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的開頭簡述其實就是所參加的工作(或活動)的基本情況,包括參加活動的原因、時間、地點、所從事的具體工作的過程及結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篇1】
近期,我鎮先后傳達、學習了中省領導在脫貧攻堅工作會上的講話,通過原汁原味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扶貧要解放思想,打牢思想基礎。
脫貧攻堅戰不是論持久戰,而要通過過硬扎實有效的舉措,摘掉貧困村、貧困人口的帽子。一是提高扶貧工作者的思想意識,堅決杜絕畏難情緒和急功近利思想,牢固樹立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信念和信心,帶著感情和責任去扶貧,不折不扣完成各項扶貧任務。二是切實改變貧困戶的等靠要意識,在發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同時,切實讓貧困群眾樹立自身是扶貧的對象、更是扶貧的主體的意識,徹底改變等靠要思想,從根本上、從源頭上找準癥結、對癥下藥,切實走出一條造血與輸血并重的扶貧道路。
二、扶貧要在精準上下力氣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二字,精準即是指準確辨識真正需要幫扶的困難群體,要立足群眾實際、針對不同對象的不同問題有的放矢。使我認識到,扶貧首先要精確識別、精準幫扶,以保證貧困戶認定的透明公開、相對公平。我們鄉鎮干部處于帶領群眾脫貧的最前線,在扶貧路上一定要深入了解村上的基本情況、資源稟賦、農民增收渠道和發展方向,了解涉農惠農各項政策法規、實用技農業技術,搞清農民在發家致富方面所缺少的知識和信息等。只有細致地了解了民心、掌握了民意,摸清了群眾最期盼最迫切對脫貧的訴求,并經常進村入戶,和他們認親戚、結對子,帶著感情和擔當去幫扶他們,才能為精準扶貧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三、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工作既要治標,更要治本,要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脫貧致富,治本之策還是要靠發展。只有通過抓住產業促發展,增強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激發貧困群眾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撐。
脫貧攻堅離不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資源要素的支撐,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個方面的資源。這個過程中,政府必須主動作為,因勢利導,在培育產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上下大力氣,多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讓扶貧更有底氣。
四、電商發展讓精準扶貧更有方向
現如今,電子商務已在全國扶貧路上遍地開花。我們鎮村干部進行產業扶貧,完全可以用開放的心態與創新的意識,充分利用互聯網,著力打造一批農產品電商平臺,培育一批農村電商帶頭人,讓大山深處的特色農產品有市場、賣得出、賣得遠、賣出好價錢,讓電商扶貧成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徑。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篇2】
20__年很快就過去了,根據黨委的要求和部署,我連在扶貧攻堅過程中,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制定了扶貧攻堅工作計劃,以“黨員的先進新教育”為契機,以培養典型專業示范戶為突破口,以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經過一年來全體黨員干部的共同努力,結合我連扶貧攻堅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組織機構健全,制度措施完善。
年初成立了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和措施,充分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采取一幫一,一帶一,所有的貧困戶都有黨員幫扶,形成了良好的扶貧格局。
二、加強宣傳教育,治窮先從治愈開始
制定連隊精神文明建設規劃,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促進我連經濟和社會文明的全面進步。
1、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教育,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導職工群眾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職工。
2、加強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組織實施“文明信用”工程,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風易俗。
3、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好人好事,弘揚正氣,了解群眾的思想狀況,幫助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及時疏導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穩定。
5、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干部群眾的法律素質和依法辦事的能力,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我連的社會穩定,為職工群眾創造安居樂業的環境。
6、對群眾進行職業培訓,提高科技意識、風險意識和市場經濟觀念,教育干部群眾樹立自我發展的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好近期與長遠、以及要我發展與我要發展的關系。
三、開發扶貧項目,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根據兵團“1+3”文件精神,結合連隊現有自然地理資源條件,以市場為導向,廣開門路、多渠道并舉,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和種養殖業,拓寬致富渠道,變輸血為造血,千方百計增加職工收入,解決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問題。
1、清挖溝渠:協調一監區與我連的關系,協調勞力挖渠排堿,降低土壤的含鹽量,改良土壤,改造中低產田,從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達到土地增產、職工增收,實現農業的持續發展。
2、立足于產業幫扶,支持有實力的大戶,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和種殖業。以現有專業戶為基礎,號召群眾養牛、養羊、養牛、養雞、養豬、種蘑菇以及大棚種植項目,向他們提供部分資金支持,擴大生產規模,培養典型專業示范戶。
四、重視對特困戶的幫扶及臨時性的幫扶相結合:
隨時看到和了解到困難群體的實際困難,給與適當的幫扶,以幫他們度過難關,一年來為盡快使貧困戶脫貧,除爭取貼息貸款、貧困母親救助等9萬元外,加大輸血向造血的轉變,今年我連為7個低保戶提供互助金12萬元,今年受臨時救助人員45人次,調整產量指標35人次,組織勞力給貧困戶除草、補種、覆土、共計350余人次。各個時期發放救災、救濟糧、款折合人民幣近5千余元,扶貧幫困捐款達到2100余元。
按照兵團“1+3”文件精神提出的“濟貧扶富抓亮點”的工作方針,組織實施“抓兩頭帶中間”戰略,讓一部分專業戶和能人先富起來,在把特困戶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時,由黨員干部重點幫扶致富項目,帶動中間,達到每家每戶都有致富項目,共同奔小康的目標。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篇3】
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1日發布。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全文共5個部分,包括:總體要求、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當前正處于“十四五”開局的關鍵時期,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助力鄉村振興這棵大樹“枝繁葉茂”,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讓政策“落地生根”,在抓緊抓實中順利推進工作。俗話說,“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黨中央制定出臺的各項惠農方針政策,能否在基層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直接關系到政策措施的最終成效。今天,我們迎來了向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新發展階段上,做好“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必須切實打牢基層基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推動和實施功能,進一步激發基層干部的干事創業活力,有力推動各項農業農村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著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為農村穩定和經濟全面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讓建設“遍地開花”,在協調發展中實現全面振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工作任務,必須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鞏固和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同時,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堅持黨的領導,錘煉干部隊伍,改善人居環境,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立足各地實際,充分發揮好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讓振興鄉村成為全社會共同行動,促進農業生產高質高效,鄉村環境宜居宜業,為鄉村振興筑牢堅實基礎。
讓農民“豐衣足食”,在增收致富中迎來美好生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農村改革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結合農民的實際需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要進一步激發農民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必須推動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為鄉村振興集聚人才,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機會,持續增加農民的收入水平,從而有效地帶動廣大農民積極建設鄉村、發展經濟,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提供強大助力。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篇4】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日前在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攻堅“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這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后,黨中央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布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這就需要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義傾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一些地方在識貧工作中總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實踐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過建檔立卡,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確化、規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精準扶貧意味著精準施策。各地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對那些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脫貧;對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通過低保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醫療救助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需要看到,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精準扶貧,需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保險和新農合等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和老人不成為被遺忘的群體。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實現這一承諾,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貧困不是一兩天產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和發展相結合。各地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相關要求,下定打攻堅戰的決心,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讓真正需要幫扶的群眾享受到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
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篇5】
2月25日,在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意味著我國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這是千年未有的無限極成就,這是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值得華夏子女為止無限極喝彩。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我國取得的脫貧成就,離不開奮斗在脫貧一線的百姓。真實的一線生活離我們無限極遙遠,但我們卻可以在影視《山海情》中無限極感受到奮斗者的艱苦奮斗和砥礪前行。
《山海情》演繹的是上世紀90年代,從寧夏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搬遷到玉泉營地區的移民們,從無到有地建設著他們的新家園的故事。村干部馬得福無限極操心著通電、灌溉用水等樁樁件件的問題,他無限極努力,卻不自信未來什么時候來,直到國家新的扶貧政策出臺,福建對寧夏的扶貧事業進行對口援助,并建立了合作樣板閩寧村,這片土地才開始萌發出希望。
陳金山、凌一農等一批優秀的福建干部、技術人員為閩寧鎮灑下奮斗的汗水,幫助得福找到了未來的方向,白麥苗、馬得寶、李水花等村里的年輕人也通過勞務輸入、發展庭院經濟等無限極收獲了自信。
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與現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尋根與斷根等問題不斷突顯,對于馬喊水、白校長、李大有這些上一輩的人們而言,挑戰和轉變也在無限極發生著。從西海固走出的人們沒有忘記他們的初心,他們沒有斷根,而是把根扎在了這片更肥沃的地方,無限極互相扶持著走上了康莊大道。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斗爭的歷史。我們現有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前人的無限極辛勤付出,讓我們懷感恩之心,苦干實干,讓艱苦奮斗精神在華夏大地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