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川家康的生平簡介
德川家康是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日本戰國三英杰(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日本德川家康的生平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日本德川家康的生平簡介:
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為日本江戶幕府的創建者,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日本戰國三英杰(另外兩位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一,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德川家康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岡崎城,父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母為廣忠正室于大之方(傳通院),原姓松平,1567年奉敕改姓德川。
桶狹間之戰后與織田信長結為同盟,本能寺之變后先與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敵對,后又迫于形勢而向其臣服。1590年隨豐臣秀吉滅北條氏,領有關東八州,改建江戶城,1600年關原之戰打敗豐臣氏,掌握全國大權,1603年任“征夷大”,開幕府于江戶(今東京),1615年滅豐臣氏,元和2年(1616年),在駿府城死去,享年74歲。
遺體埋葬在駿府的久能山,1年后被改葬到下野國日光,被日本朝廷賜封“東照大權現”,成為江戶幕府之神,在日本東照宮中供奉,被后人稱為“東照神君”。
14世紀末期,正值日本歷史上群雄割據、戰亂迭起之際,出身貧寒、無名無姓的士兵豐臣秀吉在戰亂中力挫敵手,統一了日本,但他在有生之年沒能真正鞏固統制大名的體制,1593年8月,豐臣秀吉在彌留之際把自己未成年的兒子豐臣秀賴托付給包括德川家康在內的5名大臣,德川家康當時是江戶(今日東京)的最高封臣。
但秀吉所信任的德川家康早已對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垂涎已久,豐臣秀吉一死,他立刻在豐臣家族豢養的各大名中挑起對立,假手除掉了忠于豐臣家族的派別,削減了豐臣秀賴的領地,把他降為在撮津、河內、和泉擁有65萬石的大名,豐臣秀吉時代直轄的城市和礦山也被沒收,戰敗的91家忠于豐臣家族的大名的土地被德川家康沒收來分給擁護他的大名。
德川家康的實力到1603年已大大超過了豐臣家族,他的江戶執政廳成了名符其實的幕府,他還封自己為“”。
當時“輪流執掌天下”的思想在各大名中間很強烈,德川家康確也無法打破這種思想,他很快就把的職位讓給了他的兒子,企圖借此向各大名表示的地位由德川氏世襲,決不能讓給其他人,而實權仍由德川家康掌握。
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知道年輕的豐臣秀賴不是平庸之輩,決心在自己死之前不消滅豐臣家族,否則就會成為反對德川勢力的核心。他一方面使用各種權術來孤立豐臣秀賴,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削弱豐臣秀賴的財力,例如借替亡父做法事為名,恢復了大批大的寺院。
1614年11月,豐臣一派被迫首先開戰,豐臣家族勢單力薄、寡不敵眾,終于在第二年滅亡。
德川家康在消滅了自己的勁敵之后頒布“一國一城令”,只準大名領域內留下一個城池,其余均毀掉,結果只剩下170座,而當初有3000余座城池。
為了加強對大名的控制,德川家康還通過沒收和調換領地等手段,把有勢力的大名置于邊境地區和政治、經濟、軍事上無關重要的地方,而把自己家族的成員安置在要害地區,他還頒布《禁中并公家諸法度》,規定天子以學問為第一,使天皇完全脫離政治,并對朝廷有關的皇族、公家的名次,制定年號的辦法都做了詳盡的規定,它通過這些手段加強了對朝廷的控制,同時,他還制定了限制寺院勢力的法規。
德川消滅了豐臣家族后,就立即讓朝廷取消了豐臣秀吉的神號,而自己卻在死后帶上了“神”的桂冠,200多年來,他以“東照神君”、“神祖”等偶像的形象為日本人頂禮膜拜。
人物評價: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于他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后,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莊園制時代略好一點的社會環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組和強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嚴格的身分制度把每個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個狹窄的框子里,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推動海外貿易并非要民間貿易自由發展,走上近代重商主義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經濟的需要,維護封建的政治統治,其范圍只限于由極少數幕吏、大名、特權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貿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締或限制。1612年頒布的禁教令,從1615年開始對朱印船貿易的限制。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后。
日本的戰國時代,諸侯割據,大名之間爭奪政權的斗爭十分激烈,實現國家統一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最后奪取全國政權,必須對統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認識,因時、因地制宜,采取靈活的政策和策略。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順應了時勢,舉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變以后,豐臣秀吉捷足先登,搶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奪取全國政權的機會。當時大局雖然對他很不利,但這時他與豐臣秀吉之間的關系和實力已非昔日的織田信長與他的關系可比。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動。1584年,德川家康應織田信雄之請,與豐臣秀吉戰于小牧、長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種有限行為。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打敗了豐臣秀吉的一個支隊,打死了豐臣秀吉的勇將池田恒興,迫使豐臣秀吉以相當有利于他的條件講和,這對全國都很有影響,豐臣秀吉對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沒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隊編入渡海戰列。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使豐臣政權和西南大名損失慘重,而德川家康卻在和平建設中積蓄了財力,壯大了力量。這些變化是豐臣氏政權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來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轉折點。
注意內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內治是和改組與強化封建秩序溶為一體的。在取得全國政權前,每占領一地,總要對新領地的統治加以整頓,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擴大版圖。奪取全國政權后,為了鞏固政權,除保持豐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組和強化封建秩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