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是繼一戰之后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第二次世界大戰背景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國并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五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成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
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出現拋售股票的狂潮,收盤時轉手的股票達到1300萬股,創歷史最高紀錄。隨之而來的是股票市場的崩潰和銀行的擠兌風潮,使美國經濟陷入絕境,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就這樣爆發了。
法西斯獨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國王任命墨索里尼擔任意大利,法西斯專政在意大利開始建立。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上臺,2月制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并且加緊擴軍備戰。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后通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使軍部實力大大加強。不久,受軍部控制的廣田弘毅上臺組閣,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之后,德國、意大利與日本干預西班牙內戰。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后增至30個國家。
一戰禍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簽訂《凡爾賽和約》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國,納粹黨掌握國家政權,阿道夫·希特勒開始秘密武裝德國。《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停戰的協議。
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范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
防御階段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強大的兵力,在大批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波蘭軍隊陳舊的武器裝備和落后的戰術,根本無法抵擋德國法西斯的“閃電戰”。波蘭軍隊節節敗退,波蘭很快大片土地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英、法對德國宣戰后,沒有對德國法西斯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致使波蘭軍隊孤軍奮戰。
1939年9月,波蘭復亡。蘇聯趁德軍侵入波蘭之際,開始向西擴展疆域,建立了所謂的“東方戰線”。
1940年,德國發動“閃電”攻勢。(稱“白色閃電”。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麥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隨后進攻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采用“曼斯坦因計劃”完成對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國的占領。同時,德軍繞過法軍重兵設防的馬其諾防線,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法國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英法軍隊大部分撤入英國境內,為未來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國對法國發動了總規模的進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對法國宣戰,6月22日,法國投降。1940年7~10月,希特勒發出了關于入侵英國的命令(海獅計劃)。德軍對英國發動猛烈的空襲和潛艇戰。企圖迫使英國屈服。丘吉爾首相領導英國軍民奮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陰謀。德國遭到了發動侵略戰爭以來的首次失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德國軍隊以550多萬人、4000多輛坦克和近5000架飛機的強大兵力,分為三路,突然向蘇聯發動全面的進攻,蘇德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蘇聯軍隊猝不及防,節節失利,蘇聯大片領土淪陷,蘇聯軍隊和武器裝備也損失慘重。
1941年9月6日,德軍進攻莫斯科,蘇聯軍隊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奮力抵抗,粉碎了德國軍隊迅速占領莫斯科的企圖,這就是莫斯科保衛戰。1942年初,蘇軍展開反擊,殲滅德國軍隊50萬人,德軍在莫斯科保衛戰的失敗,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0月,就在希特勒侵略歐洲之際,日本法西斯進一步向東南亞擴展,企圖建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英兩國的利益,美國不得不做出反應,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鋼鐵、石油等戰略物資,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增加對中國的援助:英國等國也同樣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對戰略物資依賴進口的日本是一個嚴重的打擊。日本軍部決定趁美國戰爭尚未準備就緒,發動突然襲擊,取得戰爭主動權。
1941年11月,德國軍隊已經占領蘇聯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控制了蘇聯大約40%的人口以及大部分的工業區。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價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同時,日軍還在東南亞各地對英美兩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直到第二年春天,日軍侵占了東南亞的廣大地區和太平洋上的許多島嶼。次日下午,德意日同時對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
轉折階段
1941年12月,在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之前,由于法西斯勢力不斷壯大,美國出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考慮逐漸改變了“中立”態度。并且加強對英國、蘇聯等各國的援助。
1941年8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大西洋一艘軍艦上會晤,并發表聯合國宣言《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也開始對蘇聯提供一些援助。
1942年1月1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共同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并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反法西斯陣線的最終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大大增強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各國人民對法西斯的斗爭,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進程。
1942年6月,日本軍部為了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進攻美軍駐守的中途島。美軍掌握了日軍的作戰計劃,以一艘航空母艦的代價摧毀日本四艘航空母艦,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從而使太平洋戰場的形式發生轉折,日軍被迫由進攻轉變為防御,美軍則由防御轉變為進攻。
在蘇德戰場,莫斯科戰役之后,受到重大損失的德國軍隊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全面攻勢。希特勒決定集中兵力,進攻蘇聯戰略要地斯大林格勒,以便奪取蘇聯南方重要糧食、石油產區,進而包抄莫斯科。
1942年7月17日,德國軍隊集中一百五多萬兵力和大批飛機、坦克,對蘇聯進行南北夾擊,向斯大林格勒發動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駐守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隊拼死反抗,使德國軍隊始終未能完全占領這座城市,反而消耗了德國軍隊大量的有生力量。蘇軍集中兵力,對德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反攻,分割包圍了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主力;到1943年2月蘇軍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從此,蘇軍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斯大林格勒戰役不僅改變了蘇德戰場的形式,更推動了整個戰爭形式的轉變,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此后,1943年7月德軍發動了庫爾斯克戰役企圖奪回戰場主動權,但沒有成功。
在北非戰場,1942年夏天,德意軍隊近逼阿拉曼,開羅告急,1942年1月,英國軍隊在阿拉曼一帶發動反攻,德意軍隊損失慘重,倉皇西逃,北非戰場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1943年年4月,北非德意軍隊投降。1943年7月,美英軍隊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登陸,意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垮臺,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國集團開始瓦解。
反攻階段
1943年11月22~26日,中美英三國首腦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及其隨從人員在埃及首都開羅會晤,簽署了《開羅宣言》。聲明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將堅持對日本作戰,直到日本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明確規定日本侵占的包括東北三省、臺灣、澎湖列島在內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給中國。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等人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通過了三國首腦在對德國作戰中一致行動和戰后合作的宣言。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代號“霸王計劃”以盡快打敗納粹德國。
1944年6月6日,280萬美英等同盟國軍隊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蘇軍也在東線對德軍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從此盟軍開始兩面夾擊德軍,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8月,盟軍進入巴黎,法國光復。
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為了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解決戰后的重大問題,在蘇聯召開雅爾塔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懲辦戰犯,實現戰后民主化,準備在戰后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三月內參加對日作戰等等。
1945年4月,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同時,蘇軍猛攻柏林。最終,以損失了40馀萬人的代價攻克柏林。
結束階段
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因突發腦溢血而逝世。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府地下室自殺身亡,蘇軍攻占柏林。
1945年5月8日,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展開猛烈的進攻,向日本本土步步逼近。中國等國家的抗日武裝也在亞洲各地展開了反攻。
1945年5月9日,德國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1945年7月,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后換為艾德禮)在德國的波茨坦會晤,重申了雅爾塔會議關于處理德國問題的精神。會議期間,以中美英三國的名義發表了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擲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圍殲了中國東北的日本軍隊-關東軍,同時,中國的抗日武裝向日軍發動全面的進攻。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擲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轟炸日本長崎。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
成立聯合國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馀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后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民族獨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后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兩極陣營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北約陣營
二戰后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科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并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這些用于制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重炮坦克
二戰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猖狂一時,顯示出較強的戰斗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們較早地看到了軍事科技對提高武器裝備先進性的重要性。出于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他們把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用于武器裝備的生產,從而使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大大領先于盟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后.雖然其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但暗地里仍秘密研制各種武器裝備。
不僅在國內秘密研制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將秘密研制海空武器裝備的地點設在國外,如在荷蘭制造潛艇,在瑞典制造飛機。到二戰爆發前,德軍已經裝備了多種新型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這保證了德軍二戰初期的閃擊戰一舉成功--在空軍的協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擊的特性,通過不停頓的突擊作戰,在對方尚未實施充分的戰爭動員時,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對敵重兵集團實施突擊,并一舉將其擊潰。坦克具有的這種高速突擊作戰能力,使德軍閃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時間竟橫掃大半個歐洲。
然而,到戰爭的中、后期,由于軸心國部隊的軍事科技與軍工企業受到盟國部隊的沉重打擊,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大為下降。相反,盟國的軍事科技則迅猛發展,特別是蘇軍有了大量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后,開創了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戰役進攻樣式,在戰略反攻和進攻時橫掃德軍如卷云。例如,1943年蘇德戰場上發生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戰。雙方一次在戰場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陸戰平臺就達7000多輛。會戰中,蘇聯紅軍擊毀德軍坦克1500馀輛,使德軍裝甲集團受到開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航空技術
基于戰爭需要,航空技術在二戰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空氣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新發現,使許多新式作戰飛機出現在戰場上,如以活塞式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轟炸機、戰斗機和攻擊機得到很大發展和廣泛應用,并出現了電子對抗飛機和安裝機載雷達、可在夜間作戰的戰斗機,從而使作戰飛機戰技性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更新了一代。1938年,德軍飛機的年產量達到5200架,成為當時世界上生產飛機最多的國家。1939年,德國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標志著航空器動力裝置的重大突破,飛機的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樣在二戰時期就出現了以作戰飛機為主要作戰力量遂行的獨立空中戰役。正是因為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希特勒制訂了企圖通過空襲英國、迫使其投降的海獅計劃。而基于海、空警戒的需求,特別是炮瞄和引導攔截敵機等要求,極大地促進了英國雷達技術的發展,英國很快生產出不同種類的雷達。雷達的出現使得超視距作戰成為可能。正是有了雷達,英國才免遭納粹鐵蹄的踐踏。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就建立了一個由偵察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飛機截擊雷達、高炮控制雷達和探照燈雷達等20多個地面雷達站組成的雷達網,有效地遏制了德國空軍的空襲,使德軍企圖通過空襲轟炸就迫使英國屈服的夢想完全落空。空戰期間,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但納粹德國喪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戰爭后期,盟軍各種新型護航艦艇的出現,雷達、聲納(ASDIC)、高頻測向儀(HF/DF)等探測設備的改良以及刺猬彈等先進反潛武備的廣泛應用,使從發現德國潛艇到將其擊毀的整個過程變得迅速而有效。從1943年初開始,曾經幾乎使英國的商船航運瀕臨崩潰的德國潛艇部隊在大西洋水域的優勢已不復存在。隨著戰爭的發展,盟國空軍飛機的數量和質量都逐漸超過了軸心國空軍。在徹底摧毀德國的柏林會戰中,蘇聯空軍動用了7500架飛機對柏林進行了猛烈轟炸,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滅亡。在亞洲戰場,美國B-29轟炸機在對日作戰中戰果累累,東京和日本全境都如同陷進了地獄。應該說,是B-29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雷達導彈
二戰時期,有些軍事技術是為適應戰爭需求而產生的。如雷達和導彈技術。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并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l、A-2、A-3導彈,并很快將研制這種小型導彈的技術應用到V-l導彈和V-2導彈上。這兩種導彈是現代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在1944年6月-9月.德國用它們襲擊了英國倫敦,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二戰后期,德國還研制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所幸均未投入作戰使用。戰后,導彈作為一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已引起當時各國的興趣和重視。德國戰敗后,其導彈技術和導彈研究人員大部分被原蘇聯和美國等所擁有,并開始加緊對導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制造,從而揭開了世界導彈的發展序幕。
核武器
核武器是軍事科技在二戰后期產生的最新成果并被迅速應用到戰爭中的一個突出例子。原子彈幾乎是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生。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在1939年以前,德國的核技術基本上是超過美、英的,然而由于希特勒熱衷于歐洲戰場上的大規模閃擊戰,德國核武器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后于美、英。1939年8月,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研制原子彈。他的建議馬上引起美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開始立項撥款,并于1942年8月正式將這一計劃命名為曼哈頓工程。為完成這一工程,美國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投資達200億美元,歷時三年多,終于在德國敗亡之后、日本垂死掙扎之際的1945年7月l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8月6、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使兩座城市傾刻間化為一片焦熱的火海。原子彈的殺傷力令整個世界震驚。原子彈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