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經典事跡 孫中山事跡三則
孫中山先生是推翻中國封建統治的關鍵人物,大家了解他的哪些經典事跡呢?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孫中山經典事跡,希望你喜歡。
孫中山經典事跡一
中國最早的革命軍事學校,是孫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東京創立的青山軍事學校。
1900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發動了庚子惠州起義后,革命風潮逐漸彌漫全國。當時,自費赴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學生,有不少希望能夠進入日本的陸軍學校研習軍旅。但由于清政府規定,凡投考外國軍事學校的學生,必須由各省督撫保送;一切非公費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軍事學校,并由清政府駐日本公使蔡鈞照會日本政府協助執行,因而一般人無法入日本的軍事學校。時孫中山先生正在日本東京,感到革命需要軍事人材,便請日本陸軍少佐日野熊藏幫助,在東京附近的青山設立革命軍事學校,以訓練有志獻身革命軍事工作的留日青年學生,并聘請日本陸軍小室健次郎為助教。這就是中國第一所革命軍事學校。主持軍事訓練工作的日野熊藏,是當時有名的軍事學家,曾發明日本式盒子炮及木炮,因與孫中山先生互相研究南非洲波亞人的游擊戰術,遂成知己,助教小室健次郎亦系富有軍事學識的專家,兩人均屬義務性質,不領工資。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學習期間規定為八個月,所授科目有普通軍事學、南非洲波亞式游擊戰術、夜襲戰法及兵器制造學(重點學習制造盒子炮、木炮和火藥)。其課程內容包含有陣地戰、游擊戰及兵器制造三方面,課程精簡扼要,切合實用。第一期招收的學生有李自重、黎勇錫、翁浩、劉維燾、饒景光、區金鈞、盧牟泰等十四人。學生入學時需當眾宣誓。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可見這所革命軍事學校的教學目的是很明確的。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當孫中山先生于1903年9月26日離開東京赴檀香山后,學生之間即各樹派別,意見分歧。經日野熊藏及小室健次郎兩教員多方調處無效,遂于開辦四個月后解散。
青山革命軍事學校雖然只辦了四個月,對當時中國社會還是有影響的。如學生李自重,于青山革命軍事學校解散后不久,即與史古愚(史堅如烈士之兄)等在香港創立光漢學校,在一般課程外,特別增設軍事訓練課程,以振奮中國學生的尚武精神。自光漢學校在香港首倡對學生實施軍事訓練,全港學校翕然從風,香港雅麗西醫書院及各著名中、小學校,咸先后聘請李自重及光漢學校學生為軍事訓練教員,使香港學生一度洗卻文弱書生氣質,振起雄健尚武精神。又如區金鈞、盧牟泰在廣東擔任軍事體操教員,黎勇錫隨黃興籌劃1908年的欽州起義,劉維燾、饒景光于辛亥革命后在廣東擔任軍職,無疑也會通過他們的工作,在不同程度上把他們在青山革命軍事學校學到的軍事知識,帶入中國社會。
孫中山經典事跡二
1906年,孫中山自日本到越南,在河內金碧臺街六十一號設立秘密機關,策劃了幾次武裝起義。1907年的鎮南關之役,便是其中孫中山親臨前線,直接參加戰斗的一次。
1907年,孫中山先生任命熟悉鎮南關一帶情況的黃明堂為鎮南關都督,李裕卿(鎮南關附近之憑祥地方土司)為副,何五為支隊長,招募勇悍善戰的廣西游勇為先鋒隊,計劃襲取鎮南關為根據地。
1907年12月2日,黃明堂率領廣西游勇八十余人,循山背間道向鎮南關猛烈襲擊,奪取了鎮南、鎮中、鎮北三座炮臺,奪獲大小炮十四門,步槍四百多支。孫中山隨即于同月4日率黃興、胡漢民等親臨前線,慰勞戰士,鼓舞士氣,并與黃興、黃明堂等坐鎮鎮北炮臺,調度指揮,命令李裕卿守鎮中炮臺,何五守鎮南炮臺。
翌日,清政府嚴令清軍陸榮廷部四千余人傾巢出動,要奪回三座炮臺。孫中山率革命軍固守炮臺,并親自發炮轟擊清軍,第一炮即命中六十余人,清軍陣腳大亂。孫中山先生在戰斗中感慨地說:“反對清政府二十余年,今日始得親自發炮轟擊清軍。”
據守鎮南關三座炮臺的革命軍,在孫中山先生親臨前線的鼓舞下,銳氣倍增,以寡敵眾,屢挫清軍。清政府雖先后調派清軍丁槐、龍濟光等部增援,傷亡數百人,仍然不能越雷池半步。革命軍堅守陣地,與清軍血戰七晝夜,直至彈藥告罄,糧食不繼,始忍痛撤退。時清軍正向鎮南關四面圍攻,黃明堂率軍殿后,沖圍而出,及至半山,軍中有一小子回顧炮臺上軍旗未撤,慮為清軍所得,竟一人冒著清軍炮火重登山巔,取回軍旗。這位童子勇取軍旗的英雄事跡,在鎮南關起義的革命軍中傳為佳話。
孫中山經典事跡三
孫中山先生平日為人題贈墨寶,喜歡寫“博愛”二字。孫中山先生對“愛”曾經作過這樣的解釋:“仁愛是中國的好道德,古人有所謂‘愛民如子’,有所謂‘仁民愛物’。”從這里可以看到孫中山先生的“博愛”也就是愛人民的意思。而愛兒童則是孫中山先生“博愛”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山先生愛兒童,一方面固然出于他“民胞物與”的高尚德性,而更重要的是本于他為解除人民被惡劣政治壓迫的崇高理想。據康德黎(孫中山先生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的老師)的兒子堪勒斯康德黎的回憶,孫中山先生因奔走革命,流亡英國,居住在他家的時候,常常慈祥地愛撫著他的頭發,有時還親切地和他談話,即使在和別人談論問題或沉思苦索救國救民道理的時候也是這樣。由于流亡國外,孫中山先生不能愛撫在清政府專制統治下的中國兒童。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政府。1912年1月,孫中山先生被選為革命政府的臨時大總統,他普愛天下兒童的素愿得到初步的施展。在孫中山先生的號召提倡下,全國各地紛紛舉辦兒童教養院、兒童學校。為了鼓舞兒童教育和福利事業的發展,孫中山先生還于1912年為廣東人民捐資創辦,由女革命黨人徐慕蘭、鄧慕芬、黃扶庸主持的廣東女子教育院兒童部,并親筆題贈“幼吾幼”三個大字。這三個含意深遠、語帶勸勉的大字,不但勉勵了當時廣東女子教育院兒童部的工作人員,鼓舞了廣大的兒童教養工作者,也抒發了孫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偉大胸懷。
由于帝國主義支持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孫中山先生被迫于1912年4月1日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孫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也和他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一起,由于政權的喪失而遭受挫折。
1924年,孫中山先生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廣州成立國共合作的革命政府,中國革命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孫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宏愿同樣獲得了進一步的實現。那時,革命政府所在地的廣州,不但陸續增建了一批小學和兒童教養院,還開辦了廣東女子師范學校等培養兒童教育師資的專業學校。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對廣東女子師范學校的一次演講中,懇切地指出:“要使孩子們自出生至成人,都能受到國家的教育。為了提高兒童的文化知識,普及兒童教育,不僅要辦小學,還要辦平民學校,普及全體人民的教育,讓成年人也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要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使父母們都能安心讓孩子到學校里受教育。”可以想見他發展兒童教育事業的宏偉設想。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革命道路的曲折,孫中山先生要使全國兒童都能幸福地成長的理想,終孫中山先生之世都未能實現。
今天,中國已經是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大國,中國兒童已經得到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孫中山先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愿望已經成為現實。孫中山先生雖然不能像辛亥革命那樣及身而見,但是孫中山先生素來是以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公仆自任的,只要人民能獲得幸福,他個人能否及身而見,在孫中山先生自己來說,自然是無關緊要的。
看過孫中山經典事跡的人還會看:
1.中國經典歷史故事
2.經典名人故事大全精選
3.世界歷史經典故事
4.古代經典哲理故事
5.經典中國歷史故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