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真實胤禩
愛新覺羅·胤禩是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歲。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的真實胤禩,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上的真實胤禩:
愛新覺羅·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時,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母良妃衛氏。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后署內務府總管事。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
胤禩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康熙的哥哥裕親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務矜夸”。因爭儲位被奪貝勒,并受拘禁。胤礽獲釋,胤禩復為貝勒。
注:胤yìn :后代:~嗣(后嗣)。
禩sì :同“祀”。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時,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
母良妃衛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諸臣奏稱其賢,康熙的哥哥裕親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務矜夸”。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后署內務府總管事。因爭儲位被奪貝勒,并受拘禁。胤礽獲釋,胤禩復為貝勒。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
"胤禩因出身不好而受壓抑,反倒激發他奮發向上的精神.他人品出眾,識量不凡,儀表端莊,風度儒雅,絲毫沒有<紅樓夢>中賈環那種猥瑣卑劣,因此曾博得康熙的好感 ,十八歲即被封為貝勒,在被封的弟兄中是最小的一個.他又以仁愛自勵,為人謙和有禮,傾心結交士人.于是,朝中大臣交口贊譽,說他極是好學,極是好王子. 連康熙的哥哥裕親王福全,都在康熙面前說他有才有德,心性好,這在胤禩,可能是半主動半被動的事.說主動,是因為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要爭奪儲位,就得爭取人心.說被動,則是因為他和其他皇子相爭,本錢并不太多,惟一的本錢也就是人緣。
然而這個好人緣卻害苦了他。
總覺得我們大多數人的價值觀還是非常的世俗,老八不過是輸了,但不能抹殺他的才華,風度與努力。有人說他貪婪,為了皇位拼了一輩子卻只留下罵名,可身為一個才華出眾的皇子,怎么可能安心當一個享樂的貴族呢?他一定想要證明自己,更何況他生母地位如此卑微,心高氣傲的他怎能忍受因為出身而屈居人下!人受環境支配,普通老百姓看來或許皇子的生活已經如同天堂,但生活在皇宮這個處處充滿權力與等級的地方,恐怕誰都無法對皇帝這個位置毫無想法。
現在到處都是對皇帝歌功頌德或是戲說調侃的電視劇,書籍,可像老八這樣的人卻少有人關注。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可現在卻還有如雍正王朝一般對樹立統治者高大全形象而將八王爺弄成奸猾惡毒反面角色的片子。到書店一看,滿目皆是帝王傳記,功臣事跡,那個曾經滿朝文武支持的八賢王卻又在哪里呢?我不禁失笑,難怪八爺要爭帝位,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無論你怎樣優秀,登不上那個位子,就會被遺忘在歷史長河中,或許千秋萬代也無法翻身,盡管一代一代的人還會說“不以成敗論英雄。”
他唯一的罪過,是德才兼備,以致老王夸贊,群臣擁戴,諸多阿哥愛護,成了皇子中出頭的椽子,這才被康熙視為肉中刺,雍正視為眼中釘。因此,允的罪,無妨叫做“有才有德罪”,或曰“德才出眾罪”。(摘自易中天<<品人錄>>)
關于胤禩的妻妾:
胤禩福晉
其為安親王岳樂之外孫女,父姓郭絡羅氏(注:《清史稿》記為烏雅氏應為誤記。)。岳樂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鎮國公,因在戰事上屢有建樹,于順治十四年晉為安親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安親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顯貴,因之胤禩與郭絡羅氏的結姻,亦在無形中拔高了他的身價,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產生的影響,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廣泛的人緣基礎。(注:以安王一脈在圣祖朝中后期的待遇來說,此說法貌似不成立)。
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然而,據《愛新覺羅宗譜》載,胤禩之子弘旺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時生,庶母張氏張之碧之女”,那么康熙帝十月初四日斥責胤禩時言其“迄今未生子”所指為何,或是指其未有嫡子?很奇怪的是這一子一女都是在康熙47年出生,胤禩27歲才有自己的子女,在當時也不太正常。當年積極參與奪嫡的胤禩不可能不讓自己多子女,這之中有什么問題也不明。從現存史料中并沒有找到關于胤禩嫡福晉善妒”具體行為”的記載。當時的弘旺已經出生。但這這句話從正面來看反而看出胤禩愛妻。 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詞中也提到胤禩府內的事俱是由福晉掌管的。但就算胤禩府內的事情都由郭絡羅氏掌管,又何以顯現郭絡羅氏就是妒婦?潑辣呢?自古女主內,男主外,這是很正常。再說,郭絡羅氏生母早卒,又不在父親身邊,反而是在外祖父安親王岳樂身邊長大。岳樂可能會因為憐憫郭絡羅氏而加倍疼愛也不一定,但會造成性格潑辣嗎?《清史稿》對其福晉的描寫極少,其中比較能突顯其性格的也只有一句:“封親王命下,其福晉烏雅氏對賀者曰:「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語聞,世宗憾滋甚。”但這也不能就這樣斷言允禩就此怕了郭絡羅氏。
而且根據《雍正朝起居注冊》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 令爾等前去將朕諭旨降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逐回外家。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給房屋數間居住,嚴加看守,不可令其往來潛通信息,若有互相傳信之事,必將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爾等回來后,再將此旨降與胤禩。嗣后,伊若痛改其惡,實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處。若因逐回伊妻,懷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將伊妻處死,伊子亦必治與重罪。” 從這可看出胤禩確實和八福晉感情好,否則不會以八福晉威脅胤禩。
康熙三十六年,女孩4。(注:女孩應指宮女,此時還沒有娶福晉,來自康熙朝滿文奏折)
康熙四十年,女孩18。(來自康熙朝滿文奏折)
康熙四十五年,嫡妃郭絡羅氏、庶妃王氏。(來自康熙四十五年玉牒)
康熙四十七年,使女張氏生子弘旺、使女毛氏生一女。(妾張氏,張之碧之女;媵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雍正年間的記載,側福晉姓氏不詳。(來自允禩側福晉祭文)
乾隆年間的記載,弘旺生母張氏及允禩的其他兩位侍妾。(來自允禩側福晉祭文)
總計:妻妾至少5位(嫡福晉郭絡羅氏、雍正年間死去的側福晉、乾隆年間還活著的張氏及其他二妾)
注1:庶妃(即庶福晉或庶夫人)可以入玉牒,無論有沒有孩子;而侍妾生了孩子才可以入玉牒,而且玉牒十年一修,如果孩子在修玉牒的時候已經死了,其母也就入不了玉牒了。比如懋嬪宋氏的兩個女兒都是未逾月殤,所有她就沒入玉牒呀。感覺玉牒主要是記錄子孫后代的,孩子的生母是順帶記載的。
注2:按規矩,成婚之前,分到的用于廢掉少男身份的女人就不止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