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的故事
成語是歷史的積淀,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馬革裹尸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馬革裹尸的故事:
東漢初的名將馬援,英雄善戰為東漢王朝的創建立下汗馬功勞。后來,他又率兵平定了邊境的動亂,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劉秀封為伏波。
過了三年,馬援從西南方打了勝仗回到京城洛陽,親友們都高興地向他表示祝賀和慰問。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平時以有計謀出名,也向馬援說了幾句恭維話。不料馬援聽了,皺著眉頭對他說:“我盼望先生能說些指教我的話。為什么先生也隨波逐流,一味地對我說夸獎的話呢?”
孟翼聽了很尷尬,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馬援見他不說話,繼續說道:“武帝時的伏波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小得多了,卻也被封為伏波,封地多達三千戶。賞過于功,我怎么能長久保持下去呢?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馬援見他還是不說話,便繼續說下去道:“如今,匈奴和烏桓還 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戰,提出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不用棺材斂尸,而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回來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深為馬援豪邁的報國熱情所感動,不禁真誠他說道: “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馬援不說空話,在洛陽僅呆了一個多月,匈奴和烏桓又發起侵襲,他主動請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戰。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數民族首領相單程率眾發動叛亂,光武帝派兵去征討,結果全軍覆沒,急需再有人率軍前往。光武帝考慮馬援年紀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馬援見沒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光武帝見他精神矍鑠,矯健的動作不減當年,便批準了他的請求。 于是,六十二歲的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馬援受阻于壺頭山(今湖南沅陵縣城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尸”的誓言。
【釋義】:指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即戰士犧牲于戰場。寓意將士要英勇犧牲在戰場方為天職的英雄氣概。出自《后漢書·馬援傳》。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相關人物介紹:
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后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后,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尸的氣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討伐五溪蠻時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誣陷,死后被劉秀收回新息侯印綬,直到漢章帝時才遣使追謚忠成。
馬援與其他開國功臣不同,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馬援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尸、不死床簀的志愿。不可否認,馬援所從事的戰爭,一般都發生在封建王朝和周邊少數民族之間,馬援本人思想上也有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但他忠勤國事,馬革裹尸,仍然令人欽佩。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一個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后來居于高位,也不結勢樹黨。于是,他生前受到權貴的排擠壓抑,死后又遭到了嚴重的誣陷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