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篇1
黨員干部“春耕忙”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播種才會有收獲,付出才會有好結果。春暖花開日,正是奮斗時,歲末年初是謀劃年度工作的“窗口期”,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全面展開全年各項工作,以實干為犁,用汗水澆灌,像老黃牛一樣一步一個腳印,力爭各項工作實現“開門紅”。
勤“培土”。部分干部工作缺乏積極性,存在“不督查不動彈”的問題,認為年初距離年終考核時間還長,散漫、拖延、懈怠的情緒滋生。黨員干部要厚植為民情懷,始終保持“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干勁,將責任擔當主動扛起來,把各項工作往前趕。行動上的怠惰源于思想上的松懈,黨員干部要不斷增強黨性修養,培養學習的自覺性,筑牢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根基。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奮斗精神貫穿始終,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自愿投身革命,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黨員干部要有積極主動的心態,養成積極主動的習慣,時刻繃緊“責任”這根弦,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不負春光、不負韶華。
常“施肥”。人民群眾是開展工作的源頭活水,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再好的工作設想都是鏡花水月。坐在辦公室里都是問題,走下去就都是辦法,用好調查研究這個法寶,人民群眾是黨員干部的終身老師,基層一線是黨員干部拼搏奮斗的主戰場。工作沒有方向,問需于民,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出發點,解決好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破題思路匱乏,問計于民,從群眾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匯聚成推動事業發展的磅礴力量;工作推進遭遇梗阻,問效于民,前期工作中哪些舉措取得了實效,得到群眾認可,哪些方面存在問題,群眾不滿意,在群眾的“好差評”中優化思路、明確方向。
勇“拓荒”。我們有部分干部安于現狀,干事創業勁頭不足,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愛學習、拒絕創新,拒絕走出工作“舒適區”,存在甘居“中游”的思想。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發揚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發揚新時代的“三牛精神”,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精神投身于工作,堅持迎難而上,專挑“硬骨頭”啃。近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發布,黨員干部要勇擔重任,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奮勇爭先,發揚“闖”“創”“干”的精神,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之中的新起點。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黨員干部當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接過歷史接力棒,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光發熱,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篇章。
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篇2
今日人民網發布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到四川省小金縣沃日鎮村民以藏式節日盛裝,并用當地代代傳承的“說唱嘛啦調”,道出鄉親們的感謝。鋪下的四通八達的路,使散居在高山的他們聚攏,他們并以此形式來慶祝并感謝黨,感謝政策。(人民網2月8日)
如今,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農村建設正在大力進行中,在這樣的環境下建設農村路便是一個重要環節。路是通往外界的大門,是經濟的紐帶,是聯系基層群眾,落實惠民政策的關鍵。然而在當下農村道路建設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
基層干部對抓公路建設質量意識的薄弱;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多,需求資金數量大,緊靠國家補助資金來推動農村公路建設,效果是有限的;施工單位設備不齊全,設施技術不過關;同時大部分農村公路施工沒有實行監理制,工程施工質量監督不力;重建輕管問題同樣突出,村級道路責任不明確,管護體制不健全。
如何改善有以下建議:增強各級干部對道路建設的思想認識和質量意識;多方籌資解決資金不足,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調動各方積極性;上級主管部門要請資質的專家及技術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對施工隊伍的技術人員進行定期的技術培訓,從根本上解決施工隊伍技術力量薄弱;加強施工單位的選定和管理,并通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招標形式確定施工單位;最后加強道路的養護管理。
農村道路建設的成功,使惠民政策真正走進人民家門,公共服務體系才能真正完善。建設的是腳下的路,連接的卻是人民的心。落實農村道路的建設,使政府與人民的心緊緊相連。
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篇3
今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攻城拔寨”之年。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越到緊要關頭、關鍵時刻,我們越要時刻緊繃一根弦、擰成一股勁,朝著決戰決勝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而不懈奮斗。一段時間以來,脫貧攻堅戰穩步推進,成效顯著。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部分地區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產業基地的“面子工程”,沖水式廁所的“閑置現象”,就業扶貧的“酬勞問題”……這些“只開花不結果”“不敢動真格”現象,既阻塞了扶貧之路,更影響了脫貧質量。在實現全面小康的路上,切忌“只開花不結果”,必須要緊密聯系實際,以困難群眾為主體,以破“難題”、斬“窮根”為要,不斷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走深走實。
“駐村”仍需“駐心”。在當前,脫貧攻堅戰步入關鍵時期,許多黨員干部到扶貧一線進行“駐村幫扶”。在他們當中,有的人始終堅持奮戰在扶貧一線,甚至成了“吃住在村”“生活在村”“工作也在村”的群眾眼里熟悉的“村干部”。他們扎根一線,與困難群眾朝夕相處,問情況、找方法、解難題。而有的人卻只注重“打多少次卡”“簽多少次到”“完善了多少資料臺賬”,與群眾打交道“少之又少”,每次到貧困戶家“打個轉”,便匆忙回原單位,下次來又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讓“駐村”工作流于形式、止于表面。所以說,“駐村”仍需“駐心”,把心安定下來,把架子放下來,把腳步放慢一點,把耐心提高一點,把工作做細一點,這樣不僅能把心在村莊上“駐牢”,還能把心“駐”進困難群眾心中。
“扶志”還要“扶智”。教育扶貧,讓許多困難家庭的孩子不僅能夠有書讀,還能夠享受一定的學費減免及政策補貼,極大地促進了扶貧“扶志”。孩子上學不愁了,一些家長倒還真的“松了一口氣”,整天在家消磨時間,明明有勞動能力,也不出去找事做,到了月初就問“錢”到賬沒……孩子的“志”上去了,部分家長的“智”卻沒及時跟上。我們要加大對勤勞脫貧致富典型事例的宣傳,尤其是要對本地方、甚至是本村的脫貧模范正面典型進行宣傳,壯大主流輿論聲勢,不斷唱響“勤勞脫貧”的主旋律。此外,還要對不同的貧困戶實施精準施策,既要進行分類就業培訓,還要因人而異進行就業引導,以貧困戶愿意聽、聽得懂、用得上的就業培訓知識,讓貧困戶學得會、用得上,激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斬斷“因懶致貧”的“窮根”。
“輸血”莫忘“造血”。產業扶貧,作為九大扶貧工程之一,是精準脫貧路上的重要一環。在當前,許多地區根據自身地方實際情況,搭建扶貧產業基地,以產業分紅的形式增加貧困戶收益。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部分地區只注重提高經濟收入,而忽視了貧困戶這一主體,真正讓貧困戶經歷的少、參與的少、動手的少,單純地把產業基地當做“輸血”方式,而忘記了“造血”才是最關鍵的一環。搭建產業扶貧基地,務工主體就應當從貧困戶中進行挑選,前期多教技術,后期多進行指導、總結,以“造血”的決心打通“輸血”的“梗阻”。在扶貧路上,我們前期的“輸血”,就應為后期的“造血”夯實基礎,讓貧困戶能夠有一定的信心參與勞動,甚至進行自主創業,依靠自己的雙手獲得酬勞,從而進一步加快全面小康的步伐。
“只開花不結果”“要不得”,“只看果實”不注重“花朵的培育”“行不通”。扶貧路上,就“怕”動真格,一旦動了真格,就意味著要把心沉到基層一線,積極探索致富之路,注重激發貧困戶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一旦動了真格,“開花、結果”便水到渠成,“脫貧、致富”亦是指日可待!
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篇4
扶貧開發成效如何,關鍵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扶貧攻堅特別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這是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后,黨中央更有針對性的要求。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推進,貧困人口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既有集中連片的特殊困難地區,也有零散分布的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體人口,實現精準脫貧,防止平均數掩蓋大多數。這就需要改變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義傾向,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真正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在于精準。
實現精準扶貧,深入調研、準確識貧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體相似,而貧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變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彈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調查,把扶貧對象摸清,把家底盤清。一些地方在識貧工作中總結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能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就是實踐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過建檔立卡,對扶貧對象實行精確化、規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數、一目了然。
精準扶貧意味著精準施策。各地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對那些有勞動能力的,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通過移民搬遷實現脫貧;對那些喪失了勞動能力的,通過低保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那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通過醫療救助幫扶,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需要看到,現在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由此產生大批農村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精準扶貧,需要切實解決這一群體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各地要通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大病保險和新農合等政策,確保留守兒童和老人不成為被遺忘的群體。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要發揮積極作用,通過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但愿蒼生俱溫飽,不辭辛苦入山林。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實現這一承諾,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貧困不是一兩天產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和發展相結合。各地要圍繞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相關要求,下定打攻堅戰的決心,以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讓真正需要幫扶的群眾享受到扶貧開發的陽光雨露。
脫貧攻堅大檢查心得體會篇5
讀懂“脫貧總結表彰”的時代意義
日前,為表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表現特別突出,事跡特別感人的個人和集體,黨中央決定,開展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黨中央、國務院榮譽稱號評選頒授。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核心。“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如今,中國如期完成了脫貧任務,足以在人類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根據“十四五”規劃,今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始與開局之年,讀懂“脫貧總結表彰”人選的時代意義,為接續鄉村振興總結經驗,繼續書寫好勤勞致富的新篇章。
永葆共產黨人先鋒本色。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是一蹴而就,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是不少貧困地區的真實寫照,其中“三區三洲”更被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不難發現,所有獲獎提名者均是共產黨人,正是黨員的使命職責,讓他們不懼風雨,克服萬千險阻,取得了偉大脫貧成就,甚至是付出生命,截止底,包含此次獲獎提名的黃文秀、姜仕坤,已有1800余人犧牲在脫貧一線。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員先鋒本色始終代代傳承,他們是關鍵時刻的“頂梁柱”,是解決問題的“定海針”,是人民群眾的“保護傘”,黨員干部要牢記初心使命,學習領悟內涵,并以獲獎提名者為工作榜樣,在鄉村振興中永葆黨員先鋒本色。
擦亮共產黨人實干成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脫貧攻堅的核心是將脫貧致富的技術傳遞到群眾手中。重慶下莊村獲獎提名者毛相林,帶領村民在絕壁上鑿出一條8千米長的“絕壁天路”,探索培育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3785元。獲獎提名者李玉是院士、教授,也是“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推動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幫扶800余個村、3.5萬余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年產值達350多億元。實干是共產黨人的成色,他們為貧困地區送去了教育、產業、基礎等“造血技術”,讓群眾可以不過分依賴外力,在家通過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為鄉村振興打下了良好基礎。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乘勢而上,既加快推動扶貧產業由大變強,打造產品的“金子招牌”,用產業實現勞動力回流,助力鄉村發展,又要親力親為做好教育文化、移風易俗等領域建設,讓群眾在鄉村振興中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雙豐收。
凝聚共產黨人民心底色。“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所有獲獎提名者之所以能取得驕人的脫貧成就,正是共產黨人以人民幸福生活作為出發點,積極為貧困群眾做實事、解難題,用開鑿水井、創辦學校、架設橋梁、興辦產業種種舉措贏得了廣大貧困群眾的信賴與支持,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脫貧奇跡。黨員干部要發揮做群眾工作的優勢,時刻心系群眾的安危冷暖,以“黨的群眾路線”作為工作法寶,不斷檢驗自身工作的正確性,從而搭建起與群眾間的溝通“橋梁”,用實打實的行動激發群眾改變落后現狀、追逐幸福生活的內生動力,解決好群眾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堵點,不斷提升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成就感,讓群眾愿同黨員一道闖難關、共奮進。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脫貧榜樣的力量能為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可循,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認真學習脫貧攻堅中的先進人物,定能為鄉村振興再創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