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背景是什么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后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商鞅變法的背景,歡迎大家閱讀。
商鞅變法的背景是什么
商鞅變法順應了社會潮流的發展,所以商鞅變法最終得以成功,變法的成果深入人心。在探討商鞅變法內容、作用和意義時,必不可少談論之處就是商鞅變法的背景。
首先,是大的社會背景。在戰國時代下,每個諸侯國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不停地聯合其它諸侯國發生戰爭。如果一個國家的戰斗力不強,綜合國力不顯著的話,有可能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別的國家派兵攻打實力較為微弱的國家,奪取城邑和土地,以擴充本國的疆土面積。為了提高本國的綜合國力,變法必須要實行。
其次,其它國家通過變法運動,提高了綜合國力,對其它諸侯國有了借鑒的意義。秦國秦孝公看見魏國通過李悝變法,推動了魏國經濟和軍事上的發展。秦孝公總結了經驗,發現變法是唯一一條在短時間內,能提高國家戰斗力的方法。于是,秦孝公便開始面朝社會征集人才,希望出現一位有志之士,帶領秦國走上變法之路。
最后,法家思想深入人心,推動了秦國商鞅變法。戰國時代背景下,各諸侯國都通過武力擴張來實現本國面積的最大化,隨之,法家觀念深入人心。加上,李悝等變法人士都是贊成法家思想者,所以,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成為了一枝獨秀。商鞅是法家思想的推崇者,針對此情況,秦孝公任用了商鞅讓他在秦國進行了變法,所以,商鞅才能順利推行變法內容。
商鞅變法的性質
商鞅變法的性質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也是一次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商鞅變法維護了新興地主階層的利益,得到了擁護和支持。
在變法措施上,商鞅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這一做法鼓勵了百姓耕種的信心,并且提高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商鞅廢除井田制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舊封建貴族的利益,但是卻促進了新興土地階層的利益,商鞅這一措施得以在秦國順利的推行,就是商鞅保護了新興土地階層的利益。包括,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清除了舊的封建貴族勢力,讓普通市民階層可以有入朝為官的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除此之外,商鞅統一了度量衡,推動了商品社會的以物換物。為了加強管理,加強統治階層的中央集權,商鞅實行了郡縣制,這一做法穩定了秦國的社會秩序,有利于生產活動的進行。
商鞅變法讓秦國變得強大,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匯聚于秦國國都,有利于統治階層在選拔人才,同時推動了秦國整個社會的發展。
在商鞅兩次變法之下,秦國各個方面都有了顯著的提高,比如經濟的發展,軍事戰斗力的進步等等。商鞅變法為后來秦國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秦惠文王時期,秦國軍隊的戰斗力有了顯著的提升,才得以攻打其它諸侯國,奪得領地,擴大了秦國的疆土面積,提高了秦國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商鞅變法的措施
秦孝公時期,秦國的軍事實力不夠強大,經濟水平發展緩慢。軍事和經濟上的微弱,讓秦孝公對秦國的未來進行了思考。在借鑒其它諸侯國的基礎之上,秦孝公明白了只有通過變法運動,才能挽救秦國不被兼并的命運。
為了挽救秦國積貧積弱的現狀,商鞅決定在農業上,商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廣大農民開墾荒地,大面積的種植糧食,除此之外,商鞅廢除了井田制,這一做法,極大的鼓舞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在軍事方面,商鞅主張獎勵軍功這一做法。在軍隊中,對于屢立戰功的士兵,給予豐厚的獎賞,以此來提高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以及,商鞅統一了度量衡,這一做法,推動了社會以物換物的進程。
為了鞏固統治者的權力,商鞅實行了郡縣制,郡縣制的頒布意味著商鞅廢除了分封制,使秦孝公的統治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郡縣制的實行,也讓秦孝公便于管理。
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這一做法提高了士族階層的信心,這一做法,推動了社會進步。
為了鞏固秦國的秩序和統治者的利益,在法律上,商鞅學習了魏國李悝變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經》一書,商鞅根據秦國的國情,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條例。商鞅為了在秦國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國每個人都要遵守相關條例,在這基礎之上,推行了連坐制度。
秦國通過推行商鞅變法的措施,使秦國生產力和生產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綜合國力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看了“商鞅變法的背景是什么”還想看:
1.商鞅變法是在哪個國家進行的
2.商鞅變法時間是什么時候
3.商鞅變法的依據是什么
4.商鞅變法是在哪個國家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