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是怎么死
鰲拜(滿語:Oboi),中國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則操握、結黨營私。最后鰲拜是怎么死的?
鰲拜的伯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之一,二哥卓布泰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鰲拜本人亦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不但是一員驍勇戰將,而且也是皇太極的心腹。
清崇德二年(1637),鰲拜為先鋒攻明皮島,以勇聞。此后屢敗明軍,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燕京,征湖廣,馳騁疆場,沖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1646年鰲拜出征四川張獻忠大西軍,在南充大破大西軍軍營,斬張獻忠于陣,因此以首功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皇帝禁衛軍司令),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教習武進士。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
1661年順治帝駕崩,愛新覺羅·玄燁八歲即位,順治帝遺詔,由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鰲拜四大臣輔政。當時鰲拜在四輔政大臣中地位最低,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因曾是攝政王多爾袞舊屬,為其它輔政大臣所惡,因此鰲拜才得以擅權。
鰲拜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后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康熙震怒,最后康熙終設計由一群少年在宮內練習“布庫”(即摔跤,滿族的一種角力游戲),鰲拜以為是小孩子的游戲,不以為意,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這群少年將鰲拜擒獲。康熙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廷議當斬,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死于禁所,其子納穆福后獲釋。
鰲拜生年不詳,卒于康熙八年,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鰲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鰲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對于這樣一個在清初歷事三朝(太宗、世祖、圣祖)、亦功亦罪的重要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概括地來說,鰲拜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終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輔政時期飛揚跋扈,把持朝政,頗多惡跡,最后敗在少年康熙手中,雖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為中國歷史上強悍不遜的權臣。
擒拿鰲拜當天,鰲拜受皇帝召見,進入武英殿。在門外,索額圖讓他交出武器。鰲拜大意了,心想:就算交出去他們也奈何不了我,再說一個小皇帝能把我滿洲第一勇士怎么樣呢?于是交出了隨身佩劍。來到武英殿之上,康熙一聲令下:賜座!鰲拜就坐在了那經過改裝的椅子上。鰲拜身體向著皇帝,還好那條椅子腿很爭氣。否則歷史就有可能被改寫了!下面都按照原定的計劃發展,功夫第二好的布庫少年喬裝成太監給鰲拜送茶,鰲拜接過茶杯,拿蓋子的時候,覺得非常燙,要把茶杯摔了。但他不敢沖皇帝,因為那樣是大不敬。
身子就靠向了那條殘廢的椅子腿,這時,椅子后面的布庫少年用力一推椅子,使鰲拜整個身子連同茶杯都摔在了地上。布庫少年大喊:快來救鰲少保!(這哪是救他啊,這是要活捉他)這時早已埋伏好的十幾個布庫少年一擁而上。鰲拜還天真的以為他們是來扶自己的,哪想到他們竟是要擒拿自己!當把鰲拜弄得不能動彈了,康熙突然起身,讀起鰲拜的30大罪狀來。當念到“凌遲處死”時,鰲拜掙脫了這十幾個孩子。脫下上衣,露出了滿身的傷痕。指著康熙皇帝“我鰲拜一輩子,哪一天不是為了你們愛新覺羅打天下!你們卻如此對我!!”康熙原定的凌遲處死鰲拜,已經不能實現了。后來經各大臣的建議,改為了終身監禁。一代驍將就這樣戲劇性地敗在一群少年手下。
當鰲拜在監獄中度過的第一個月,就是他一生經歷的兩起兩落的最低谷。他天天在想為什么,越想越生氣,越生氣越想,最后于1669年被自己活活氣死在監獄之中。
人物評價:
康熙誅鰲拜詔:“妄稱顧命大臣,竊弄威權。”
乾隆四十五年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和碩康親王杰書等,“鰲拜系國家大臣、背負先帝重托。任意橫行。欺君擅權。文武各官、盡出門下。”
清-徐珂:“鰲拜當國,勢甚張,以帝幼,肆行無忌。”
清-昭梿《嘯亭雜錄》:“國初鰲拜輔政時,凡一時威福,盡出其門。”
《清史稿》:“四輔臣當國時,改世祖之政,必舉太祖、太宗以為辭。然世祖罷明季三餉,四輔臣時復徵練餉,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舊制然也,則又將何辭?索尼忠於事主,始終一節,錫以美謚,誠無愧焉。蘇克薩哈見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黨比求全,幾及於禍。鼇拜多戮無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誅殛,亦云幸矣。”
戴逸:“鰲拜性情剛愎,器量狹隘,勢力愈張,驕橫日甚。”
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鰲拜作為‘天子自將之師’鑲黃旗的重要將領,忠心事主,始終不渝,在皇太極去世后堅決擁立其子為皇位繼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見,最終爭得福臨繼位。他為此與睿親王多爾袞結下怨仇,在后者攝政期間,多次遭受殘酷打擊,三次論死。當年曾一起盟誓的黃旗大臣這時早已分化瓦解,改變初衷轉而投靠多爾袞者(如譚泰)大獲好處。故主皇太極既已去世,其子福臨也得以即位,鰲拜此時完全可以為謀求個人利益而黨附多爾袞,這在古往今來的官場上是司空見慣之事。但鰲拜面對如此險惡處境,卻仍然不屈不撓,始終沒有迎合多爾袞。就此而言,鰲拜作為清初一員驍將,其性格是梗直倔強、敢于抗爭的。他對故主皇太極忠心耿耿,一片赤誠,而對順治也始終堅守臣節,稱得上是一個難得的忠義之臣。而影視劇中,鰲拜形象給人們留下的都是驕橫跋扈、貪婪不法的奸惡形象,他的忠貞梗直這一面恐怕還是鮮為人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