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
脫貧心得的主體其實是由于心得體會比較多地傾向于在文章標題下署名,寫作日期放在文章最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篇1】
“扶貧開發推進到今日這么的程度,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勝敗之舉在于精準”;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害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系統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這為脫貧攻堅清晰了方向、提出了請求。
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悉數建成小康社會要害在脫貧攻堅,脫貧攻堅的未來在于精準施策。要以立異、和諧、綠色、敞開、同享五大開展理念為輔導,編制好“十三五”脫貧攻堅方案,著力完善綜合性扶貧方針辦法和健全脫貧攻堅確保系統的方案,確保精準施策、實招更實。一是建造國家扶貧開發大數據途徑,在精準辨認上摸實情,真正處理好“扶持誰”的疑問,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根底。精準辨認既要表現靜態的精準,把如今的赤貧人員找出來;又要表現動態的精準,把脫貧的人員退出去,把返貧的人員歸入幫扶方針。
二是建造省級扶貧開發投融資途徑和縣級扶貧開發資金項目聯絡辦理途徑,拓寬扶貧投入途徑,實在添加扶貧投入。在縣一級,把專項扶貧資金、有關涉農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綁縛會集運用,加強資金監管,實在進步資金運用作用。推進扶貧開發項目與職業嚴峻項目、嚴峻工程、嚴峻方針試點組織相聯接,扶貧開發方案與赤貧區域根底設施建造、新式城鎮化、特色工業開展、新村莊建造等方案相交融,把革新老區、民族區域、邊疆區域、會集連片赤貧區域作為脫貧攻堅要點。
三是建造村莊扶貧脫貧執行作業途徑。在赤貧鄉樹立扶貧作業站,在赤貧村遴派好第一書記、建造好駐村作業隊,協作村兩委執行幫扶辦法和幫扶職責,確保赤貧戶有人幫、有人扶。進一步完善中心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執行的作業機制。強化脫貧作業職責查核,對赤貧縣要點查核脫貧成效。四是建造社會扶貧對接途徑,以社會扶貧網為載體,完結赤貧村赤貧戶幫扶需求和社會扶貧資本有用對接。
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篇2】
蒙曼說,有時年輕人對美的追求,可以上升到人生的奉獻,這是讓人意外,讓人感動,又讓人覺得有希望的一件事。
無論是作為鄉鎮干部,還是扶貧干部,張小娟始終站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她總是能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勤勤懇懇為群眾服務,她成了群眾最知心的朋友,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好評,樹立了新時代基層青年的工作典范,在平凡的生活中把美麗化作了甘甜。
“小娟的意外犧牲令人痛心,而無私奉獻一直符合她的人生軌跡。”蒙曼在接受《中國青年》記者采訪時說,張小娟熱愛家鄉,并對集體有貢獻的熱情。此外,中央民族大學立校的初衷是為了服務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一代代學生踐行著立校時的理想,在人生面臨選擇時回到家鄉建設,張小娟也不例外。“小娟工作后入了黨,她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了民族地區,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是新時代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直接體現和黨員榜樣,作為老師,我心里充滿了敬意。”
“我們那個理應獲得幸福的藏族姑娘,為了藏區更多人的幸福遇難了,我為她哀悼,更向她致敬!”蒙曼在朋友圈悲傷地寫道。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三學生李章權對《中國青年》記者表示,“學姐奮戰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在基層工作一干就十年,對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是我們青年一代的榜樣,我為有這樣的學姐感到自豪,我會向她一樣去服務基層,用自己的所學幫助家鄉脫貧,她是我前進的不竭動力。”
“很難過以這種方式了解到張小娟學姐為扶貧工作所做的貢獻。她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回報家鄉的熱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這種精神貫穿著她工作過程中的每一刻。我在悲傷的同時,也提醒自己更應該勇于投身實踐,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和生活,用這種方式更好地記住她,記住她是我們的師姐,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中央民族大學20__級歷史文化學院李羽謙說。
張小娟好似山間的格桑花,經歷著風吹日曬,堅守著困苦的山崖。即使香氣注定要隨風飄散,即便花瓣兒最終會零落成泥巴,但她在青春的年紀默默地在藏鄉綻放,為這片貧瘠的土地奔向小康留下了希望的芳華。
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篇3】
近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京召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會上授予張桂梅等10名同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他們的偉大事跡背后凝聚著我國脫貧攻堅戰的“制勝秘籍”。我們當從中學好扶貧經驗,傳好扶貧精神,講好扶貧故事,在一線大地上書寫無悔青春。
鉚足“敢為善成”的闖勁,開足馬力全速前進。“當代愚公”毛相林帶頭簽下“生死狀”,歷時7年,用血肉之軀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長8公里的“天路”,讓下莊村貧窮落后的面貌大大改觀。我們也要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去基層一線練就“能文善武”的過硬本領,既要政治理論和業務能力兩手抓,做提筆能寫、下筆千言的“筆桿子”,更要探訪民情和生產發展兩不誤,做躬身實踐、知行合一的“實干家”,用學思踐悟將青春寫在田野上。
鼓起“踏石留印”的干勁,甩開膀子攻堅克難。“水利能人”劉虎為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因水致病、因病致貧的問題,身患重病仍奮戰飲水安全工程一線,助力貧困縣的47萬群眾告別苦咸水,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幸福水”。我們也要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在基層工作中少些“花拳繡腿”,多下“繡花功夫”。既要全方位、廣覆蓋,不遺漏不放棄每個對象,更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精準摸排核實核細貧困戶,精準把控致貧返貧風險點,精準實現一戶一策促增收。在工作中做到不怠慢、不虛浮、不急躁,真正為貧困群眾拔窮根、摘窮帽,讓貧困群眾生活“節節高”。
用好“開鎖解結”的巧勁,精準發力點石成金。“草原繡娘”白晶瑩瞄準蒙古族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針尖刺破貧窮與落后,用絲線串起文化與幸福,帶領貧困地區的農牧民婦女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我們也要發揚“勇立潮頭踏浪行”的精神,既要沿襲好老一輩干部樸實的工作作風和扎實的工作經驗,更要創新求變,大膽跳出原有的框架,將新方法、新戰略、新模式融入基層工作中來,下好一盤棋,激活一池水,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新成效。
抓牢“滾石上山”的韌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燃燈校長”張桂梅扎根邊疆教育一線四十余載,用自己的瘦弱身軀來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她用生命燃燈,將教育之光照進貧困山區,點亮大山女孩們前行的路。我們也要塑造“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品質,時刻繃緊為民之弦,摒棄“松口氣”“歇歇腳”的念頭,沉下心來深扎根,放眼全局謀長遠,進一步健全幫扶機制,完善配套措施,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將貧困群眾扶上馬再送一程。
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篇4】
自3月初,根據縣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作為貧困村大學生村官的我成為我們阿水村5名扶貧工作隊員之一。阿水村地處耈街彝族苗族鄉西北部,東接打平,西南臨栗木,北與大理州永平縣遙遙相望,國土面積14.7平方公里,海拔1240至2400米之間。全村共有耕地2682畝,水田105畝,經濟林地13840畝,主要的經濟來源為烤煙和泡核桃收入。全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377戶1223人,其中彝族1132人,占轄區人口90%以上,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行政村。截止20__年7月,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07戶340人,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村,按照時間節點要求20__年底將脫貧摘帽。
轉眼間,成為大學生村官已近9個月,而加入扶貧工作隊也已經過去一個季度,從剛駐村時對未知工作的滿腔熱情變成現在對工作的冷靜思考,從滿腦子“天花亂墜”的致富之路到認清農村農民的客觀現實,我發現扶貧攻堅的艱巨、精準扶貧的重要性。精準扶貧,不僅指的是扶貧對象的精準、包聯干部的精準,更體現在幫扶措施、扶貧項目資金使用的精準無誤上。只有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精準扶貧,找到切實可行的管長遠的脫貧措施來制定脫貧的方案、規劃,才能確保阿水20__年如期脫貧摘帽,確保脫貧人口不反貧,實現穩定脫貧,最終與全國各族人民共奔小康。
成為工作隊員以后,經村“兩委”研究決定在做好其他交辦的工作同時我的工作重心向精準扶貧傾斜。這樣一來在三個多月時間里我幾乎走遍了全村貧困戶(很多是多次走訪),掌握了我們村第一手扶貧資料,同時也拉近了我與農戶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消除了一些農戶潛意識中對我們剛剛參加工作的“高學歷”年輕的人的某些偏見。通過多次的深入走訪調查,我了解到:我們村產業發展單一;核桃樹生長與土地耕種之間矛盾越來越突出;農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群眾長遠發展意識淡薄(個別戶缺乏自我發展動力,“等、靠、要”思想嚴重);30歲以上未娶妻的男子全村約有40人,形勢嚴峻,影響其生產發展的積極性,同時對社會秩序穩定存在威脅;人口老齡化明顯,留守老人、兒童現象也有存在,勞動力相對耕地面積來說存在不足;村集體無任何固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屬標準的空殼村。為此,村里多次召開村兩委班子會,黨員群眾代表大會,討論研究扶貧措施。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定要對癥下藥,脫貧不僅僅是村容村貌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喚起百姓的致富動力,農戶掌握發展技能,不再返貧。在“掛包幫”“轉走訪”、入戶走訪中,很多干部農戶都認定政策方向是對的也是好的,可沒收到好成效,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扶到根上、點上。對貧困戶(農村發展)不能一概、一味地采取資金補助,總的說來就是幫扶不能只“輸血”,而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造血”上,據情況缺資金的盡力幫籌錢、沒技能的組織幫培訓,切實把各級部門的幫扶政策用好用足。
這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實情,使得我對阿水的民情了解進一步提高,對精準扶貧有了更深的認識,對阿水未來的發展能建言獻策,也鞭策我更加努力的做實、做好“四員”:一是要當好農村工作的學員。雖然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農民充滿深厚感情,但缺乏農村工作經驗。不管身份是大學生村官還是工作隊員都要虛心向實踐經驗豐富的村干部和群眾學習,工作在田間地頭,邊學邊干,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二是要當好信息的宣傳員。目前撰寫的一小部分信息已陸續被市、縣主流媒體采用,但還需不斷優化提高信息寫作水平,善于發現題材,借助各級媒體網絡宣傳我們生態宜居彝村阿水,爭取讓更多的人來到阿水、了解阿水、愛上阿水、投資阿水泡核桃、畜牧養殖業;三是要當好老百姓的服務員。作為大學生村官,應主動承擔起為民服務站操作的職能職責,充分發揮其作用,讓老百姓能不出村事就辦妥,為百姓辦事減負增速;四是要當好政策的宣傳員。以走訪農戶為契機,廣泛宣傳各級各種惠農及扶貧政策,利用“6995”、綜合服務平臺等網絡媒體向農戶及時輸送政策法規;在“兩學一做”中積極利用遠程教育組織黨員干部觀看視頻,利用網絡教學,對個別行動不便的老黨員要送學上門,為其耐心細致易懂失的講解。作為積極分子,自己也將認真做好“兩學一做”讀書筆記、撰寫心得體會,工作、生活中都將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成為組織中的一員。
辦法總比困難多,貧窮不會生根。我堅信,有上級部門的支持參與下,有村組干部的配合,有扶貧工作隊的努力,我們阿水發展中遇到再多的苦、再多的難都能一一攻克,我有信心和全村人民一起努力,如期實現20__年脫貧摘帽,20__年阿水人民將和祖國人民共奔小康。
阿水的發展道路就像是一座鋼架橋,它需要無數的螺絲釘緊扣才能牢固,某天某一枚螺絲脫落了也許短期來看影響不了什么,但隨著時間推移或是某一時段重力加大,那脫落的螺絲的作用顯現無比,而如果你要重新找一枚換上你卻很難找到比那枚更合適、更實惠的。堅決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整體戰和大決戰,需要我們凝心聚力、聚焦發力、準確用力,奮力譜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華章。
脫貧攻堅全勝心得體會【篇5】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小康”一詞描繪的“家給人足、安居樂業”,一直是中國人民理想的社會圖景。然而,縱觀我國歷史,貧困問題不僅長期存在,而且具有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等特征,要解決這樣一個國家的貧困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
是什么力量推動我們逆水行舟、迎難而上?是8年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這一項史無前例的歷史性工程,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成就的。親自部署、親自督戰,中國減貧進入脫貧攻堅新的歷史階段。黨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相繼出臺和完善“1+N”的脫貧攻堅系列配套措施,開展大規模專項扶貧行動,產業扶貧、交通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金融扶貧、電商扶貧……全國展開了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十三五”時期,貧困地區生產總值保持較快增長,特色產業、鄉村旅游蓬勃發展,更多綠水青山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的2982元增加到的10740元,年均增幅29.2%。易地扶貧搬遷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道路,以鄉村振興接續脫貧攻堅,多措并舉合力推進減貧事業邁上新臺階。
是什么力量確保我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是全黨全國上下一鼓作氣,不讓一個困難群眾掉隊,“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志和決心。
從苦瘠甲天下的“干沙灘”到山綠民富的“金沙灘”,從“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的赤貧無助到“匝道經濟”“鄉村跑腿”“后備廂經濟”的創新探索,這些變化的背后,離不開每一個“走出沙灘”的現實版“馬得福”,離不開每一位“問天要路”的當代愚公……“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發芽。”扶貧干部余芬生前的日記,生動地詮釋了扶貧干部以生命赴使命的勇氣和擔當。正是扎根在貧困地區的億萬黨員干部,激活了貧困群眾的圓夢之路,帶動了更多力量參與扶貧,譜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回顧脫貧歷程,我們走過了萬水千山,克服了千難萬險,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方案,傳遞出“中國道路”的發展自信和治理智慧。如今,我們隆重召開大會,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新起點上再出發,如何扎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繼續走好鄉村振興之路,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是我們即將面臨的新的更大課題。未來,惟有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去實現更加輝煌的時代藍圖,書寫更加壯闊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