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歷史的成語
很多成語都是古代歷史中來的,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zhǔn)備的借鑒歷史的成語資料,歡迎閱讀!
借鑒歷史的成語
楚才晉用
比喻本國的人才被別國所利用。
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聲子深為伍舉的才能所嘆服.后來伍舉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謠是伍舉通風(fēng)報信.伍舉無奈,逃奔鄭國.這時聲子因公被派往晉國,途徑鄭國,兩人郊外相遇,“班荊道故”。聲子聽了伍舉的申訴,甚感不平。他讓伍舉先到晉國暫住一個時期。辦完公事,聲子即刻去見楚“令尹”(相當(dāng)于宰相)子木。當(dāng)子木問道:“晉大夫與楚孰賢”時,聲子先以“晉卿不如楚”取悅子木,接著便道:“雖楚有材,晉實用之”。然后陳述史例,曉明利害,終于說服子木,招回伍舉。
秦晉之好
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lián)姻。
出處:春秋時,秦國(今陜西一帶)和晉國(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帶),是相鄰的兩個強國。兩國統(tǒng)治集團之間勾心斗角,爭奪霸權(quán),矛盾很尖銳,但另一方面,他們?yōu)榱俗陨砝娴男枰Y(jié)成關(guān)系密切的親家。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是晉獻公的女兒;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兒。
禹鑿孟門
國際考古專家白禮昌考察孟門得出結(jié)論:大禹治水鑿開黃河蛟龍石壁第一門在今柳林孟門。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孟繁仁主編論文專著《孟門天下黃河第一門》一書。
據(jù)文獻記載和專家考證,柳林孟門是大禹治水第一門戶,這里還保留著傳說是大禹當(dāng)年指揮治水時,因長期佇立于此而留下深深腳印的“禹王石”。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孟門之名,涵蓋今柳林孟門至河津龍門黃河段的河道兩側(cè),柳林孟門乃其北起,河津龍門是其南止。而柳林縣的孟門又位于此段黃河的上游,故稱作黃河第一門——孟門。
退避三舍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自《左傳》:“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并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后重耳返國執(zhí)政,晉楚城濮之戰(zhàn),晉軍果“退三舍以辟之”。
唇亡齒寒
唇?jīng)]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休戚相關(guān),榮辱與共。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中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qū)m之奇勸虞君說,虞虢兩國像嘴唇和牙齒之間的關(guān)系,唇亡則齒寒,但虞君未聽勸告最終也為晉所滅。
假道滅虢
但是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出自《左傳·僖公五年》:中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qū)m之奇勸虞君說,虞虢兩國像嘴唇和牙齒之間的關(guān)系,唇亡則齒寒,但虞君未聽勸告最終也為晉所滅。
三家分晉
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晉國是春秋時期的超級大國,春秋五霸之一,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晉最初只限于今山西南部的汾水流域一帶。進入春秋后,于晉獻公時期遷都于絳,并開始其擴張進程。最終形成了地跨今天的山西、河北大部,西到黃河西岸,據(jù)崤山,西北最遠達到汝水之濱,南到今河南北部的廣大疆域。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biāo)志。
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wù)摯蛘獭1扔骺照劺碚摚荒芙鉀Q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xué)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之戰(zhàn)中。只知道根據(jù)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jié)果被秦軍大敗。
道路以目
形容人民對殘暴統(tǒng)治的憎恨和恐懼。
出自《史記·周本紀(jì)》:“三十四年,王益嚴(yán),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厲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寵信的大臣榮夷公唆使改變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賴以謀生的許多行業(yè),改歸王室所有,一時間民生困苦民冤沸騰。厲王不聽勸諫采用特務(wù)手段對付人民,他派人去衛(wèi)國請了很多巫師,在首都鎬京巡回大街小巷,偷聽人們的談話,凡經(jīng)他們指認為反叛或誹謗的人,即行下獄處決。這樣一來,舉國上下不再敢對國事評頭論足了,只是以目示意。3年后,平民們最終不堪忍受,自發(fā)地組合起來攻入王宮,把暴君放逐到一個叫彘(今屬山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