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見大 見微知著的故事
有時候,細微的東西往往反映事物的發展本質,代表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忽視不得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以小見大 見微知著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以小見大 見微知著的故事:
箕子發現商紂王的生活越來越腐敗,便經常通過宮中的侍從打聽消息。一天,他問侍從:"現在,紂王吃飯時還用竹筷子嗎?""侍從說:"不再用竹筷子,已經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說:"用象牙筷子,還會再使用陶碗嗎?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還會吃--般的飯菜嗎?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還會住葦草屋子嗎?必然要蓋樓閣啊。"
侍從說:"你分析得很對,現在大王正準備蓋樓閣呢。"箕子說:"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會長久了。"
[解析]有時候,細微的東西往往反映事物的發展本質,代表著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忽視不得的。在生活觀念上,越是細微的追求,越是反映觀念的本質。不論在什么時候,都應該慎重行事啊。不然,就會差之亳屋,失之千里。
相關人物介紹:
箕子,名胥余,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于箕,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箕子與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并稱"殷末三仁",在孔子《論語·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箕子商周之際淇河流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被稱為"中華文化第一子","儒家前驅"。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后,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這個國家在中國的漢朝時代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后一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約公元前11世紀前后,商周交替之時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鮮。這在《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范》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于朝鮮,箕子朝鮮侯國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國遺事》記載:“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鮮的歷史延續千余年,直到西漢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建立了衛滿朝鮮。箕子朝鮮可以說是朝鮮半島文明開化之始,據說今之朝鮮喜愛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遺風。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賢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一。因紂王無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鮮。箕子入朝鮮半島不僅傳去了先進的文化,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技術,還帶入了大量地青銅器,另外還制定了“犯禁八條”這樣的法律條文,以致于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和朝鮮史書的記載與在朝鮮出土的青銅器、陶器以及朝鮮的地面古跡三方面相互印證,都證實了箕子朝鮮的存在。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珍視這一有據可查的史實。在朝鮮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以來,或者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朝鮮、韓國的史書、教科書都沿襲了這一歷史學說。
箕子朝鮮乃殷商遺裔在朝鮮半島上所建地方政權,臣于周,后又臣于秦,為周秦海外之屬國。箕子朝鮮為衛氏朝鮮所取代,衛氏朝鮮為漢之“外臣”、屬國。漢武帝伐朝鮮,裂其地為四郡,為漢的邊疆轄區。有了箕子朝鮮,方有衛氏朝鮮,方有漢之四郡,方有高句麗史、渤海史,從而構成了東北古史、東北民族與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鮮是為中國東北史之開端。
根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后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后,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造成沖突。這些人后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后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于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韓非子》: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簋,則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臺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