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日本的歷史介紹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的歷史。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日本的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有關日本的歷史簡介
日本歷史、日本史是指日本或日本列島的歷史。通常是指在日本舊石器時代到目前的歷史。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國并即位,即位日相當于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即日本的國慶節。從公元100年開始,史書才有了以國家形式出現日本的記載。
《漢書-地理志》對"倭"這個國家的描述:樂浪海(中國東部海域)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見云。
有關日本的歷史介紹時代詳情
舊石器時代
繩文時代
約1萬2千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制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后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采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間種植稻。
琉球處在過渡時期,他們一方面吸收著中華文化,一方面結合自己本來的民族特色,發明了"琉服",後來"琉服"和"韓服"、"漢服"、“”又同時影響日本,日本才創造出"和服"。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左右至3世紀前后的期間被稱為彌生時代。時代劃分的名稱,是由這個時期被視為代表特征性的彌生式陶器而來。以種植稻米為中心成立的農耕社會,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島各地快速蔓延開。
琉球因為獲得了高產量的種稻技術,因此人口大增,并且向外擴張,侵略并統一了琉球群島周邊的小國。
彌生式陶器
根據陶器的形式,可分為前、中、后三期。前期從九州擴展到近畿一帶(東日本尚處于繩紋時代末期),中期波及到東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銅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類似于大陸文化。彌生文化從一開始就具有先進的農耕技術,通常認為它受到了來自朝鮮的移民的影響。中期以后灌溉技術進步,農業生產漸趨穩定。后期,鐵制農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銅鐸、銅劍、銅矛、銅戈等青銅祭器發達,出現制鐵和制鹽等社會分工。通過交易和戰爭等,形成了統一的政治性的地區集團。此時北海道尚不能種植水稻,仍處在繩紋文化階段。
當時的日本列島被中國稱呼為倭、倭國。參見:倭奴國王印 邪馬臺國
古墳時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
盛行修筑古墳的時代。前方后圓的大小古墳,以奈良縣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島縣、南至熊本縣和大分縣的廣大地區。
5世紀又從宮城縣擴展到鹿兒島縣。古墳只埋葬部族首長,由部族成員共同修筑。
馬埴輪
5世紀,原始的所有制關系開始崩潰,大家族發展為生產單位和動產所有單位,原有部族內部發生利害矛盾。從五世紀中期起,畿內強大部族間的內戰激化。有些強大的部族與出現倭五王的百舌鳥古墳群和古市古墳群有關。到六世紀,繼體天皇系統的新興勢力統一畿內東部各部族,確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為首的北九州勢力,曾希望獲得與此類似的地位而進行反抗,但在其獲得這種地位之前,這種反抗即已潰敗。在內戰過程中,各地首長授予部族成員以修造小古墳的權利,以此增強戰斗力。因此,原來只是首長墓的古墳,到5世紀后半葉便向小古墳群(群集墳)演變。這種傾向到6世紀進一步發展。日本全國各地修造的古墳超過十萬個。古墳的主體部分也采用橫穴式石室。石室內埋葬數代家族成員,并以武器為中心,陪葬有須惠器、土師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但大量小古墳群的出現,逐漸減弱了古墳作為統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質。因此,從6世紀末到7世紀初,倭王權在畿內盡力建造寺院,同時限制修筑小古墳群,大王和強大的豪族則葬于模仿中國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墳。這樣,古墳時代臨近結束,而所謂大化《薄葬令》更進一步助長了這種傾向,留下來的只不過是高松冢古墳等貴族階層的古墳,墳丘小但很華麗。關東和東北地方古墳時代結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紀前半葉仍修造前方后圓墳。
參見:埴輪 倭王權 七支刀 倭五王
3世紀左右,在奈良縣一帶興起了大和國,并且逐漸征服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首領稱為“大王”,后來改稱天皇。
飛鳥時代(公元600年至公元710年)
飛鳥時代得名于奈良縣的飛鳥地方(現在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這一時期通過百濟傳來,朝廷中兩大勢力之一的蘇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勢力物部氏支持傳統的神道教,雙方發生激烈沖突。587年,衣折戰役中,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取得對朝廷的控制權。592年,和蘇我氏有姻親關系的皇族女性豐御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馬廄門王子)為攝政進行了以加強皇權為核心的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冠位和十七條憲法,奠定了中國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礎;同時還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隋朝學習。為了維持自己的專權,蘇我氏極力反對改革,蘇我入鹿還殺害了圣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鐮足(藤原鐮足)合謀刺殺蘇我入鹿,結束了蘇我氏的專權。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頒布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革新。
660年,唐滅百濟,為了復興自己的朝貢國百濟,日本出兵朝鮮,被唐朝和新羅聯軍在白村江擊敗。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戶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國性戶籍。672年,天智天皇駕崩,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戰爭,史稱壬申之亂。大海人皇子在岐阜縣擊敗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天武天皇時期,日本出現了歷史上最早的錢幣“富本錢”。701年(大寶一年),頒布大寶律令。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
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
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此時貴族內部政治斗爭不斷發生。經長屋王之變,藤原氏四卿、橘諸兄、僧玄昉等爭權,藤原廣嗣之亂,藤原仲麻呂排斥皇族成為第一個非皇族的太政大臣,僧道鏡利用孝謙上皇復位誅藤原仲麻呂,進升法王,企圖以禪讓方式覬覦皇位等一系列事件,使天皇專政的絕對權威受到削弱。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展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
平安時代(公元794年至公元1185年)
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于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于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分為三個時期。前期(794-967年)為律令制松懈但繼續運用時期。中期(968-1068年)為攝關政治確立與全盛時期。后期(1069-1190)為院政與平氏政權時期。
鐮倉時代(公元1185年至公元1333年)
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終于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說、1183年說、1192年說(源賴朝出任征夷大)。源賴朝在打敗平氏以后,在后白河天皇(時為法皇)的挑撥下,與他的弟弟源義經交惡,后來義經轉投奧州藤原氏,賴朝迫奧州藤原氏殺死義經,但義經死后兩月,奧州藤原氏被鐮倉幕府所滅。
源賴朝死后,幕府的政權開始被他的妻子北條政子與外父北條時政掌握,北條政子又稱為尼姑。北條氏借執權一職架空的權力,甚至在第三代死去以后,從京都迎接貴族藤原氏甚至皇子出任。此后,幕府的政權被北條氏所世襲的執權所領導。
在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
后期,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于后醍醐天皇舉兵,然后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南北朝時代(公元1334年至公元1392年)
后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后,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由于,新政未能滿足武士的要求,而且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貴族,故引來武士的不滿。其中,倒幕大將足利尊氏更為不滿,他雖然被賜給天皇名字中的尊字,但他想開幕府,結果足利尊氏迫后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是為北朝。
而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持著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縣)的吉野,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于形成,史書還稱為“一天二帝南北京”
經過多次攻防后,南朝的勢力衰退,終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給北朝的天皇,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
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一了以后,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后,第四代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
由于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于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鐮倉設公方府,引來了關東大亂。
在第八代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于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人稱戰國時代。
在京都中,幕府的權威日漸衰落,被管領細川家所干涉、擁立。第十三代足利義輝被殺,他的弟弟足利義昭被織田信長擁立,后因與信長作對而被流放,幕府滅亡,正式進入安土桃山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后,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后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并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筑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后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后被天皇賜姓“豐臣”,并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15世紀后期至16世紀后期間的時期稱為戰國時代。
安土桃山時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滅了足利幕府后逐漸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首領,并開始積極拓展統治版圖,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滅甲斐大名武田氏為止,已幾乎完全控制近幾地方與東海地方,并將勢力延伸至中國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國地方以及北陸地方。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失蹤(或說死去),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后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此時,織田氏部將羽柴秀吉在山崎之戰中討滅明智光秀,并在后來的家族會議中取得優勢,而于隔年的賤岳之戰打敗另一重臣柴田勝家,成功整合織田氏的版圖。
1584年,羽柴秀吉與東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發會戰,雙方經過一番對峙后進行和解并結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為根據地,開始進行統一全國的計劃。經歷四次的大規模討伐后,1590年,接受天皇賜姓豐臣的秀吉完成全國大致上的統一,使日本進入百年來首見的和平時期,全國的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大坂城的豐臣氏手上。
此后,豐臣秀吉鼓勵商業以廣開財源外,持續推動全國檢地與刀狩令的工作,并以各種手段削弱主要大名的封地。1592年起,他發動兩次侵略朝鮮的戰爭,史上合稱文祿·慶長之役(即萬歷朝鮮戰爭,韓稱壬辰衛國戰爭)。這場戰爭導致西日本諸大名實力大損外,也造成豐臣氏財力上嚴重的負擔,并促使家臣嚴重分裂。
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當時最強大的大名德川家康利用政治手段控制大坂城的權力中心,招致多數大名與豐臣內部文官的不滿。1600年,不滿的大名在文官石田三成與大名毛利輝元的號召下起兵討伐德川家康,雙方在關原之戰中交手,結果德川家康大獲全勝,成為全國實際的統治者。1603年,天皇下旨封其為征夷大,至此進入江戶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