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生平重要事跡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為豫才;關于魯迅先生生平重要事跡你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先生生平重要事跡介紹,歡迎大家分享。
魯迅的偉大事跡
1881年9月25日,魯迅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于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
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9月,致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并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
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為發起人之一。
3月2日,出席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作《對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演講。1936年1月,肩及肋骨皆出現劇痛,最后的創新之作《故事新編》出版。
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5月15日再發病,醫生診斷胃疾,自后發熱未愈,31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情況不樂觀。
6月,身體略有好轉,魯迅及身邊的人都認為魯迅先生好了。10月17日病復發,18日黎明前疾病發作,氣喘不止。19日上午5時25分逝世。
少年魯迅不僅聰明勤奮,而且對自己也嚴格要求。在三味書屋上學后不久,魯迅的爺爺在一場科舉考試中因替親友行賄,觸犯了法律,被逮捕入獄。魯迅的父親因為著急上火,不久就得了一場重病,躺在了床上。
魯迅作為家里的長子,就和母親一起擔起了探視爺爺、照顧父親和弟弟的重擔。他每天要去接醫生,經常到藥鋪抓藥。
家里的錢越來越少,為了給父親治病,魯迅經常拿著母親給他的東西送到當鋪里、換了錢給父親治病抓藥。每天他都往返在當鋪與藥鋪之間。
這一天,當他忙妥家里的事兒,趕到三味書屋時,老師已經上課了。站在門外的魯迅非常為難,他既怕老師生氣,又怕耽誤課程,猶豫一會兒,就硬著頭皮敲門進了教室。
看見遲到的學生,老先生是滿臉的不高興,他停下正講的課,問道:你怎么才到呢,魯迅從座位上站起來,回答道:先生,我去藥鋪給父親抓藥,耽擱了一會兒,就來晚了。
無論什么理由,作為學生,遲到都是不妥的。今后應以此為訓,你坐下吧。老先生嚴厲地說。魯迅坐下后,沒有埋怨老師的批評。
他想先生批評得對,一個總愛遲到的學生,不是好學生,我不能原諒自己,無論什么理由都不能耽誤上課。
為了記住這次遲到的教訓,魯迅就在三味書屋自己書桌的右上方,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以早字來告誡自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遲到,要勤奮,要遵守私塾的紀律。
從此以后,魯迅起得比從前更早了,他一件一件地忙完家里的事情后,就趕緊背起書包,匆匆地向三味書屋走去,沒有再遲到一次。
魯迅就是憑著對自己嚴格的要求,勤奮好學,在全班取得了最好的成績。這件事,魯迅始終沒有忘記。許多年以后,他還告訴身邊的親人,要記住這個早字。
直到今天,在紹興三味書屋紀念館里,還擺著魯迅當年用過的那張書桌,桌上那個刀刻的早字,還依稀可辨,它向每一個來過這里的人,講述著少年魯迅的這段故事。
魯迅英雄事跡
一張國字臉,一雙明亮深邃的眼睛,一字胡。這就是魯迅留在大眾心目中的比較“官方”的形象了,那一雙深邃的眼睛,讓人感覺和魯迅的犀利文風大相徑庭,沒有一星半點的氣勢逼人。給人一種樸實內斂的感覺,這也許是因為這是魯迅對大眾的照片,所以顯得比較“俯首甘為孺子牛”吧,但對與敵人,魯迅就會“橫眉冷對千夫指。”
魯迅在小時候家境非常好,是一個地主家庭。可是后來因為祖父的入獄,使魯迅家境貧窮。父親母親的病情使得年幼的魯迅不得不為家庭操勞,奔波于當鋪和藥鋪之間,看遍了人間疾苦,也為魯迅回來的創作打下了基礎。小說是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如果魯迅沒有源于生活的疾苦,那么,他怎么能寫出高于生活的小說呢?如果沒有幼年的歷練,說不定魯迅也會成為一個“富二代”整日沉迷與花天酒地之中了。
魯迅也不過是個普通人,他也不是生下來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他在幼年時也只是個貪玩的孩子,也會去摘覆盆子,摘木蓮;也會因為草堆里的赤練蛇而害怕;也會因為去上學而不能玩耍而煩惱……
魯迅也常常遇到地位的煩惱,因為他是少爺,所以很多和他小時候玩的朋友,長大了見到他,都會畢恭畢敬叫上一聲:“少爺,……。”魯迅肯定是因此感到煩惱的,這種煩惱,朱自清也是遇到過的吧,這一點在他們兩人的文章中都有體現,朱自清寫的是記事,有朋友來找他,一口一個先生,最后朱自清干脆不理他了。而魯迅則是用虛擬的人物寫出,魯迅的文章都是以這種方式出現的。在《風波》中,七斤和七斤嫂,都是靠趙太爺來判斷皇上坐不坐龍庭。
為什么我們抗日用了十年才成功,還是依靠美國和蘇聯的幫助,我們中國的人口少嗎?不少。軍隊戰斗力差嗎?可以說很差。我看過一個戰斗的傷亡,我們中國的軍隊傷亡比例是3:1,就是3個中國人才能打過一個日本人。那么為什么軍隊的戰斗力差呢?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不行,為什么那么多優秀的共產黨員被殺害?還不是奸細在搗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你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被偷錢包,你會去揭發他嗎?也許你會,但你回家問問你的家長,他們是肯定不會。這個問題,就是民族凝聚力,我們中國人口世界第一,但就是無法擰成一股繩。那么,魯迅的文章,無意揭露了當時的個人主義,為我們團結他人有了更好的基礎。
魯迅先生名言名句
1、誠然,“無毒不丈夫”,形諸筆墨,卻還不過是小毒。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2、自然賦于人們的不調和還很多,人們自己萎縮墮落退步的也還很多,然而生命決不因此回頭。
3、有些人必生所追求的東西往往是另一些人與生就俱來的東西。而當人生將走到盡頭時,也許必生追求的人得到了所渴望的,而與生俱來的人卻失去了他們僅有的。
4、我覺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點小障礙而不走路呢?——魯迅
5、俠客為了自己的“功績”不能打盡不平,正如慈善家為了自己的陰功,不能救助社會上的困苦一樣。而且是“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的。
6、殺了“現在”,也便殺了“將來”。——將來是子孫的時代。——魯迅
7、新年對我來說,就是離死亡又近了一年。——魯迅
8、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9、人類是一種使思想開花結果的植物。——魯迅
10、用秕谷來養青年,是決不會壯大的,將來的成就,且要更渺小。——魯迅
11、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活,所謂溫飽,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魯迅
12、既然像螃蟹這樣的東西,人們都很愛吃,那么蜘蛛也一定有人吃過,只不過后來知道不好吃才不吃了,但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定是個勇士。
13、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譬如吃東西吧,某種是毒物不能吃,我們好象全慣了,很平常了。不過,還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14、窮人的孩子,蓬頭垢面在街上轉,闊人的孩子,妖形妖勢,嬌聲嬌氣的在家里轉,轉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會轉,同他們的父親一樣,或者還不如。
15、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墻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
16、在人人說假話的年代講真話;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擁有充實的心靈。——魯迅
17、我以為內容且不說,新詩先要有節調,押大致相近的韻,給大家容易記,又順口,唱得出來。
18、倘要完全的書,天下可讀的書怕要絕無,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魯迅
19、馴良之類并不是惡德。但發展下去,對一切事無不馴良,卻決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20、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