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
你是否在尋找“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體現了什么精神?你知道哪些“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匯總5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篇1】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形成于1950年代,這門新興學科主要依據連續不間斷的古文獻,這在全世界,唯中國才可能創造奇跡,其他各國,或因歷史中斷,或僅有數百年歷史,故可缺省為“歷史地理”。歷史地理學的元老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等皆側重于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前二位還當選中科院院士,但另“半邊天”——歷史自然地理卻是一片荒原。文煥然在1940年代的研究生階段就明知這是“古今、文理交叉”難度極大,短期內,不但難獲得成果,更難被外界認可的學科,得到導師譚其驤教授與竺可楨校長等的支持下,毅然成為一名拓荒者,并矢志不移。
他的碩士畢業論文就是《秦漢之氣候》。當然,他只是這一學科領域的后來者。此后,他在任教之余也不忘研究,陸續有相關論文發表。終于在1959年,出版《秦漢時代黃河中下游氣候研究》,既是全球第一部歷史氣候研究專著,也是歷史地理第一部專著。他沒有故步自封,一方面不斷找尋更多有力證據,另一方面在時段上前伸與后延,地域上擴大到中國東部地區為主,形成《中國歷史時期冬半年氣候冷暖變遷》,即“近8000年以來”的遺稿,在歷史氣候變化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他雖因歷史氣候研究業績調京,但既未將他安排到實力雄厚的自然室/氣候室,而是擔任虛位達6年的歷史地理組(獨立學科組)擔任組長,說明上層對這全國首個正式研究機構的重視。他很快就拿出2篇領銜論文在同年《土壤學報》發表,完成《戰國以來華北西部經濟栽培竹林北界初探》油印稿,投入黃淮海旱澇調查研究。即使在“_”中遭受迫害,他也是見縫插針地堅持研究,完成了“南竹北移”、“地方病調查”、“歷史植物地理”、“歷史動物地理”、“南海問題”等緊密結合領土安全/國家經濟建設/重大課題研究;也就是說,他開拓的歷史植物地理學與歷史動物地理學等研究是無心插柳,抓住機遇的成果。
晚年,他以羸弱之軀,堅持研究工作。1980年代,有時他出門累了,顧不上斯文,在路邊鋪上報紙,與人席地/臥躺繼續交談,探討問題;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時,他并沒有退休,一些研究工作也非他莫屬,他出門已不得不攜帶小板凳以繼力,多位專家的追憶中皆提及此罕見之事;居室既是他的病房,也是工作室;最后一天,他的工作就是堅持與《地圖集》設計室主任磋商了一上午后,體力不支倒下的,不亞于戰士在疆場上倒下,這就是老學者的精忠報國。
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篇2】
1942年初秋,袁隆平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進入復興初級中學。
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
一節數學課上,講“有理數”這一章。老師講了一條乘法的重要法則:同號相乘的數取“+”號,并把絕對值相乘。老師進一步解釋說:“這就是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
袁隆平邊聽邊想,正數乘正數得正數,這好理解;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這是為什么呢?于是就發問:“老師,負數乘負數,為什么得正數?”袁隆平盡管沒有從老師的回答中得到滿意的答案,但卻使他對這些抽象難懂的概念產生了興趣,增強了邏輯思維能力。
有一次,老師講到一個世界難題: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覺得不好理解,他認為一個角應該可以三等分,比如一個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規規矩矩的嗎?但是老師說,這樣分不對,就是不能三等分。
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講。他自己想不出來,老師又沒有把其中的道理講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大疙瘩。
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實際上是袁隆平思維發展和心靈成長的標志。他開始對抽象的概念發生興趣,開動腦筋進行思索,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篇3】
雖然是杰出的數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學的看法。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鉆研,更使他打下了現代數學的基礎。大學畢業后正值抗日戰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數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不可收拾。半個世紀里,在拓撲學、數學機械化和中國數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的成就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位于中關村腹地的吳文俊的家,樸實無華,五個居室里幾乎擺滿了書。古今中外的書包圍著一張陳舊的藤椅、一張斑剝的書桌和兩臺電腦,這就是吳文俊的工作間。吳文俊78歲的老伴陳丕和捧出了一疊獲獎證書: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這次是他第8次獲大獎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攜手走過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陳丕和最了解吳文俊,淡淡數語,仿佛是他一生的注解,“他是一個搞學問的人,一心只搞學問。”
劍蘭、龜背竹……盎然的綠色使房間里充滿了溫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紅木家具雖然顯得陳舊,但圖案依舊精美,見證著這個家庭的風霜雪雨,見證著吳先生的攀登科學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沖擊的吳文俊 仍然抓緊時間從事科研。科學的思維從未停止過,創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過。
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篇4】
“我很高興能回到自己的國家,今后我將竭盡全力和中國人民一道建設自己的國家,使我的同胞能過有尊嚴的幸福生活”。這是錢學森回國前留給美國的一句話。1935年8月,他從上海離開祖國,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他在心中默默的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來為你復興效勞!4年后,他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那時他就提出了星際航行理論的可能性,引起了科學界極大的轟動,錢學森因此成為美國軍方最信賴的科學家之一。
錢學森在美國居住了20年,始終眷念著生他,養他的祖國,不止一次的發出“旅客生涯做到何時”的感嘆,1949年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升起時,更堅定了他要回國的愿望。然而對于美國,錢學森太有價值了,想盡一切辦法阻撓他,監視,非法拘留,定期查問,試圖改變他的思想,都未能如愿。通過他自己寫的要求回國的信件為依據,在祖國的關懷和支持下美國政府終于允許他離美回國,這一轉眼就等了五年。“我一定能回到祖國,今天我終于回來了”!1955年10月8日,這是錢學森回到祖國說的一句感慨的話。
當時的中國航天事業相當于一片白紙,他上書___提出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長遠規劃,根據這份報告,成立了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錢學森為院長,從此這張白紙上便有了作為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技術領導人的經歷。1960年我國第一枚國產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6月29日我國第一顆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飛行導彈試驗成功。1966年10月27日他直接領導的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研制成功。
1965年錢學森向國家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定我國人造衛星計劃,列入國家任務,并在實施過程中許多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貢獻了智慧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970年重量為173千克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東方紅》響徹全球,這是我國航天事業一個新的里程碑!錢學森以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計算機、質量控制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組織領導新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的發展做了卓越貢獻,對于中國的航天事業,他是領路者,也是發現者,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2002年錢學森出版了‘創建系統學’的著作,在這著作上人們發現這位古昔老人瞄準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2049年。在科學上沒有最終的真理,他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只考慮未來。
”他更看重的是自己走過的道路上留下的財富。它不僅以嚴謹和勤奮的態度在航空領域為人類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更衣淡泊名利率真的人生態度詮釋了一個科學家的人格素質。“在他心里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
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范。”這是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對錢學森的頒獎辭,也是他對祖國航天事業卓越貢獻的寫照。錢學森你的一生讓我要學的太多,感動的太多……
中國人民科學家事跡【篇5】
無獨有偶, 對于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科學家黃大年來說,放棄國外優厚待遇回國發展,為祖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支撐他的,也正是報效祖國的初心。與黃大年有著30多年交情的吉林大學原副校長韓曉峰說:“他說,‘我出去的時候,我就下定決心是要回來的’。他跟學生講‘你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來’其實是有思想上的淵源的。這就是家國情懷,對東北、對吉林大學,這種感情,是最重要的。”
黃大年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攻克國家急需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尤其是研制“航空重力梯度儀”。這種設備就像一只“透視眼”,可用于油氣和礦產資源勘探,也可用于潛艇攻防和穿透偵查。黃大年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于平女士介紹說:“一方面是關系國計民生、另一方面是關系國防安全,所以這項技術是我國迫切急需的技術。目前為止掌握它的國家非常少,而且這項技術對華一直是封鎖的。‘十二五’之前這個在我國可以說是空白,黃老師回國后組織國家十多家單位、幾百個科研人員參與到這個項目的研制過程中。我們國家可以說是用五年時間,在儀器裝備的數據獲取能力和精度上,與國際的差距縮短了20年。其實在理論算法上,我們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了。”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是黃大年從長春地質學院畢業時在紀念冊上寫下的留言,正是這份矢志不渝的赤誠報國之志,始終激勵著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只爭朝夕”。遺憾的是,2017年1月8日,年僅58歲的黃大年積勞成疾,因病去世。雖然人已離世,但黃大年未竟的事業仍在繼續。昔日與黃大年并肩奮戰的同事,正推動他主導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從理論走向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