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蒲甘王朝的創建者阿奴律陀
引言: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這里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 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從此,蒲甘開始成為歷代蒲甘王朝的 京都。
蒲甘國王阿奴律陀(梵語:Anawrahta,巴利語:Anuruddha,1015年-1078年),緬甸蒲甘王朝的創建者(1044年-1078年在位),被稱為緬甸“三大民族英雄”或“三大帝”。又由于其對佛教的大力護持而被尊稱為“緬甸的阿育王”。
阿奴律陀是宮錯姜漂(一作混修恭驃)之子,即位后,首先統一群雄割據的局面,先后征服了南部的打端、西部若開族的阿拉干王國,并與北方的大理國維持和平均勢,為蒲甘王朝奠定了二百四十三年(1044-1287年)的基業。當時王朝的領域,北起八莫,南濱大海,東部統領撣族諸部,西臨北阿拉干,為緬甸最早統一的王國。
阿奴律陀作為緬人小國蒲甘的君王,完成了緬甸全境的統一,為緬族的發展和緬甸國家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因此他被緬甸人視為“第一個統一的緬甸王國的創始人,也是緬甸的第一個皇帝”,與東吁王朝的莽應龍、貢榜王朝的雍籍牙并列為“緬甸三大民族英雄”。同時,他革除舊有的阿利教,大力弘揚上座部佛教,奠定了上座部佛教作在緬甸國教的地位,亦被稱為“緬甸的阿育王”,對緬甸歷史與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蒲甘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于現代緬甸地區,伺候蒲甘王朝歷經21王,前后共500多年歷史。
延伸閱讀:
蒲甘最初是由19個村落匯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公元849年,頻耶王 在蒲甘筑城,建城門12座,并挖 護城河相圍。1044年。阿如律陀王在這里創建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 封建王朝,即蒲甘王朝。從此,蒲甘開始成為歷代蒲甘王朝的 京都。當時,阿奴律陀王篤信佛教,他在征服緬南部直通王國時曾獲32部《三藏》經、300名高僧和技藝高超的工匠多人。于是他開始在蒲甘大造佛塔,蒲甘亦遂之成為緬甸文化、宗教的圣地之一。
漫步在約25平方公里面積的古城蒲甘,處處可見大、小不一的佛塔矗立在街頭巷尾。真可謂:“出門見佛塔,步步遇菩薩”。據統計,自公元11世紀到13世紀,蒲甘先后建造的佛塔就達萬余座,故蒲甘也被稱為“萬塔之城”。數百年來,雖歷經戰火兵災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有佛塔千余座。
在現存的100多座著名的佛塔中,有的潔白素雅、樸素大方,有的金光閃閃、 雍容華貴。塔內的佛像或坐、或立,或躺、或臥,千姿百態,形象各異;他們有的頂天立地、高約數丈,有的精巧纖纖、高不盈余;這些佛像表情逼真細膩,惟妙惟肖。這些佛塔內的浮雕 壁畫,更是技藝精湛,獨具匠心。因此,蒲甘又被譽為“宗教藝術薈萃”、“東方佛教藝術的寶庫”。蒲甘不同時期建造的許多佛塔和佛寺中,以建于11-13世紀的古建筑居多。由于經歷了不同的年代,蒲甘的佛塔建筑并非都一個樣,而是千姿百態,有不同的風格。有的金光閃閃,有的潔白素雅;塔內佛像更是巧奪天工,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塔內的浮雕技藝精湛,匠心別具。
今天,當年的王朝早已灰飛煙滅,但在這41.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保存下了多座佛教建筑物,還有數千座深埋在地下等待考古學家挖掘。1975年7月,蒲甘地區發生6.8級地震,百分之八十的佛塔遭到不同程度破壞,事后緬甸政府進行了修復。現政府執政后,又對蒲甘地區的佛塔進行了大規模的修 繕。
據緬甸考古調查局1973年登記共有2217座佛教建筑物。僅僅這2217座佛塔,就已經足以震撼人心了。這些造型各異的佛塔,記載著無數動人的故事,它們使蒲甘成為同 柬埔寨的 吳哥窟、印尼的 婆羅浮屠齊名的 東南亞三大奇跡之一,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朝拜。
蒲甘是一個“建筑藝術保護區”,包括了老蒲甘、裊烏、 明南村和新蒲甘等幾個地區。老蒲甘是其中最重要的地區,她就在伊洛瓦底江的轉角處,這塊三角形的區域集中了阿南達、施維谷機等保存得最好的十幾座廟宇,蒲甘的 博物館也在老蒲甘。
為有效地保護蒲甘文化遺產,1994年,緬甸成立了以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秘書長欽紐為首的緬甸 文化遺產挖掘保護中央委員會,并把蒲 甘地區劃分為 古代建筑區、古代丘陵區、保護區和接待游客的旅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