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
南征安南又稱明入越戰爭,越南稱之為明與大虞戰爭(越南語:Chiến tranh Minh - Đại Ngu),指的是明成祖征服越南胡朝(大虞國)的戰爭。這場戰爭最后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并入明朝領土,標志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希望對你有用!
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圖片
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背景
自明朝成立以來,安南陳氏政權已趨衰微,一直內亂不斷,14世紀末期,大越陳朝皇帝陳裕宗在位的時候陳朝開始逐漸走向衰落。而此時南方的占城正處于制蓬峨統治下的鼎盛時期,屢次入侵陳朝。陳睿宗親征占城,最后沒于陣中。黎季牦雖是此戰中的統帥,但由于與太上皇陳藝宗的裙帶關系而免于被罷官。此后占城勢力更加強盛,甚至一直打到都城升龍城下,大越無法制止。1380年,黎季牦率領陳朝軍隊第一次擊敗了制蓬峨。黎季牦憑借著軍功完全掌握了陳朝的軍政大權,將都城遷到了自己的勢力圈順化,隨意廢黜和擁立皇帝(共廢立三帝:陳廢帝、陳順宗、陳少帝)。
1390年制篷峨陣亡后占城逐漸走向衰落。在解除外患之后,黎季牦大肆屠殺陳朝宗室,為篡位鋪平道路。1400年,黎季牦改姓"胡",廢黜了陳少帝,篡奪了皇位,建立胡朝;并以虞舜的后代自居,改國號大越為大虞。
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起因
就在越南衰落、政權更替的時期,其北方的明朝逐漸興起,取代了元朝成為了中國的新王朝。明太祖試圖建立華夷秩序和朝貢體系,在安南與占城發生戰爭時派遣使者調停;胡季牦隨意廢立君主引起了明太祖的不滿,屢次拒絕了安南的朝貢。胡季牦篡位后,畏懼明朝來討,長期向明朝隱瞞此事。不久胡季牦禪位給了次子胡漢蒼,自稱太上皇。1403年靖難之變發生后,胡漢蒼以權理安南國事的稱號向剛篡位的明成祖上表,詭稱陳朝子孫絕滅,自稱是陳朝皇帝之甥,受到群臣的推戴,請求受封安南國王。明成祖懷疑其真實性,遣使前往清化調查,但胡漢蒼召集安南群臣聯名向明成祖上書,最終明成祖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詔書中并告誡胡漢蒼:"作善降祥,厥顯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誠。"
然而1404年,有一位名叫陳天平(一作陳添平)的安南人從哀牢(老撾)進入明朝,自稱是陳藝宗的兒子,將胡季牦篡位一事告知了明成祖。明成祖派遣御史李锜前往安南調查此事。胡季牦害怕被發覺,派人追殺李锜,李锜成功逃回了明朝并將其全部告訴了明成祖,引起了明成祖的憤怒。而在胡季牦篡位后,安南趁占城國王羅皚新喪之際曾多次大舉討伐占城。占城國王占巴的賴(越南史料稱"巴的吏")多次向明朝求救,請求明朝討伐安南,這也引起了明成祖的注意。
1405年,明朝與安南又發生邊境領土爭端。明朝方面聲稱安南強占了邊境的祿州下屬的領土,要求安南將這些領土交給明朝。胡季牦作出了讓步,將這些領土歸還明朝;另一方面則大舉征兵整備軍隊,派黃晦卿加筑多邦城(今越南山西省先豐縣古法社),在白鶴江(在今越南富壽省附近)埋下木樁,并在險要道路設下關卡重兵防守。
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過程
明軍南下
1406年,明朝派鎮守廣西都督僉事黃中領五千士兵(《大越史記全書》稱領兵十萬),護送陳朝"前國王孫"陳天平(陳添平)回越南(《明實錄》把事件列在該年農歷三月丙午,即4月4日;《大越史記全書》則列入農歷四月八日,即4月26日)。當進入越南境內的支棱隘時,遇上胡軍截擊,明軍不敵,陳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陳天平經胡朝審訊后,被"處陵遲罪"。明成祖得悉后大怒,便"決意興師"。 7月16日,遠征軍正式出師,朱棣親往龍江餞行,這一天風和日麗,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鼓角齊鳴,明軍威武雄壯,軍容之盛為開國以來所未有。
同年年中,明成祖派總兵官朱能加封"征夷",配印信。后來在行軍時病卒,由副將張輔代替)、左副沐晟、右副張輔、左參將李彬、右參將陳旭等領兵(《大越史記全書》稱共有八十萬人,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認為可能有夸大),分兵兩路,開進越南的白鶴江會師,一邊向越南腹地步步推進,一邊發出檄文向越人呼吁胡季牦父子的行為是"肆逞兇暴,虐于一國",并列出胡氏"兩弒前安南國王以據其國"、"賊殺陳氏子孫宗族殆盡"、"淫刑峻法,暴殺無辜,重斂煩徵,剝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稱明軍的到來是"吊爾民之困苦,復陳氏之宗祀",以使民心動搖。果然,不少越人"厭胡氏苛政,罔有戰心",有助明軍前進更為順利。農歷十二月丙申十一日(1407年1月19日),胡軍的主力退守多邦城,明軍亦看準該城位於河邊,有較大面積的沙灘可供搶灘,於是分兵進攻,成功以火銃擊退胡軍象兵。其后,明軍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東都升龍,并大肆掠奪,"擄掠女子玉帛,會計糧儲,分官辦事,招集流民。為久居計,多閹割童男,及收各處銅錢,驛送金陵"。
攻占安南
1407年年初,明軍攻破升龍后,向胡朝的首都清化繼續前進,胡氏皇子胡元澄領軍退守黃江(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紅河),與胡季牦、胡漢蒼會合。明將沐晟則進駐木凡江(在今越南河西省,與黃江相接)預備出擊。農歷二月,沐晟沿江兩岸擊敗胡元澄軍,追擊至悶海口(在今越南南定省),因軍中爆發疾疫,明軍移師到咸子關立塞備戰。農歷三月,胡軍集合水步大軍七萬,號稱二十一萬,與明軍爆發咸子關之戰。結果胡軍潰敗,大批兵士溺斃於該處河流,無數船只及軍糧沉沒,胡氏父子敗逃,最終在農歷五月十一日(6月16日)在奇羅海口(在今越南河靜省奇英縣)被明軍俘獲,胡朝滅亡,領土被明朝收復。據當時的統計,越南土地人口物產資料為: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六十八、戶三百一十二萬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馬四百二十、牛三萬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
設立布政司
胡朝亡后,明成祖在農歷六月癸未朔(7月5日)下詔,聲稱這次軍事行動是為了越南原本的陳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胡朝)以吊民,將興滅而繼絕",并打算對"久染夷俗"的越人"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以達致"廣施一視之仁,永樂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陳朝子孫被胡氏殺戮殆盡,無可繼承,於是在越南設置交址都指揮使司、交址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處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將之直接管轄。
朱棣對胡氏父子十分寬容,只將他們二人及少數近臣關押,胡澄、胡芮等人皆獲赦免,然而朱棣的安撫卻沒有使安南平靜下來。1408年,張輔大軍剛剛班師,以簡定、鄧悉、阮帥等人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就起兵叛亂,攻擊盤灘、咸子關,控扼三江府之交通,慈廉、威蠻、上洪、大堂、應平、石室等地安南民眾紛紛響應,明朝駐軍鎮壓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簡定起兵后,自稱日南王,后為招攬人心,又立所謂陳氏后人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陳季擴打著陳氏后人的招牌,得到安南人民支持。
二次南下
最初,陳季擴曾以陳氏宗親的名義派人到明朝討封,不料因使臣無禮,觸怒了朱棣而被殺。朱棣在張輔支持下堅持武力進討的方針,調發云南、貴州、四川都指揮使司和成都三護衛軍共四萬人,由沐晟領征夷印,再征安南,不料這次戰局卻非常不利。12月,沐晟在生厥江與安南叛軍激戰,因輕敵遭到慘敗,參贊軍務的兵部尚書劉俊突圍不成,自經而死,交趾都司呂毅、參政劉顯等人皆戰死,安南形勢大亂。
1409年2月,朱棣迫不得已,再度啟用張輔督師,發兵二十萬與沐晟協同作戰,這時的朱棣正準備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張輔必須盡快平定安南事態。
"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張輔這時對安南形勢已成竹在胸,他并不急于前進,而是在叱覽山伐木造舟,"招諒江北諸避寇者復業"。待形勢穩定后,張輔才率大軍進至慈廉州,破喝門江,克廣威州孔目柵,在咸子關擊敗安南軍。安南亂軍聚集戰船六百余艘,退保江東南岸。張輔率領部將陳旭等以水師進攻,乘風縱火,大破其眾,擒其將帥二百余人。追至太平海口,安南將阮景異又以戰船三百艘迎戰,復為明軍所破。11月,張輔乘大勝余威,派指揮朱榮、蔡福等率步騎兵先進,自率舟師為后繼,自黃江至神投海,會師于清化,再分道入磊江,屢敗叛軍,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兇簡定,連同他的黨羽一起送往京師,次年1月,張輔又削平其它各處變亂,斬首數千人,筑成京觀以鎮服安南人民。
陳季擴退屯乂安,繼續抵抗,張輔飛檄向朝廷告捷。當時明軍第一次北征正好遇到重大挫折,同是"靖難"名將的淇國公丘福、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遠率十萬大軍北征本雅失里,結果在臚朐河遭蒙古軍伏擊,丘福等皆陣歿。朱棣震驚之余,又見張輔獲勝,認為安南不足為患,于是召回張輔,準備親自率領大軍北征蒙古。
1410年,朱棣親征漠北得勝而歸,陳季擴趁機派使臣胡彥臣入賀并求封,朱棣一時高興,特授陳季擴為交趾布政使,其屬官分授都指揮、參政等職,然而陳季擴的本意是求封為安南國王,朱棣的詔旨既不能令他滿意,遂繼續稱兵作亂。由于明軍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無法討平陳季擴。1411年,為了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已經騰出手來的朱棣命令張輔三征安南,迫令"陳季擴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則以武力討平之。
一向主戰的張輔到任后,立即布署進兵,安南人民此時對張輔頗為忌憚,加上明軍重兵抵達,局勢開始發生有利于明軍的變化。張輔到任,首先申明軍令,都督黃中素來驕橫,屢違節度,張輔斬之以徇,由此官兵惕息,無敢不用命者。7月,明軍大破安南將阮景異于月常江,繳獲戰船百余艘,生擒安南元帥鄧宗稷等,又捕斬別將數人。次年8月,安南叛軍以戰船四百余艘,分作三隊,在神投海邀擊明軍。張輔以銳卒沖其中堅,明軍以鉤牽連敵船,作殊死戰,從中午鏖戰至傍晚,大破敵軍,乘勝進抵陳季擴的老巢乂安府,安南軍民降者相繼。
1413年冬,張輔與沐晟會師于順州,與安南軍在愛子江決戰。此役,安南兵仍然以象陣為前驅,明軍按照張輔的部署,一矢射落象奴,二矢洞穿象鼻,群象皆返奔,自蹂其眾。明軍裨將楊鴻、韓廣、薛聚等人乘勢繼進,矢落如雨,安南兵大敗。1414年1月,明軍進至政平州,安南兵殘部屯暹蠻、昆蒲諸柵,懸崖側徑狹窄,騎兵不得前進,安南兵遂以為明軍必不敢輕進,而張輔卻與將校徒步行山箐中,夜四鼓掩至其巢,出其不意大破安南軍,擒阮景異、鄧容等。陳季擴只身敗走老撾,張輔命指揮師佑率兵追擊,連破老撾三關,終于在蒙冊南磨將陳季擴活捉,與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師。至此,安南全部平定,張輔以叛軍所占城地,設升、華、思、義四州,增置衛所,留軍鎮守而還,此時正好是朱棣二征蒙古的前夕。
在明軍的武力鎮壓下,交趾雖然再次平定,但明朝官吏不善于安撫,內部又勾心斗角,安南民心不附,為爾后的變亂埋下了禍根。1418年1月,安南清化府俄樂縣土官巡儉黎利召集各部在蘭山會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勢,明軍無力鎮壓。1416年,朱棣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逐漸北移,交趾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
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結果
反叛不斷
1418年農歷正月,清化梁江藍山鄉的豪族黎利發動起義,自稱"平定王",盤踞該地與明軍對抗。明軍征討數年,還未能將之消滅,便嘗試采取利誘策略。據《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實錄·黎紀·太祖高皇帝》的記載,1423年農歷四月,明將陳智、山壽等給黎利軍送來大批牛、馬、魚、鹽,及谷物農器,目的在于招誘黎利。黎利亦派人贈送金銀回禮,并暗中作出防范。明軍了解到黎利不愿妥協,便扣留黎軍來使,此舉反令黎利更堅定信念,"帝(黎利)怒,遂絕之,將士發憤,皆誓死戰"。
1424年,黎利聽從黎只的建議,制定了"先取茶隆(在今越南乂安省),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資其財力,然后返斾東都"的方略,在越中地區日漸坐大,包圍西都,進占順化、新平等地,明廷也不得不多派兵員赴越增援。1426年,黎利軍進迫河內,明征夷王通會合十萬大軍迎敵。農歷十月,在崒洞之役(又作ᨧ洞。《明實錄》記載戰事發生于農歷十一月,《大越史記全書》則記載在農歷十月)中,王通擬定設置伏兵,引誘黎利軍隊,但因軍中的偵察人員被黎軍所擒獲,因而早有準備。黎利軍便故意引誘明軍,時值大雨滂沱,道路難行,明軍遭黎利軍四面夾擊而大敗。據《大越史記全書》所說,此役中明軍陣亡者有五萬余人,被俘者萬余人。
明朝征夷王通在崒洞之役大敗后,便爭取機會重整軍力,又佯作與黎利議和。黎利明白這一點,便繼續進兵,攻取東都(河內)附近城池。到1427年正月務求把一部份明軍部隊圍困在內,使之孤立無援。明廷派柳升(越南典籍作"柳升")再加兵十萬前來增援。柳升抵達邊境時,黎利曾要求"罷兵息民,立陳氏之后主其地",唯柳升沒有即時處理,只把信函原封不啟,送交明廷,自己則領兵再戰。黎利軍則采取誘敵深入的方法,在支棱之役中擊殺柳升(時在農歷九月二十日,西歷10月10日),明軍又遭黎利軍從各路進攻,陷于總潰敗的狀態。
脫離明朝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朱高熾明仁宗即位,次年明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明宣宗皇帝考慮到"數年以來,一方不靖,屢勤王師",便允許撤兵。黎利得勝后,就發布阮廌所起草的《平吳大誥》,稱他自己的抗明斗爭是"仁義之舉,要在安民,吊伐之師,莫先去暴";提出中越兩國是"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風俗亦異",因而有必要脫離明朝統治,自行建國,于是建立后黎朝。
其后,明英宗正統二年(1431年農歷正月五日),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黎利亦不愿與明朝為敵,從此直到崇禎十七年明亡,始終奉明朝正朔。
明初對外戰爭南征安南評價
明軍之所以能夠順利平定安南,主要是因為胡氏政權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應陳天平之請,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又承諾復立陳氏子孫之賢者,這當然受到了安南人民的歡迎,亦不失為仗義之舉,但得勝后自食其言,草率地決定將安南收復,卻是明顯的失策。縱觀中國的歷朝歷代,安南雖曾多次成為中國領土,但自五代吳權以來,已獨立成國,一旦直屬中國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階層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謂從此進入多事之秋。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大虞被明攻滅,安南成為明朝的一部分。此后的二十年時間被稱為越南第四次北屬時期,亦稱屬明時期。雖然明朝推行安南與中國同化的政策,將大量的中國文化和書籍輸入安南,同時也將大量安南的書籍送往中國。為了爭得安南人的支持,明朝任命莫邃、范世矜、杜維忠等安南人為官,與明人一起統治安南。為了獲得安南士人的支持,明朝特意出資修葺了陳朝宗室和遺臣的墳墓,并為他們上了謚號,立廟祭祀。但這些行為仍然遭到了安南人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