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帶水的故事
“一衣帶水”形容一水相隔,來往方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一衣帶水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一衣帶水的故事:
南北朝后期,當時的中國以長江為界分成了兩半,長江以北的叫北周,長江以南的叫陳國。后來,北周的相國楊堅廢掉了年僅八歲的周靜帝,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勵精圖治,國力一天天地壯大。可陳國的陳后主呢,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對老百姓橫征暴斂,牢獄里都住滿了抓來的犯人。面對江北虎視眈眈的隋朝,陳后主卻并不慌張,因為他覺得自己手里有一張王牌,那就是長江。浩浩長江可說是個天險,易守難攻,他堅信隋軍打不過來。
可他實在低估了隋文帝楊堅的雄心和謀略。隋文帝早就有心攻打陳國了,他對仆射(yè)高穎嘆息道:“我身為百姓的父母,卻眼睜睜地看著江南的百姓在受苦,我哪里能因為隔了一條衣帶那么寬的長江就不去拯救他們呢?”
經過七年的精心準備,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派了五十萬大軍,命兒子楊廣做統帥滅掉了陳國,東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南北對立局面結束,國家重新得到了統一。
現在,人們用“一衣帶水”比喻兩地之間雖有江海阻隔,但在想交往的人心里,水面只像一條衣帶那樣窄。形容一水相隔,來往方便。這個成語現在多用于褒義。
【漢語簡體】一衣帶水
【漢語注音】yì yī dài shuǐ
【漢語釋義】像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們的交通與交往。(注:“水 ”原指長江)
【英語譯文】A narrow strip of water
【成語出處】《南史·陳紀下》:“ 隋文帝 謂仆射 高熲 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感情色彩】褒義詞
【語法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語】一水之隔、近在咫尺、近在眉睫。
【反義詞語】天各一方、天涯海角、萬水千山。
【示例】
◎《宋史·潘美傳》:“ 美 受詔,提驍果數萬人,期于必勝,豈限此一衣帶水而不徑度乎?”
◎ 明袁宏道 《戲作三星行送曹子野歸楚時予亦將歸里》:“望江上之青峰,指湘皋之云樹。 漢 沔 相踞,一衣帶水,竢君于油口 之渡。”
◎ 清黃鈞宰 《金壺浪墨·質兒行》:“四月復往阜寧館舍, 黃河僅一衣帶水,車轍馬跡,縱橫于河 中。”
◎歐榘甲《新廣東》五:“ 福建與臺灣,相隔一衣帶水。”
◎ 冰心《櫻花和友誼》:“消息傳來,隔著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興。”
◎魯迅《而已集·略談香港》:“香港地方,同中國大陸相離,僅僅隔一衣帶水。”
相關人物介紹: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7月21日-公元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鮮卑小字為那羅延(金剛不壞),鮮卑姓氏為普六茹,普六茹鮮卑姓氏是其父楊忠受西魏恭帝所賜的。后楊堅掌權后恢復漢姓"楊",并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圣人可汗";內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余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在美國學者邁克爾·H·哈特1978年所著中《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排行第82位。
人物評價:
齊王宇文憲曾對周武帝宇文邕評價楊堅:“普六茹堅相貌非常,人頗狡詐,臣每見之不覺自失,請早除之。”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論》中描述隋文帝說:“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
《隋書·帝紀二》評:“雖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又說他“唯婦言是用”、“喜怒不常,過于殺戮”。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其中對隋文帝楊堅的祝文是:“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奔馳。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圣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于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于京師,列序圣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
清朝史學家趙翼感嘆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安坐而登帝位。”
毛澤東閱讀魏征著《隋書》卷二《高祖本紀》后,寫下了:“蘊藏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