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廉政政策制度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后第三位皇帝,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雍正的廉政政策制度,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雍正的簡介:
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yìn zhēn)(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08日),滿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關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號雍正。
雍正在位時期,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設置軍機處加強皇權,實行"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一系列鐵腕改革政策,對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胤禛誠信佛教,攻于心計,性格剛毅,處事果斷。在位僅十三年,但他勵精圖治,力求改革,整頓吏治,清理錢糧,攤丁入地,擴大墾田,火耗歸公,以銀養廉,創設軍機處,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歸流,等等,促進了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政局穩定,邊疆鞏固,統一增強,設置駐藏大臣,設置五世班禪。為乾隆創建“大清全盛之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具有開拓精神,有作為的皇帝。
雍正之死民間傳說和史書記載有不同的說法,其中民間傳說雍正被呂四娘所刺殺的傳說最為人所道。去世后廟號世宗,謚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葬清西陵之清泰陵。
雍正的廉政政策制度:
雍正是清朝入關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繼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僅12年8個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親康熙擔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還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會休息。僅僅在數萬件奏折中他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理財成效、治國業績,在中國古代帝王中堪稱楷模。
由于康熙在位太久,雍正即皇帝位時已是45歲的中年人了。憑藉自身的豐富經歷,雍正一登上皇位就具備了駕輕就熟,大展鴻圖的能力。在不到13年的時間里,他以財政經濟為中心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是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
二是“攤丁入畝,地丁合一”,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三是清理國家財政錢糧虧空,以鐵的手腕把侵吞的庫銀收回來;
四是建立“會考府”,審核錢糧奏銷;
五是開放洋禁,發展海外貿易;
六是“改土歸流”,進行民族區域的地方行政改革;
七是廢除賤籍、酷刑,實行社會改革;八是創立軍機處,加快改革步伐。
雍正元年(1723年),他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限制、減少官員的貪贓舞弊和橫征暴斂。因為銀兩在兌換、熔鑄、保存、運解中有一定損耗,故征稅時要增加損耗,這種附加稱為“火耗”或“耗羨”。由于“火耗”無法統一確定征收額,州縣地方官便通過超額征收,以補充地方政府辦公經費的不足及官吏們的工資外收入。最多的州縣在一兩正稅上附加五六錢火耗,百姓負擔十分沉重。
明清時代正一品大員的年俸不過180兩銀子,七品知縣僅僅45兩。這點俸銀,在當時的物價水平下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打點上司,迎來送往和禮聘幕僚了。盡管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對貪污額度超過60兩銀子的官員一律剝皮實草,仍然遏制不住當年如潮般的貪贓枉法。
雍正實行收支兩條線的“耗羨歸公”和“養廉銀”制度,既減輕了老百姓負擔,又改變了明代以來中國官員名義收入低,灰色收入高的不正常狀態,保證了朝廷廉政建設的有效推行。
雍正皇帝勤于政務,勇于改革,大力清除康熙統治后期的各種積弊,取得了卓著成效,但由于他統治嚴酷,刻薄寡恩,清欠錢糧,地丁合一等經濟政策又得罪了貴族和地主,也難免帶來了歷史上的一些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