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的介紹與由來
導語:中元節(jié)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jié)日。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jié),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xiàn)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yǎng)、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jié)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jié)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jié)日的確立需要確定一個固定的節(jié)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jié)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七月鬼節(jié)的固定節(jié)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jié)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jié)特有節(jié)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jié)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適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jié)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jié)日。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jié),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jié),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jié),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jié)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jié),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jié)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jié)”,“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jié)”(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jié)歸屬道教,盂蘭盆節(jié)歸屬佛教),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 “鬼節(jié)”,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qū)為十三或十四,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 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jié)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死亡超過三年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里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里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后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里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后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