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
于敏,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精選篇1
1967年6月17日,新疆羅布泊沙漠腹地。伴隨震耳欲聾的響聲,空中升騰起巨大的蘑菇云,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那一刻,于敏并沒有在現場,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他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說:“我這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無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從北京大學畢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大學畢業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后,他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選中,來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蘇聯等國相繼成功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核競爭,我國的核科學事業也全面上馬。毛澤東強調,“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1961年,組織決定讓正在研究原子彈的于敏轉而投身到氫彈研究中。這讓已經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上初露頭角的于敏始料未及。“涉及的學科很多,并且搞氫彈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是愛國主義壓過興趣,所以當時我就答應了,說,好!我轉!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說。
原子彈和氫彈一個屬于核裂變,一個屬于核聚變,是完全不同的領域。當時的中國,研究者們對氫彈的了解幾乎一片空白,美國甚至公開表示,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
于敏說:“杜魯門跟艾森豪威爾都赤裸裸地講,他們絕不能讓中國搞氫彈,并且派軍艦,帶著核武器到我們近海來。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過去學的東西都可以拋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氫彈。”
接受了這份工作,于敏的名字和他從事的事業,從此一起成為了國家最高機密。面對技術封鎖,他們從零開始、四處奔波。1965年,于敏帶領團隊前往華東計算機所,開始了中國核武器發展史上著名的氫彈原理突破“百日會戰”。當時,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都要依靠研究所唯一的一臺晶體管計算機。計算機每周只有十個小時能留給氫彈計算,并且大多數是在深夜。與于敏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至今都對于敏表現出的扎實的物理功底、敏銳的科學直覺印象深刻:“每一個時刻的計算結果打印一張紙,一會就是一大摞紙。我們就盯著這個紙,看這些物理量的變化。有一天于敏就很敏感地發現這個量不對了。他腦子里面非常清晰地知道這些概念該增加了還是該減少了、該正的該負的。”
于敏是“兩彈一星”元勛里少有的沒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國產”科學家。談到他在氫彈研制中的貢獻,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將他比作“足球場上總能臨門一腳、應聲入網、起關鍵作用的人”。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用了4年,中國僅僅用了2年8個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大家團結協作,開拓創新,是可以創造出奇跡出來。發達國家能做出來的,我們也能夠做出來,并且更快。”于敏說。
核武器的跨越式發展,為中國的和平建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于敏敏銳地分析,美國核武器的設計已經接近理論極限。為了限制他國發展,美國很可能會促成國際社會全面禁止核武器試驗。因此,他和鄧稼先立即上書中央,建議我國應加快核試驗步伐。杜祥琬介紹:“我們還有哪幾次必須要做的實驗,否則我們的核武庫就停在一個半截的發展,他用了一個詞,叫‘功虧一簣’,就是不要差這么一點,將來后悔都來不及。”
此后,我國的核武器研究基本按照于敏、鄧稼先的建議書方向進行,成功研制了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戰略核武器,掌握了中子彈技術。1996年,我國簽署了全面禁核試驗條約。于敏、鄧稼先的戰略眼光,為我國的國防科技現代化建設,爭取了寶貴的十年時間。于敏說,核武器,不是用來殺人,而是要自衛。爭分奪秒研制核武器,對維護世界和平至關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先覺說:“美國現在在做反導,一般的武器很難突破它的防御。如果把對方的武器完全控制起來,它就能為所欲為。做那種控制的是不行的,我們的這種研究是對維護整個世界的和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現在,請于敏同志領獎”……
這是20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表彰現場。這是于敏一生中僅有的兩次公開亮相之一。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向坐在輪椅上的于敏頒發當年唯一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勵證書。半個世紀與“核”共舞,做著“驚天”的事業,于敏卻把自己隱藏在最普通的人群中。多年來,面對“氫彈之父”的贊譽,他一直婉拒,他說,“這不符合科學”。“這話不科學,當然我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團結。”
于敏熱愛中國古典文化,家里的客廳掛著諸葛亮《誡子書》中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諸葛亮,是他心目中的完人。
于敏: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律、科學的態度,不為物欲所惑,不為權勢所屈,不為利害所移。
于敏:一個人總有思想,總有他的信仰。這個信仰應該是中華民族,學好真本事,給國家做點事,給民族做點事。
73歲那年,于敏曾以一首題為《抒懷》的詩總結自己,其中兩句,“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正是他沉默而又不凡的一生的寫照。
今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隨著他的逝世,“兩彈一星”獲得者目前僅3人健在。
在兒子于辛眼中,科研工作以外的父親,是位慈祥可敬的普通人。共和國即將迎來70歲生日之際,得知父親獲得首次頒發的“共和國勛章”,于辛最想替父親表達的一句話是,這不是父親一人的榮譽。他說:“我們為他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而感到驕傲,也為他獲得這一榮譽而自豪。但是我父親一定會認為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參加這一事業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因為他始終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精選篇2
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在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的最高等級,每年評審一次,每次選出不超過兩名科技成就卓著、社會貢獻巨大的個人,此前僅有24位著名科學家獲此殊榮。
于敏院士退出一線科研工作已有10多年時間,為何仍能在今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殊榮?這主要歸功于他在我國氫彈理論研究和設計方面的領軍作用。
中國最快實現從原子彈到氫彈突破
眾所周知,我國是五個核大國中從原子彈到氫彈突破速度最快的一個。
美國作為先行者,從第一顆原子彈到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1945.7.15--1952.11.1),它的冷戰對手蘇聯用了約4年時間(1949.8.29--1953.8.12),美國的堅定盟友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1952.10.3--1957.5.15),"獨立特行"的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1960.2.13--1968.8.24)。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距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僅僅有2年零8個月。
現在網上有人認為我國時間短是"后發優勢",但20世紀50、60年代美蘇英等核大國對氫彈的研制高度保密,我國沒法學習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數據,同為西方國家一員的法國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耗時8年,本身就是對腦補的"后發優勢"的最大否定。
如果一定要說外國經驗對我國有什么幫助,那就是美蘇英三國作為先行者,他們告知了全世界還有氫彈這么一種威力比原子彈要強大得多的、采用核聚變原理的核武器,僅此而已。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蘇等超級大國耗時日久,最主要的原因是技術路線不明,還有計算量的繁復。雖然1948年英國科學家Klaus Fuchs就最早提出了輻射內爆壓縮熱核裝藥的想法,但這一想法美國人1951年才重新發現,這就是著名的氫彈Teller-Ulam構型的核心要素。
蘇聯直到1954年才認識到輻射內爆這一關鍵因素,并在1955年11月22日成功進行了輻射內爆氫彈的爆炸。另外需要特意指出的是,蘇聯1953年8月12日爆炸的RDS-6S氫彈使用"千層餅"構型,與其說它是氫彈,不如說是增強型原子彈。如果RDS-6S也能算氫彈的話,那么美國早在1951年就成功爆炸了這種含有聚變熱核材料的助爆增強型原子彈;而我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的時間,也可以認為是提前到1966年。
氫彈Teller-Ulam構型,它是用一顆原子彈(圖中圓形)引爆核聚變材料。
蘇聯早期發展的“千層餅”氫彈,它的威力小,只算得上助爆增強型原子彈,后來被放棄。
于敏35歲時主導我國氫彈研制
我國氫彈的研制,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之前就開始了。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領導下,我國開始氫彈理論探索,在原子能研究所內設立了"輕核反應裝置理論探索組",黃祖洽擔任組長,組員包括蔡少輝、劉憲輝和薩本豪,后來何祚庥也加入。為了增強輕核理論組的研究力量,組長黃祖洽多次向錢三強建議,調來了理論專家于敏。1961年1月12日經錢三強約談后,于敏加入輕核理論組并擔任副組長,此時于敏年僅35歲。
當時全組只有十一二個人,而且當時我國核武器研究重心是突破原子彈的工作,國內唯一的一臺萬次電子管計算機95%的工作量也用于原子彈理論計算,連組長黃祖洽主要精力都在原子彈上,于敏承擔了輕核理論組的主要研究和組織工作。由于電子計算機主要用于原子彈的研制,于敏和組內成員不得不主要使用計算尺進行計算,在數年的工作中解決了大量的基礎理論問題。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氫彈的工程研制迅速在1965年初提上日程,代號"1100"工程,這個代號意義是全重1噸左右、爆炸當量100萬噸的氫彈。不過氫彈研究畢竟十分復雜,雖然早在1963年我國已經突破了助爆增強型原子彈的原理,但氫彈原理直到1965年7月仍然沒有獲得關鍵突破。為此不得不計劃先進行助爆型原子彈的爆炸,根據試驗反饋增強對熱核聚變的了解。
1964年,我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10月于敏在做學術報告的過程中,理順思路認定提高熱核聚變材料的密度是氫彈研制的關鍵--提高密度靠炸藥是遠遠不夠的,只能靠原子能。這也是英國科學家Klaus Fuchs在1948年提出、美國人在1951年重新發現的氫彈核心要素。
于敏經過幾天的分析和思考,想出了減少原子彈爆炸能量損失,提高壓縮能量利用率的精巧設計結構,并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模型。11月初,于敏等人經過計算驗證了理論模型的正確性。
于敏等人提出的氫彈原理基本思路,是以原子彈來維持熱核材料的自持聚變。為此氫彈包含初級和次級兩個部分,原子彈引爆部分稱為初級、扳機或引爆級,而熱核材料發生聚變的部分稱為次級、被扳機或氫彈主體。
于敏以他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能在復雜紛亂的現象和數據中理出頭緒找到關鍵,在氫彈研制許多關鍵性問題上,于敏都做出了最主要的貢獻,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氫彈之父"。
于敏當年突破氫彈理論,一開始還只能使用計算尺。
從此我國氫彈研制走上快車道,1966年5月9日我國第一顆助爆增強型原子彈爆炸成功,為氫彈理論研究提供了實測數據,用于改進氫彈扳機的設計。1966年底,我國首顆氫彈核扳機和被扳機設計凍結,進入制造階段。1966年11月28日我國進行了一次氫彈原理試驗,爆炸當量12.2萬噸TNT,其實較真的說它從原理、材料和構型上看,都是一次成功的氫彈試驗,只不過它只是作為氫彈原理的驗證試驗而不是正式準備的第一顆氫彈,并特意限制了爆炸當量而已。
1967年6月17日,我國使用圖16轟炸機空投完成首顆氫彈的爆炸,爆炸當量330萬噸,標志著"1100"工程最終獲得圓滿成功。
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
于敏構型是其中一個
喜歡軍事的朋友可能早已聽到過這么一種說法,"世界上只有兩種氫彈構型,于敏構型是其中一個。"
這種說法略有夸張,因為在尖端科學技術上殊途同歸,各核大國的氫彈構造很快就變得大同小異。但可以這么說,世界上只有兩國國家獨立研制了氫彈,美國是第一個,另個一個就是我們中國。
前面提到著名的氫彈Teller-Ulam構型,即用一顆原子彈作為扳機來引爆氫彈的聚變材料,于敏提出的構型也是如此。但話說起來簡單,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五大國的物理學家、核科學家們都在絞盡腦汁去尋找引爆聚變材料的方法。
英國科學家Klaus Fuchs先想出了Teller-Ulam構型,但他沒有條件去實現。后來美國人重新發現了這個構型,并在工程上實現了。美國、英國同為盎格魯-薩克遜人,二戰后好到同穿一條褲子,美國人成功后對英國盟友進行了指點,所以英國在1957年也成功研制了氫彈。
法國人一向"高冷",但出于對付紅色蘇聯的需要,英國人對法國核武進展緩慢非常著急,1967年9月進行了"點撥",于是法國在1968年8月爆炸了首顆氫彈。
英國科學家Klaus Fuchs
現在就剩下蘇聯,他們的氫彈是否自行研制的呢?
冷戰結束后,蘇聯"氫彈之父"Sakharov出版了個人回憶錄,書中對氫彈突破的敘述很簡略,多少還顯得模糊、曖昧。這其中最蹊蹺的是,當事人也說不清楚究竟是誰通過什么方式獲得了氫彈Teller-Ulam構型。后來Sakharov的同事Feoktistov回憶時,干脆說發現來得非常突然,沒有人宣稱是發現者,這一發現可能來自核間諜的情報。
與此同時,美國核科學家在回憶自己當年的工作時,紛紛猜測某某同事是蘇聯間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共產主義信仰對西方精英科學家有莫大的吸引力。本文多次提到的英國科學家Klaus Fuchs曾參加美國曼哈頓工程,他在四十年代向蘇聯提供了大量核武機密資料,在1950年被逮捕。
Klaus Fuchs并不是真正的間諜,他的動機來自對共產主義的同情。但在2007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出人意料地公開了曼哈頓工程中一個真正的蘇聯間諜George Koval的身份,并向他追授俄羅斯英雄勛章。Koval 1913年出生于美國,是一個俄國猶太人移民的后代。他在1932年經濟大蕭條時期隨父母回到蘇聯,從蘇聯門捷列夫化學學院畢業前被克格勃招募,之后被派回美國。1944年,他進入美國核材料生產基地--橡樹嶺工廠工作,在此期間向蘇聯提供了美國核材料生產的各種情報。二戰結束后,美國反間諜部門開始懷疑他的真實身份。警覺的Koval隨即逃離美國,回到蘇聯他的母校門捷列夫化工學院學習,并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在學校執教,直到2006年1月去世。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精選篇3
“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這是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欄目組送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于敏的頒獎詞。今年1月9日,習在人民大會堂親自為他頒了獎。
人們在贊嘆這位“中國氫彈之父”取得輝煌成就、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終身榮譽時,更多的是被他隱姓埋名三十年、始終踐行“五個堅持”的錚錚鐵骨精神所感動。
學習于敏堅持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我們的黨之所以能永葆先進性,不斷地煥發青春與活力,關鍵就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始終堅持熱愛黨、忠誠于黨的結果。才華橫溢的“土專家”于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行動告訴我們,永遠跟黨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輩子做黨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堅定的理想信念。他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非常鮮明,在火熱的陽光下,在鮮艷的黨旗前,在茫茫的戈壁灘上,他無愧于“共和國鑄劍師”,無愧于“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其“錚錚鐵骨”精神更是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學習的楷模。
學習于敏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回顧我們黨已走過的90多年風雨歷程,不論是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們的黨始終都是以樹立大局意識為重,團結廣大黨員干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艱苦奮斗、英勇卓絕地斗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從一個奇跡創造另一個奇跡。這也充分說明:樹立大局意識是實現團結、走向勝利的重要基礎。“兩彈一星”功勛于敏幾十年來舍小家、顧大家,為了國家核事業發展的大局毅然選擇對家人“隱身”、對社會隱姓埋名,這難道不是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嗎?古人云:“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因此,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既是新時期每位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
學習于敏堅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承諾,而是需要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地無私行動。毫無疑問,于敏就將執著堅守作為一種追求,將求真務實當作是無聲的語言,把為黨和人民服務看作是共產黨員最靚的“名片”。在國內當時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一個從未留過學的人,但他始終孜孜以求,為了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艱巨任務。他拼命學習,秉承“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出原子彈與氫彈”的堅定信念和頑強拼搏精神,打破國外重重封鎖,依靠自己的勤奮努力,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也正是因為以于敏為代表的中國物理學家們堅持極端負責、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才創造了只用兩年零八個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的奇跡,令國人自豪,讓世界震驚。站在新的起點,面對新的任務,各級黨員干部更是要以于敏為樣,立足本職,深深植“根”于對黨和人民負責,用腳踏實地、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為黨分憂,為民服務。
學習于敏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我們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之所以有今天的輝煌與成就,正是因為我們有一批能打勝仗、敢打勝仗、樂于奉獻的共產黨員,他們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黨,獻給了人民。毫無疑問,耄耋之年的于老就是堅持奉獻精神的典范。作為共和國建設初期的一名共產黨員,于老把無私奉獻當作是指導自己的有償行為,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奉獻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熱。為此,新時期每一位黨員干部,都要學習于老堅持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因為自我們站在黨旗下宣誓那一刻起,就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神圣使命,就義無反顧地代表著黨的先進性,也就理應全身心地投入到為人民服務中去,以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彰顯自己愛黨、愛祖國、愛人民的大愛之“氣”。
學習于敏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俗話說:“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其實,群眾看黨員干部好不好,最關鍵的就是看領導干部是否清正廉潔。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是黨員干部做人之根本,倍受國人敬仰的于敏老師就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雖然為國家做出了這么巨大的貢獻,但他卻自認為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到淡泊名利實屬不易,又在一輩子淡泊名利中取得輝煌成就更難上加難。因此,我們每位黨員干部都要以于敏為樣,學習他堅持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一生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幾十年如一日砥礪前行,用“五個堅持”的精神和實實在在的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光添彩!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精選篇4
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核武器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展的領軍人物、中科院院士于敏被授予了中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國家需要,于敏都欣然從命,并不斷在新的領域取得突破。于敏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人生足矣!
時間回到50多年前。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作為核彈家族的一員,原子彈,中國有了。但是國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氫彈,氫彈成為新中國核彈家族亟待補充的重要一員。當時正在中國近代物理所進行理論研究的于敏,接受了一項國家重任,在重重技術封鎖的國際環境中,從零開始研制氫彈。
于敏:氫彈既有工程問題,又有技術問題,又有科學問題。是三者都有的一種尖端技術,所以要學的東西很多,我不懂的東西很多。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很快扎進去掌握了氫彈的相關知識。一年后,于敏根據上級指示調入核武器研究院,帶領部分同事去上海出差,利用那里的計算機集中力量攻克氫彈原理。他帶領大家選擇出了三個最有可能實現突破的模型進行驗證。
中國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有一天就很有趣呢,他就說這個物理量不對了。我們去查了查沒有錯誤啊,邏輯上、指令上有沒有錯誤,查也沒有錯誤。就這么追。最后發現了一個晶體管壞了,把這個晶體管一換全部這問題就解決了。
于敏洞察入微的能力對氫彈模型最終的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三個月的緊張測算,一個無可挑剔的運算結果出現了。這三個月,也成為中國氫彈史上最著名的“百日會戰”,載入史冊。
1967年6月17日,我國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爆炸威力同于敏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試驗成功的這一刻,于敏并沒有在現場,而是在北京守候在電話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于敏:我這個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不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從突破原子彈到突破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我國僅用了2年零8個月,成為世界上研制出氫彈速度最快的國家。
在于敏的床頭,我們能看到他擺放整齊的各類專業書籍和他最愛看的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成為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于敏:我覺得作為一個科研人員,這個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學的規律,科學的這個態度,這個不會被物欲所惑,外面有什么物欲,不要被它所迷惑,不為權勢所屈。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事跡精選篇5
“于敏”這個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因為他曾經“隱姓埋名”3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于敏才進入公眾視線。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搞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
“秘密”和“隱身”背后,是我國的核武器氫彈研究。正是“于敏”組織領導的攻關小組,找到了氫彈技術的突破途徑,完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的氫彈方案。今天,88歲的于敏院士,坐在輪椅上,接過了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項。如果用一句話形容于敏的一生,或許“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最貼切的。
今年88歲的于敏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一個普通職員家庭,少時憑借聰慧勤奮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像很多有抱負的莘莘學子一樣,大學為于敏開啟了一扇物理之門,然而不同的是,走過這扇門,這個由本土培養的科學家帶領著他的攻關組,又為祖國推開了“氫彈”之門。
1967年6月,我國西北羅布泊上空,蔚藍色的天空驟然升起一團熾烈耀眼的火光,迸射出比幾百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急劇翻滾的烈焰騰空而起,形成了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中國人從此擁有了氫彈,當量330萬噸級,于敏這個名字從此也與中國氫彈技術緊緊連在了一起,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赫然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目前全世界只有兩種氫彈構型,美國的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說起當年,于敏淡淡的笑著:
于敏:大家都非常的高興,我當然也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