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訓民正音的歷史介紹
編者按:該文字發明當初被稱為“ 諺文”( 朝:언문/諺文),“諺”的原意為“俗語”,相對于漢語而言,朝鮮語被稱為“諺”或“諺語”。因此“諺文”一詞則有“表記俗語(朝鮮語)的文字”的意思。后來“諺文”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直到近代的 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訓民正音的歷史介紹
《訓民正音》對于進一步豐富、發展朝鮮民族文化和語言有重要意義。 訓民正音構字原理與字型獨特,字母筆劃簡潔,拼讀簡便靈活,能夠標記朝鮮語的一切發音,也可以比較自如地表現出任何一種語言。它的創制成功是朝鮮歷史上的劃時代大事。
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誰、具體在什么時間創造的文字之一,因此被韓國指定為國寶第70號,1997年10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世界文化遺產。
訓民正音(훈민정음)為一拼音文字。1443年李氏朝鮮世宗李祹命學者鄭麟趾等創制。又稱諺文,今多稱韓文。原有28字,其中輔音字母17個,元音字母11個。
訓民正音(現稱 Hangul)是 韓語所使用的字母,為 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 世宗大王(1418年至1450年在位)所創造(實際上則是由大王指派的文人班創造的),于1446年10月發表。古時的訓民正音有二十八個字母;而現代朝鮮語有一共有二十四個字母,十四個為子音( 聲母)字母和十個為 母音( 韻母)字母。朝鮮語的語音結構比歐語簡單,每個訓民正音代表一個音節,每音節最多有四個 音素;而每字的結構最多由五個字母來組成,拼成方塊字的模樣,以便于與 漢字同時使用。
該文字發明當初被稱為“ 諺文”( 朝:언문/諺文),“諺”的原意為“俗語”,相對于漢語而言,朝鮮語被稱為“諺”或“諺語”。因此“諺文”一詞則有“表記俗語(朝鮮語)的文字”的意思。后來“諺文”這個名稱被廣泛使用,直到近代的 朝鮮日治時期。
朝鮮半島古代使用 漢字表記, 文言分離。古代唯 士大夫可習漢文,于此平民多文盲。相傳三國末年 薛聰藉漢字音義標注朝鮮文字,創 吏讀,此外尚有 鄉札、口訣等以漢字表記朝鮮語的方法,但這些由于使用的不便等原因未能取代漢文。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深感漢字對于文化傳播的不便,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 語音之文字,故特設 諺文局,召 鄭麟趾、 成三問、 申叔舟等學者,在研究朝鮮語音和漢語音韻的基礎上,以 方塊字組合,一 音節占一字,創立 表音文字。“한글”這個名稱中“한”為韓語 固有詞“大”的意思,“글”為韓語固有詞“字”的意思,“”意為“大字”或“偉大的文字”。
公元15世紀之前,韓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以 漢字為書寫文字。但朝鮮古代社會等級森嚴。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多為文盲。朝鮮王朝第四代大王 世宗大王以“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 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于日用耳。”為由命令鄭麟趾、申叔舟、 崔恒、 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于音律學的研究。1443年朝鮮公布了創制的文字,稱為”訓民正音”,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新文字發明后,世宗國王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并責令用”訓民正音”創作《龍飛御天歌》。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 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并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
不過,訓民正音的推行受到 朝鮮貴族和文人的抵制,因為他們認為舍棄 漢字就等于舍棄中華文明而成為 夷狄之邦。 崔萬里曾說:“自古 九州之內,風土雖異,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唯 蒙古、 西夏、 女真、 日本、 西蕃之類,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無足道者……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 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于 夷狄,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累哉?”。
由于朝鮮貴族和文人的抵制,諺文直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