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論文:戚繼光守衛邊疆功績之評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日本諸侯支持的浪人、武士開始大規模的侵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次年,戚繼光開始參與抗倭斗爭。在十余年的抗倭斗爭中,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大敗倭寇與浙江沿海,九戰九捷,基本掃除浙江沿海的倭寇。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歷史論文:戚繼光守衛邊疆功績之評價
(一) 戚繼光成功守衛邊疆對明朝政治局勢的影響
1.穩定了東南沿海政治局勢
中日兩國自古以來就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但是到了明朝,由于日本國內形勢的變化,造成了大批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其實倭患自明初以來就一直存在,朱元璋登基之后曾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希望能夠回復兩國的關系。但日本當時處于分裂割據的局面,多次派使都無疾而終。明嘉靖中葉以后,明禁止了與日本的貿易往來,致使倭患日益嚴重。倭寇在東南沿海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婦人晝則繰繭,夜則聚而淫之”[7]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痛苦和災難,東南沿海局勢非常緊張。戚繼光臨危受命,在抗倭斗爭中屢建奇功,獲得了抗倭斗爭的勝利。倭寇的平定,讓人們能夠安居樂業,穩定了東南沿海混亂的局勢。
2.為萬歷新政創造了一個穩定的變革環境
明神宗萬歷登基之后,明朝的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在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來緩和社會矛盾。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底,根據戶部的調查,明王朝的財政已經非常的拮據。而此時,蒙古,女真經常入侵北疆,南方也叛亂四起。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張居正開始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進行改革。戚繼光平定南方倭患之后,又北上把北疆鎮守得固若金湯,不戰而屈人之兵,穩定了北方局勢。只有在和平和穩定的環境下,張居正才能安心進行變革。沒有穩定,當然也不會有發展。張居正十分器重戚繼光,因為戚繼光為他的萬歷新政打造了一個穩定的變革環境。
(二)戚繼光守衛邊疆促進了東南沿海和北疆的經濟發展
1.促進了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
明嘉靖之后,由于倭患日益嚴重,明政府開始實行海禁政策。但這一時期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繼續發展,對外貿易十分發達。一些浙閩的大商不顧朝廷海禁的命令,與國外夷商進行商品貿易,逐漸形成武裝走私集團,勾結日本倭寇和通倭的官僚,在沿海一帶搶劫財物。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戚繼光平定倭寇之后,沿海人們開始重新發展生產。在平定倭寇的過程中,明政府中的很多官員都認識到,實行海禁既不能防止倭寇,又不能限制私人海上貿易,反而使大商與倭寇勾結,危害百姓。到明穆宗時期,明政府開始取消海禁,允許對外貿易,促進了東南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
2.促進了中蒙經濟往來
中蒙之間在邊疆實行互市的政策正好是新政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張居正在軍事上用戚繼光鎮守薊門。戚繼光在山海關至居庸關的長城上修筑了敵臺三千多座,加強對蒙古族的防御。而雙方實行互市政策之后,在大同,宣府,甘肅等地都設立茶馬互市,中蒙之間貿易往來逐漸增多,互市是馬匹大增,減少了太仆寺種馬的壓力。互市又讓邊疆在政治,經濟上保持著穩定,正常的秩序,蒙古俺答很久都沒有來侵犯邊關,促進了中蒙之間的經濟往來。
(三)戚繼光軍事思想在中外軍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國內影響
戚繼光軍事思想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古代的軍事學說,對我國軍事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兵書,在當時備受人們推崇,講述了戚繼光軍事思想中冷兵器與火器并用的軍事理論。從戚繼光的軍事作品問世之后,一些有識之士都認為,戚繼光的軍事著作是“金針”、是“指南”,是繼《孫子》之后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著作。[8]在中國的軍事發展史上,孫子是軍事科學的奠基人,而戚繼光則創立了完整的治軍思想。到清代之后,曾國藩對戚繼光的軍事思想及其推崇。他所建立的湘軍正是模仿戚家軍的士兵制度和作戰戰術。所以,從明后期至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戚繼光的軍事思想已經成為了中國軍事的主導思想。
2.國際影響
戚繼光的軍事思想對朝鮮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明軍開始幫助朝鮮抗擊日本的侵略時,戚繼光的軍事思想就傳入了朝鮮。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朝鮮頒布《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由國王親自研讀,在全國頒行,讓朝鮮的將領學習。
在日本,寬政九年(公元1797年),連續出版了十八卷《紀效新書》,日本人認為戚繼光的軍書是保家衛國的著作。十九世紀中期,日本封建制度危機加深,社會處于動蕩之中,而這時卻出現了翻刻戚繼光著作的高潮。從弘化元年(公元1844年)到文久三年(公元1863年),戚繼光的三部軍書相繼在日本問世,可見其影響之大。
(四)戚繼光在守衛邊疆的過程中對我國武術的改革和創新
戚繼光在福建抗倭時,整理了全國武術,包括長拳,紅拳,短打等,后在福建演生形成了五行拳,鶴拳;在兩廣地區衍生了洪拳,詠春拳和李佛等南拳。后來名聞天下的太極拳,武術界所認可的源頭也是來自戚繼光自創的三十二路長拳。戚繼光自創的戚家刀法和戚家槍法,是明清時期最為杰出的兵器套路。戚家刀法集合了中日兩國刀法之長,比強悍的日本刀法也更勝一籌。戚繼光是明朝最杰出的武術家。
結語
戚繼光年少時,東南沿海已出現倭寇之患。戚繼光抱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刻苦學文習武。戚繼光在東南沿海立下赫赫戰功后,就被調到北方戍邊,扼制來自蒙古的威脅。戚繼光采取一勞永逸的策略,力求進行毀滅性肅清,使敵軍不敢再犯,防守的時候,則大修長城,研究開發各種兵器與軍事戰術,以求長期鞏固防線。戚繼光因這兩手而威名遠揚,北方平亂之后,竟十多年不見烽煙。同僚們稱贊戚繼光:“豈直當今之虎臣,實為振古之名將”。戚繼光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參考文獻
[1] 戚繼光.《止止堂集·橫槊稿》[M].中華書局. 2001年,第13頁
[2] 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M].中華書局. 2001年,第300頁
[3] 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M].嘉靖三十年十二月,卷一
[4] 酈波.《抗倭英雄戚繼光》[M].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10年7月,第184頁
(轉載自學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