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人之周的故事
“溫人之周”比喻對的事情要堅持到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溫人之周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溫人之周的故事:
戰國時代,諸侯并起,周朝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
有一次魏國溫城有一個人要去周朝,周朝邊境不準他入境,問他:“你是外國人嗎?”那人說:“我是周朝人。”可是問他的周朝的住處,卻答不上來,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來。這時周天子派人來問:“你既然不是周朝人,卻又不承認自己是外國人,這是為什么呢?”
那人說:“我讀過《詩經》,書上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今既然周天子君臨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說我是外國人呢?”周王聽了,便把他放了。
【原文】
溫人之周,周不納,問曰:"客耶?"對曰:"主人也。"問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問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謂非客,何也?"對曰:"臣少而誦《詩》,《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感悟】
溫人的直率和執著看似與謀略無關,實際上是大智慧。首先他能理直氣壯,只要是典章《詩經》中規定的、形成文字的,就應該堅持,我們在言說和辯論時經常缺乏的就是這種據理力爭的勇氣,事實上只要我們能爭下去,對手終會理屈詞窮。人性中對公理和真理的認可還是存在的,任何人都有良知和正義,關鍵是你要用什么言辭喚醒、激發出來。所以,真理在握時千萬不能唯唯諾諾。其次,溫人很了解周君的心理狀態,面對日漸衰落的國家和日益兇險的國際環境,竟然還有人記得真正號令天下、名正言順的天子是周君,這讓周君心存一絲感激。
【出處】選自《戰國策》
相關介紹: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周王,一為古代西周﹑東周統治者的稱呼,即周天子。二為中國古代王爵,屬于一字王,秦代以后的歷代封王中,以"秦、晉、齊、楚"四個封號最為尊貴,因為這四個封號代表的國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主要以隋唐之后諸朝分封較多。其中"周天子"周王共30代37王(一說38王)。
后代分封以唐李元方為首,唐武德四夏四月甲寅(公元621年5月23日),唐高祖李淵封第九子李元方為周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分封周王。一共有24位周王(包括起義自立及追封),其中李氏2人,劉氏1人,曹氏1人,趙氏3人,元孛兒只斤氏1人,周氏1人,朱氏15人。
周文王(前1152~前1056),即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封神演義》演繹為西伯侯),又稱周侯,周季歷(周朝建立后,尊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后世因之,遂稱文王為姬昌。需要說明的是:"周文王"這一謚號,是姬發追謚的,姬昌生前未稱王。
姬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殘殺,故得以繼位。他繼承父親遺志,于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謚號"武",世稱周武王。
周康王姬釗,生卒年不詳,姬姓,名釗,周成王姬誦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當成王將崩之時,擔心太子釗不勝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畢公輔佐之下,遍告諸侯,申之以文、武之業,繼續推行成王的政策,進一步加強了統治,同時,先后平定東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小盂鼎》銘文所記對鬼方征討,斬獲眾多,僅俘人即數以萬計,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舊史家夸稱當時 刑錯四十余年不用。在位26年,病死于鎬京,葬于畢原。天下安寧,民不犯法,刑措40余年不用,號稱為周朝盛世--成康之治。
姬瑕(公元前?年-公元前977年):即周昭王,中國周朝第四代王。華夏族,鎬京(今陜西西安長安區境)人。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
《史記》稱他為昭王,西周青銅器銘文多稱他為卲王。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大獲財寶,鑄器銘功。昭王十九年,他親自統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全軍覆沒,昭王死于漢水之濱。
周穆王姬滿,昭王之子,周王朝第五位帝王。他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富于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稱"穆天子",關于他的傳說,層出不窮,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