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天文發(fā)現(xiàn)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商朝日歷已經(jīng)有大小月之分,規(guī)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并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朝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天文發(fā)現(xiàn)
商朝日歷已經(jīng)有大小月之分,規(guī)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并用年終置閏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朝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shù)學發(fā)展
商朝甲骨文中有大致三萬的數(shù)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shù)、偶數(shù)和倍數(shù)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 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朝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文字演變
商朝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多種造字方法,已經(jīng)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fā)現(xiàn)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甲骨卜辭云:
辛未,酘,新星。(《前》7·14·1)這條卜辭是說,辛未這天晚上,天空出現(xiàn)了一顆新星。楊樹達云:“新星者,新夝也”③,義不能盡解。近來有人說,新星當是天文學上所說的變星,即本來亮度不大的星,平時用肉眼看不見,但是由于它的內部起了激烈變化,亮度突然增大,用肉眼看見了它,就叫它為新星,說似可信①。此外,卜辭中又常有“星”(《拾》14·6)、“其星”(《厙》598)等記錄,似乎都是星辰之星。
由于農業(yè)生產(chǎn)的需要,商朝已經(jīng)有了比較完備的歷法。根據(jù)甲骨卜辭的記錄可以看出,當時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為十二月,因十二個大小月加起來只有354或355天,所以采用閏月來調整一年的天數(shù),使一年中的四季變化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這個閏月,在早期卜辭中是放在應當置閏那年最后的一個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這在歷法上叫做“年終置閏”法。在晚期的卜辭中,閏月就放在應置閏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閏五月,那年當中就有兩個五月,這在歷法上叫做“年中置閏”法。這種歷法,既不是根據(jù)太陽運動所測得的一年為基礎的陽歷,也不是以月亮圓缺為一個記日周期,即朔望月為基礎的純陰歷,而是“以閏(月)定四為成歲”的陰陽合歷。
甲骨卜辭中有云:“癸丑卜貞,今歲受禾,弘吉,在八月,佳王八祀”(《粹》896)。可證在帝乙、帝辛時代,歲、年、與祀三者還是有區(qū)別的。甲骨文中的歲字,作、形;年字,作形;祀字,作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