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的故事
成語“相見恨晚”由“何相見之晚也”演變而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相見恨晚的故事,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相見恨晚的故事:
西漢時,原來齊國臨淄這個地方有個人,名叫主父偃。他早年曾學習縱橫術(shù),后為縱橫術(shù)沒什么用處了,便開始學習《周易》、《春秋》等儒家學說。大概因為半路出家,修養(yǎng)不夠,所以受到當?shù)厝迳呐懦狻?/p>
漢武帝初年,主父偃聽說大衛(wèi)青愛惜人才,就長途跋涉,來到長安,拜見衛(wèi)青。衛(wèi)青很賞識主父偃的才華,多次向漢武帝舉薦,可是漢武帝沒有理睬。
時間一久,主父偃所帶的資財幾乎要花光了,大家都開始討厭他。遠道而來,求官不成,生計都成了問題,這可如何是好?主父偃心想:求人舉薦不成,那就直接上書皇帝,沒準兒會有意外驚喜。
當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侵擾漢朝邊境,讓漢武帝十分頭疼。于是,主父偃直接上書漢武帝,就匈奴問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他抓住要害,切中時弊,力主漢武帝討伐匈奴。與他同時上書的還有徐樂、嚴安二人。漢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文章,極為欣賞,很快就召見了他們?nèi)耍⒄f:“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意思是說,你們這幾個人原來都在哪里來著?真是相見恨晚呀!于是,漢武帝拜他們?nèi)齻€人做了郎中。
成語“相見恨晚”由“何相見之晚也”演變而來,形容新結(jié)交的朋友十分要好,以彼此認識太晚為憾事。
相見恨晚(xiāng jiàn hèn wǎn)
解釋:恨:遺憾。只恨相見得太晚。形容一見如故,意氣極其相投。
出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近義詞:相知恨晚、相識恨晚
反義詞:白頭如新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彼此投合
相關(guān)人物介紹:
主父偃(讀音:yǎn)(不詳-公元前126年),漢武帝時大臣。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shù),到中年,聽漢武帝重視儒術(shù),改學《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因此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于是北游燕﹑趙﹑中山等諸侯王國,但都未受到禮遇。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抵長安。拜見衛(wèi)青,雖衛(wèi)青多次向武帝引薦,但無結(jié)果。后直接上書漢武帝劉徹,當天就被召見,與徐樂﹑嚴安同時拜為郎中。因主父偃上書《推恩令》,尊立衛(wèi)子夫為皇后,揭發(fā)燕王劉定國的不法行為,很討漢武帝的歡心,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遷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并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tǒng)"的政治主張,后因接受封國賄賂,被漢武帝滅全族。
主父偃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的人際關(guān)系特別不好。他當年在齊地游學的時候,齊地的讀書人都討厭他,排擠他。他后來沒辦法跑到燕國、趙國、中山國去,到那兒后人家又討厭他,又排擠他,就是他走到哪兒人家都煩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最后在元光元年,主父偃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西入函谷關(guān)。他去找誰呢,找衛(wèi)青。他覺得衛(wèi)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可以通過衛(wèi)青來得到重用。結(jié)果衛(wèi)青雖多次向漢武帝進言,但是漢武帝不聽,所以主父偃到達京城后開始也不順。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個什么程度呢?誰也不待見他,帶來的錢也花完了,就是主父偃已經(jīng)到了無法生存的地步了。主父偃最后只剩下一條路,鋌而走險。他那個鋌而走險就是他給漢武帝寫了一道奏章,這個奏章非常奇特,按照《史記》的記載,是朝呈暮見,早上呈報上去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他了。
這就是主父偃的機遇了,這個奏章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史記》記載得不詳,說奏章一共寫了九條,其中八條是關(guān)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條是關(guān)于對匈奴作戰(zhàn)的,這個對匈奴作戰(zhàn)的還是主父偃不同意對匈奴作戰(zhàn)的,最主要內(nèi)容就是他不同意對匈奴作戰(zhàn)。而這個意見剛好和漢武帝的意見相反,但是漢武帝并沒有因言廢人啊,漢武帝沒有因為他的意見和自己的意見不對而生氣,反而召見了他。同時被召見的還有另外兩個上書的人,這兩個人也是反對對匈奴作戰(zhàn)的。漢武帝見到這三個以后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說你們這些人都跑到哪兒去了,為什么我和你們見面這么晚呢?這個話說明漢武帝對這幾個人非常器重,當然,同時被召見的三個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這個主父偃嘗到上奏章的甜頭了,于是就隔幾天一道奏章,隔幾天一道奏章,這個奏章一上來就中漢武帝的心思,所以漢武帝見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見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飛黃騰達了,發(fā)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