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是怎樣的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1],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
政治制度
南朝宋之后設有門下省,至此確定了三省制度。門下省負責獻計策和勸諫皇帝,參與機密之事,又成為大權掌握的機構。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用。北周時按周禮,設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體制的源頭。
軍事制度
在南北朝時期,朝代常因為軍權流入權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軍事制度大至延續兩晉兵制,然而世兵制衰落,所以以募兵制為主。北朝在軍事制度方面,在北魏初期采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統一華北后逐漸成為世兵制。北朝后期出現府兵制,成為隋唐兵制的基礎。
南朝兵種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兵源原本來自世兵制。但是因為戰爭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戶變為民戶,兵源趨于枯竭,于是改以募兵制為主。南朝軍隊區分為中軍(亦稱臺軍)及外軍。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有事出征。在南朝宋時,宋武帝劉裕加強皇宮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外強內弱的局面。然而,由于宗室自相殘殺而失敗,歷朝屢次有篡位之事發生。外軍則歸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與中央抗衡。
北朝方面,北魏軍隊在初期以鮮卑騎兵為主力,其補給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統一華北過程中,漢族逐漸加入軍隊。當攻城戰增加后變為步、騎兵混合。之后步兵成為主力兵種。北魏統一華北后,軍隊分為中軍、鎮戍兵和州郡兵。中軍在平時守衛京城,有事則成為對外作戰的主力。鎮戍兵是為保衛邊防而設置的。鎮相當于州、戍相當于郡。初時僅設于北部邊境,后來擴展到南部邊境。州郡兵,是維持諸州治安的軍隊,有時也充作鎮戍兵或是隨軍出征。北魏后期也逐漸形成固定的兵戶。
東魏和北齊的軍隊主要由六鎮鎮民和洛陽的鮮卑兵所組成,在北齊時又編成「百保鮮卑」。另外,也選漢族勇士來防備邊界。西魏和北周受到鮮卑族傳統和漢文化的影響,于550年創立府兵制。該制度將遷至關中的六鎮軍民編成六軍,并設立八位柱國大。西魏權臣宇文泰為最高統帥,西魏廣陵王元欣無實權,其他六個柱國則分領府兵,各督署2大。北周時又擴增柱國人數,并將兵權集中在皇帝手中。府兵雖為主力,但仍有守衛京師的中軍、地方的鎮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軍隊。而且由于世家豪族勢力強大,大都擁有實力不弱的私兵。府兵制的特色為平時為民,戰時為兵,達到兵農合一的目標。后為隋唐兵制采用,并影響之后的歷代兵制。
文化
學術思想
經由三國兩晉朝期時儒學獨尊的地位被破除后,到了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和「無君論」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游仙的思想,影響最大的是玄學思想。
文學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發展迅速,其中南朝風格偏向華麗纖巧,而北朝風格偏向豪放粗曠。南朝文學代表是駢文,講究格律、詞藻、用典,內容多脫離實際生活,抒發一些富貴閑愁,以庾信、應揚的文章為代表。而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邢放、魏收、溫子升。敘事長詩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和北朝的《木蘭詩》為代表。民歌方面,由與南北文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稑犯娂芳从小肛W曲興於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說法。
在文學研究方面,劉勰的《文心雕龍》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編選的《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這兩部巨著都對后來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道教影響了中國藝術及科學。例如《游仙詩》等文學,描述神仙飄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說抒發情懷。道教名士陶弘景、陸修靜均擅長神仙文學。
宗教
十六國晚期出現改革道教的寇謙之,他受東晉靈寶派的影響,制作《云中音誦新科之誡》等經八十余卷,在精義經理方面無所創新,卻明確聲稱要清理道教,除去五斗米道的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嚴格齋戒禮拜,使道教組織更為嚴密,道規教儀更為完備。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于北魏開始流行。人們對菩薩的信仰十分流行。隨著佛教的傳播,發展佛像、壁畫、石窟寺院等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其中敦煌千佛洞、云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成為中國造像藝術寶庫之中的瑰寶。此后佛教又加入密宗、禪宗等新教派,逐漸中土化。
藝術
南北朝時藝術興盛,南方以繪畫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為主。
畫論、畫史在此時期已建立,如謝赫的《畫品》,提出繪畫品鑒的六法,而其中的「氣韻生動」說更被歷代畫評家奉為最高水準。所謂的氣韻生動即「因有氣而顯示出生命的活力,因有韻動而自然覺得有感人的動感」。
在佛像石窟雕像上,北朝石窟造像,著名的有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等。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云岡20辜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的胸懷氣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致,面目傳神。
隨著山水詩的出現,長期以來的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 南朝還有不少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也有人在團扇上畫出「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南齊謝赫撰著了研究繪畫理論的《古畫品錄》,而他所總結的「六法」,已不僅限于人物畫,對后世有很大影響。
南朝陵墓雕刻方面,歷代帝王、貴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石獸等。石獸又稱避邪,由獅子造型演變而來,有驅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已齊武帝陵前的天祿(雙角石獸)、齊景帝陵前的麒麟最具代表。風格承襲漢代石獸雕刻,善于利用整塊石材,以洗練的手法表現雄偉的氣勢。
魏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青年期,其中南北朝的碑刻是楷書的寶庫。北朝碑刻即所謂的魏碑書法,魄力雄渾,氣象渾穆,體態多變,著名的有《龍門二十品》、《張猛龍帖》、《鄭文公碑》、《石門銘》等,以及眾多的墓志銘文。南朝有名的碑如《爨龍顏碑》、《瘞鶴銘》等。
科技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于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于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
酈道元從小志于地理學研究。由于當時地理著作不夠完備,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際進行實地考察。然后他以《水經》為藍本,完成《水經注》。《水經注》為陸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為綱,詳細描繪其本身性質與周邊環境,為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杰出貢獻。
賈思勰為北魏農學家,家境較為富裕,他面對當時的天災人禍及連年饑荒,主張重視農業,并以齊民謀生為己任,所以決定寫出一本農書。他所寫的《齊民要術》在中國或世界的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洱R民要術》以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為重點。描述當時農業生產概貌,并介紹中國傳統農業細耕和多種經營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術在內的農業科技的高超水準。
祖沖之為南朝宋人,家族歷代成員大多熟悉天文歷算,所以祖沖之從小對天算有興趣。他平生著作豐富,天文方面有《上「大明歷」表》、《駁議》;數學方面有《綴術》、《九章術義注》、《重差術》。他在科學有三大成就,一,在張衡、劉徽的基礎上,將圓周率數值精準道小數點后七位數字。二,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歲差」數值記入歷法運算中,他還將閏月規則修整,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三,在機械方面,他還制作出指南車、木牛流馬、千里船(即腳踏輪船)、水力運轉的水碓模,以同一原動輪帶動碓和磨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