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歷史上的名將
戰國時代是我國歷史上劇烈動蕩的時代,在那烽煙四起、群雄爭霸的歲月里,涌現出了一大批叱咤風云的軍事統帥。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大破匈奴的秦國大將 蒙恬
蒙恬(?—公元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名將世家,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攻打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后,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太子。胡亥即位后,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將門之后
蒙恬祖籍山東省蒙陰縣,故里在蒙陰縣城西南7.5公里處的邊家城子村。
據考證,“蒙”以蒙山為氏。先世為齊國人,戰國時,祖父蒙驁于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 父親蒙武也為秦將,曾任秦內史,與秦將王翦聯手滅掉楚國。蒙恬出身于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官至上卿。蒙恬成長于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沖鋒陷陣,報效國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恬被封為,攻打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 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大破匈奴
秦國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
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后受遣為秦始皇巡游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駐守上郡十多年,威震匈奴。
秦始皇非常尊寵蒙氏,信任、夸獎蒙恬的才干,并且親近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則陪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子,居內則侍從在秦始皇的跟前。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因此,其他的諸將相,都不敢和他們爭寵。
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之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職,但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造筆傳說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始皇。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于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后,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原來,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事實上,出土的文物已證明,毛筆遠在蒙恬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
但蒙恬作為毛筆制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據說,蒙恬是在出產最好兔毫的趙國中山地區,取其上好的秋兔之毫制筆的。湖北云夢秦墓中出土的三支竹桿毛筆,用竹制筆管,在筆管前端鑿孔,將筆頭插在孔中,另做一支與筆管等長的竹管做筆套,將毛筆置于筆套之中,再用膠粘牢。為取筆方便,筆套中間鏤有8.5厘米長的長方孔槽,竹筒涂以黑漆,并繪有紅色線條。可見,這支秦筆的制作已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藝,而且與現代的筆及其制法頗為相似,較之戰國時期的楚國筆已大有進步。
相傳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地被人們奉為筆祖。又據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是善璉西堡人,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蒙恬與夫人將制筆技藝傳授給村民,當地筆工為了紀念他們,在村西建有蒙公祠,繞村而過的小河易名為蒙溪,蒙溪又成了善璉的別稱。
相傳農歷3月16日與9月16日是蒙恬和卜香蓮的生日,村民們就要舉行盛大敬神廟會,以紀念他們的筆祖。因此,蒙恬雖然不能獲得毛筆的專利權,但他制的筆精于前人,對毛筆的改革是有貢獻的。
歷史上對于蒙恬造筆的說法有一些記載。《太平御覽》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筆。”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說:“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實上,出土的文物已證明,毛筆遠在蒙恬造筆之前很久就有了。意謂蒙恬作為毛筆制作工藝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沒。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秦謂之筆,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先秦書籍中沒有“筆”字,而“聿”字早在商代就出現了,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筆的叫法,可見筆是早于秦代就存在了。清代大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的“造筆不始蒙恬”條中寫道:“筆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獨擅其名耳。”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擬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穎,秦始皇寵之,封毛穎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穎”、“管城子”為筆的代稱。除此之外,毛筆的別名還有“毛錐子”、“中書君”、“龍須友”、“尖頭奴”等。
白起攻無不克的秦國名將
白起,郡(今陜西眉縣)人,在其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參加了秦國兼并魏、韓、趙、楚等國的幾十次大小戰斗,并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秦國爭城70余座,擴地數千里,也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攻韓魏,初露鋒芒白起生活在戰國末期,當時社會劇烈動蕩,群雄爭霸不休,人們崇拜的英雄,自然是那些馳騁沙場,能征善戰的大。白起的父親曾經隨秦軍四處征戰,建立過不少戰功。自從有了兒子,他便給兒子起名為“起”,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像戰國名將吳起那樣所向披靡,屢立戰功。為此,他經常向白起講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的故事,尤其愛講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的故事。當白起剛剛成年的時候,父親就把他送進軍營,使他從小就受到軍旅的熏陶。白起不負父望,從小就酷愛軍事,加上他聰明好學,勤于思考,喜歡研究各家兵法,又長期生活在軍旅之中,既有軍事理論,又具實踐經驗,久而久之,便熟練掌握了軍事這門藝術,成了一位用兵如神的杰出將領。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命白起為左庶長,統率秦軍進攻韓國。白起抓住這千載難逢的展示自己軍事才華的機會,精心策劃,突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占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使魏國受到直接威脅。捷報傳回秦國,秦昭王大喜,下令嘉獎白起。此后不久.經丞相魏冉推薦,昭王又命白起為將,帶兵與韓、魏聯軍大戰于伊闕(今河南洛陽南)山下。
當時,韓魏聯軍將多兵廣,而秦軍還不及他們一半。但韓魏聯軍同床異夢,互相推諉,都想把對方推到前面迎戰秦軍,而自己退居后面隔岸觀火,坐收漁利。白起抓住敵軍的心理,先設疑兵麻痹韓軍,然后出其不意以精銳猛攻魏軍,魏軍大敗,韓軍自然也不戰自潰。白起乘勝追擊,殺敵24萬,血流成河,還俘虜了魏將公孫喜,攻陷五個城池。白起打了一個以少勝多的大勝仗。戰斗結束,白起因功官至國尉。伊闕之戰,是韓魏兩國遭到最大損失的一次戰役。
韓、魏地靠秦國,是秦國“蠶食”的首要目標。所以,在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秦國又向韓、魏發動了進攻。這次秦昭王仍派白起為將,攻下了魏的垣(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由于白起屢建奇功,被秦昭王提升為大良造(戰國時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也是尊貴的爵位)。第二年,白起率軍攻占了韓國的宛(今河南南陽)。宛是中原的重鎮,是重要的產鐵基地,又是冶鐵業中心。與此同時,秦國另一支由司馬錯率領的軍隊也占領了韓國另一煉鐵基地鄧(今河南孟縣西)。宛、鄧的奪取,對秦國有重要的經濟、軍事價值,大大增強了秦國的國力,尤其增強了秦國的兵器制造工業,為秦之后吞滅六國打下了物質基礎。
秦昭王十七年(公元前290),韓、魏兩國在秦國大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深感不是強秦的對手,遂被迫向秦割讓土地以求茍安。在得到秦國應諾之后,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垣曲東南黃河以北地區)20里地給秦,魏割讓河東40里地給秦。韓、魏割地求和,并不能滿足秦國的雄心,自然不可能阻止秦國向外擴張。
秦昭王十八年(前289),白起再次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向魏國,勢如摧枯拉朽,連下蒲阪(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等61城,使魏國再次遭到沉重的打擊。
至此,秦國認為韓、魏已不堪一擊,對秦國已不構成威脅。決定暫緩對他們的進攻,把主攻方向改向北方的趙國和南方的楚國。
在加兵趙國、楚國之前,秦國于公元前284年,曾聯合韓、趙、魏、燕五國軍隊大敗齊軍。事情是這樣的:當秦國在白起統帥下戰必勝,攻必克,所向披靡之際,東方的齊國也蒸蒸日上,國力強盛,打敗了南方的楚國,殺死楚國將領唐昧,在西邊于觀津(今山東觀城)摧毀了三晉的官兵,之后又與三晉聯合攻擊秦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公元前286年,齊國又發動戰爭,攻破宋國,宋偃王逃奔到魏國,死在溫城(今河南孟縣)。
這時的齊援王,不可一世,攻楚、擊三晉之后,目標直接指向已分裂為二的周王朝,揚言要把周天子趕下臺,由他來做天子。大臣狐妲指責他荒唐,被他綁到街市上斬首。
燕昭王得知齊國臣民對齊王的怨恨,認為時機已到,日夜加強戰備,準備伐齊。燕昭王問樂毅伐齊之事。樂毅說:“齊國是霸王的后代,疆土廣大,人口眾多,以我們燕國的兵力,單獨攻擊,不容易成功。要想成功,就必須與趙國、楚國、魏國結成聯盟,共同出兵。”于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前往趙國拜見趙惠文王,再派其他使節分別出使楚國、魏國,又請趙國去聯絡秦國,向秦申明伐齊的利害關系,承諾事成之后分給秦國相當的利益。秦昭王心想,如能借此機會擊敗齊國,秦國不是又少了一個競爭對手。這對今后秦國爭霸,并進而吞滅六國,統一天下不是很有利嗎,于是便很痛快地同意了使者的請求。其他各國因受齊國侵略,早已對齊王的蠻橫自大恨之入骨,巴不得立即聯合起來討伐齊國。他們聽說強大的秦國也加入了討齊的行列,更是歡欣鼓舞,躍躍欲試。
公元前284年,燕國集結了全國的兵力,跟秦、趙、魏、韓軍隊會合,樂毅兼任五國聯軍總指揮官,以泰山壓頂之勢向齊國發動進攻。齊王征召全國武裝力量,在濟西(今山東陽信)與聯軍會戰。齊將觸子見聯軍勢大,一下沒了斗志,一戰就下令退兵,只身乘車溜走,齊軍大敗。部將達子統率余部,繼續與聯軍作戰,于秦周(臨淄雍門)又戰敗,達子戰死。至此,齊軍敗局已定,樂毅見勝利在望,遂請秦軍、韓軍先行班師,請魏軍前往占領原來宋國的領土,請趙軍前往奪取河間(今山東高堂、堂邑)。樂毅親自率領燕國遠征軍。深入齊國國土,不久即攻下齊國首都。
破齊成功,從此消除了一個足以與秦抗衡的東方大國。秦軍班師不久,即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楚國。在進攻楚國的戰斗中,白起一馬當先,所向無敵,屢建奇功。
為給進攻楚國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消除后顧之憂,公元前279年,秦昭王與趙惠文王在河南澠池相會,兩國修好停戰,秦國的北面得到了穩定。一切準備就緒,秦國便集中優勢兵力,對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