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成書經過介紹
《梁書》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那么你知道《梁書》成書經過介紹么?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梁書》成書經過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梁書》成書經過介紹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李淵根據史臣令狐德棻的建議,詔群臣撰寫北魏、北齊、北周、隋、梁、陳六代史,姚思廉奉命參與撰寫陳史。但這次修史工作由于人事的迅速變動和組織工作方面的經驗不足,沒有取得什么成果。直到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重新下達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的任務,姚思廉一人獨力承擔梁、陳二史的編撰工作。為什么唐高祖時要修六代史,唐太宗時只命修五代史呢?因為唐太宗時史臣們經過認真討論,認為北魏的歷史已經有北齊魏收所撰《魏書》和隋代魏澹所撰《魏書》,它們都很詳備,沒有必要重修了。唐太宗采納了史臣們的意見,只命重修五代史。七年后,即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時撰成。姚思廉撰《梁書》五十卷、《陳書》三十六卷,終于實現了他父親的遺志。這一年,他八十歲。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姚思廉的史學事業,除了撰成《梁書》和《陳書》而外,他還是唐初第一個撰述本朝國史的人。劉知幾說他在貞觀初年撰紀傳體國史,"粗成三十卷"。成為唐代撰述國史的先聲。當代人稱贊姚思廉的人品和史學是:"志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余風勵俗。"
《梁書》的思想
《梁書》在思想上值得稱道之處不多。但它在對歷史變化的看法上,闡發了一些可取的觀點。姚氏父子都是歷經數朝的史學家,梁、陳以至隋、唐之際歷史的盛衰興替、風云變化,促使他們進行認真的思考。書中闡述出的人事對于歷史變化起著重要作用的觀點,當是他們思考的結果。書中對于政權興起的解釋,雖然使用了一些天意、歷數等。陳腐的詞匯,但把落腳點還是放在了人事與人謀上。對蕭衍建立梁政權和梁朝早期的治績,書中作了充分肯定:"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梁書》卷3《武帝紀》)在此,人們看到的是杰出人物的歷史活動,而不是天意、天命在支配人間治亂。
對于輔佐新朝的文臣武將,書中也注重稱道他們個人的才華謀略。《梁書》強調英雄創造歷史,同科學唯物史觀不可同日而語,但在當時,同神意史觀相比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梁書》中的《處士傳》,全不同于《后漢書》的《逸民傳》,傳中所記除了有名的道士,就是奉持佛法的居士。這一方面反映了正宗史學的時代特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姚氏父子的思想情趣。
看了“《梁書》成書經過介紹”還想看:
1.梁書臧盾傳閱讀答案
2.梁書葛從周傳閱讀答案
3.梁書傅昭傳閱讀答案
4.梁書陶弘景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