三十年代美國電影波及到世界各個_,充斥著駁雜斑斕的美國文化特點。而對傳入中國的美國電影,魯迅先生雖時而流露出不滿和激憤,但更多的還是成了他考察美國文化和作為文化娛樂的重要途徑。據統計,魯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間,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對好萊塢的探險片、喜劇片、偵探片、歌舞片都作了公允的評價,特別對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城市之光》給以熱烈的贊賞。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國紀錄片學派實地拍攝的探險片,有37部之多,如《南極探險》、《人獸奇觀》等等,有的不止看了一遍。
魯迅熱情扶持中國的'左翼'電影事業,在《準風月談·后記》、《中國文壇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懼地痛斥了藍衣社特務用法西斯手段搗毀藝華影業公司,禁演田漢、夏衍等編寫的早期進步電影的罪惡行徑。特別是對早期進步演員阮玲玉的自殺和'左翼劇聯'盟員艾霞之死,魯迅寫下了怒不可遏的檄文《論人言可畏》。魯迅對當時一些不好的國產電影也興趣索然。針對無聊的電影,魯迅曾當頭棒喝:'現在的中國電影,還很受著’才子加流氓’式的影響……看了之后,令人覺得現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須是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