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成書過程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jì)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史記》的成書過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的成書過程
一、秉承先父遺志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jīng)籍志》說:“談乃據(jù)《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xù)編訂《春秋》以后的史事。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dāng)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亦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為了繼承孔子編撰《春秋》的思想,在《太史公自序》中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yè)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后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并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tǒng),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zhì),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jì),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肩負史家職責(zé)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fā)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wù)。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zé)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zé)任感,決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zé)任,更要盡史學(xué)家的職責(zé)。
續(xù)補
據(jù)司馬遷自序,史記全書本紀(jì)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共一百三十篇。司馬遷去世之后,《史記》并沒有立刻流行,被人重視。到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經(jīng)過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jīng)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shù)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三國魏張晏注:“遷沒之后,亡景紀(jì)、武紀(jì)、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元成之間,禇先生補缺,作武帝紀(jì)、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可見司馬遷編寫史記,只能說是基本上完成,其中有若干篇,或者沒有寫定,或者已經(jīng)定稿而后來散失了。
張晏所認為禇少孫補的武帝本紀(jì)沒有標(biāo)明“禇先生曰”,全篇又是從封禪書里截取的。清人錢大昕在他寫的廿二史考異中說:“少孫補史皆取史公所缺,意雖淺近,詞無雷同,未有移甲以當(dāng)乙者也。或晉以后少孫補篇亦亡,鄉(xiāng)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shù)耳。”傅靳蒯成列傳所敘三侯立國的年代都跟功臣表相符,文章格調(diào)又很像太史公,禇少孫補作不會那樣完密,他也未必寫得出那樣的文章。所以張晏的話也未可全信。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漢元帝、漢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曾經(jīng)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其中《武帝紀(jì)》、《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
《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xù)補《太史公》七篇,韋昭注云馮商“受詔續(xù)《太史公書》十余篇”,劉知幾認為續(xù)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總是反復(fù)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fā),到各地游歷。后來回到長安,作了郎中。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土人情。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xué)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愿,完成《史記》,留與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fā)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史記》生平年表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10歲,在夏陽耕讀。《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11歲。竇太后死,漢武帝罷黜黃老之言,發(fā)動尊儒。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12歲。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xué)。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xué)《尚書》,從董仲舒學(xué)《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20歲,開始外出游歷,回長安后,為漢武帝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jīng)觥⑨轻迹址钍拱褪瘛?/p>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36歲。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到泰山參加封禪。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38歲,正式做太史令,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42歲,《太初歷》完成,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47歲,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史記》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獄的時間中完成的)
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50歲,漢武帝改元大赦。司馬遷出獄后當(dāng)了中書令。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55歲,完成了《史記》。
看了“《史記》的成書過程”還想看:
1.成功人士必看的十本書
2.成功書籍之《大學(xué)生成功學(xué)》
3.司馬遷寫史記讀書心得
4.建立成功心態(tài)的書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