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的故事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對牛彈琴的故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對牛彈琴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yì),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顧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突發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成語詞目】對牛彈琴
【漢語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
【成語釋義】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比喻對蠢人談論高深的道理,白費口舌。也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動賓式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近義詞語】對牛鼓簧、白費口舌 、錯認顏標
【反義詞語】談笑風生、心有靈犀、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知音識曲
【相關燈謎】牧童拉二胡(打一成語)
【歇后語】抱著琵琶進磨坊——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牛不入耳
對牛彈琴,一竅不通
對牛彈琴----白費勁
對牛彈琴----不通音律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
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說明沒看清楚就倉促行事。
對牛彈琴---浪費感情
相關人物介紹:
公明儀自幼有音樂天賦,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調鏗鏘殊妙。然而家境貪寒,買樂器不起,只好跳踢踏舞,人卻以為他瘋了。后有宮庭樂師彌留之際,以為孺子可教,將畢生鐘愛之琴饋贈于他。從此,公明儀見人就笑,人以為他瘋了。
人物影響:
公明儀有琴,如巧婦有米,自創數曲,決定巡回演出。可是人皆不喜歡聽新創作的東西,說這么一串噪音會流行嗎?怎么不彈彈“下里巴人”?如此,公明儀每次開演都有瓦片石頭破鞋如急雨驟至,還要堅持,臺子已翻了底朝天。
公明儀渾身是傷,沮喪萬分,嘆“知音少,弦斷誰人聽。”他披頭散發,躑躅江畔,抱琴在懷,整日以淚洗面。
忽一日,遇一水牛。水牛正在吃草,見他形容枯槁立馬目不轉睛。公明儀見牛如此,一聲浩嘆,說人不愿聽,且給牛彈一彈罷。
一曲彈罷,牛搖搖尾巴,望他一眼,轉身走去了。難道連牛也如此沒有音樂細胞么?第二日,公明儀又對牛彈琴,牛吃草不顧。公明儀說還是撇下搖滾,來點舒緩的,配合牛啃草吧,于是繼續對牛彈琴,三日四日五日乃至許多日。
終于有一天,公明儀發現牛的異樣:若連日彈歡快類曲子,牛日見膘肥體壯;若連日彈抑郁類曲子,牛逐漸消瘦枯形。公明儀頓時來了靈機:這不是潛移默化么?這不是熏陶出來了么?當此需乘勢而上,不斷培養開發;他琴聲一起,牛即俯仰不已。可用琴聲召牛而來,揮之而去。從此,牛不離其左右。再過一些日,公明儀譜寫牛舞曲數種,每曲一彈,牛即應節而舞,舞姿或拙樸或滑稽,配合得恰到妙處。
訓練成熟,公明儀再次攜牛巡回演出,場場爆滿。公明儀隨牛而名聲大震。后有人制成錄像發行世界,美國佬一見,美其名曰:斗牛士舞。
后來,那頭牛患老年綜合癥而亡。然公明儀的琴曲至今仍廣為流傳,像牛一樣代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