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大城王朝的歷史
大城王朝,也叫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暹羅國封建王朝。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泰國大城王朝的歷史。
蘭甘亨去世后,強盛一時的王朝日漸衰退。此時,泰國東部的一股泰族勢力日益壯大,并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區(qū)。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瑪鐵菩提,結(jié)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匯合處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亞”(華人稱為大城),并立號為王,這就是泰國的大城王朝的開始。
拉瑪鐵菩提稱王后,立即開展外交和軍事攻勢,并且一統(tǒng)天下,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國才能為大城王朝的基業(yè)奠定了基礎。大城王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經(jīng)歷三十三位君王。十五世紀末,繞非洲好望角至東方之航線開通后,歐洲人開始前往泰國通商,首先來到的是葡萄牙人,他們占領了馬六甲海峽一帶,于1512年抵達大城。從此,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亦相繼而來,企圖在泰國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獲得利益。
1767年,緬軍攻入大城,城內(nèi)的王宮,佛寺,民房和藝術寶藏均被摧毀,昔日的輝煌殿閣,如今只存殘垣敗壁,荒草遍地,僅供游人憑吊而已。
遺跡
是泰國古文明之文化發(fā)源地-,位于曼谷市北面72公里的阿瑜陀耶,是聲名赫赫的古代皇城--“大城”所在地。阿瑜陀耶的泰語意為堅不可摧的城市,華人又稱大城。
大城,參觀古城廢墟;此古城廢墟已列入聯(lián)合國十大古跡保護區(qū),有著輝煌的歷史,14世紀受高棉天授神權思想及古老婆羅門教教義影響,建構(gòu)雄偉萬千的佛寺、皇宮,而今時代變遷,所殘留的歷史古跡彷佛正幽幽的訴說著昔日耐人尋味的繁華過往,讓您細細品味追古溯今和穿梭時空的美。
泰國古文明的發(fā)源地大城為公元1350年-1767年,共417年的古都,卻于緬甸在1767年入侵后,其全城的宮殿和寺廟都在當時被焚毀,這些遺留下來被炸毀的佛像及廢墟奇景,如今己列入聯(lián)合國科文組織,評定為一級古跡保護區(qū)。由于大城的33位統(tǒng)治者吸收了高棉天授神權的觀念,揉和的婆羅門教的儀式,因此興建了許多壯麗美觀的宮殿和雄偉萬千的佛寺,如今觀光客可以見到大部份的遺跡,就是建于城市興起時的前150年。
簡述
大城的面積很大,古跡散布很廣,加上四周空曠,視野開闊,塔頂尖利的佛塔,老遠便可看到,那種蒼勁的氣氛,好像在告訴游客,古城昔日的光輝猶在,不曾消逝。
在大城王朝的黃金時代,這里有皇宮3間,寺院300多座,如今大都殘破了,但也有不少佛塔保留了完整的外形。斑駁的佛塔、宮殿的殘柱、殘墻、幾座兀立的浮屠,這些古跡斷斷續(xù)續(xù),卻又綿綿不斷,令游客不禁感嘆這古城的浩大,惋惜它的衰落。比起曼谷那些游人眾多的寺廟來說,這里空曠、深邃的意境,蒼涼、凝重的悲壯美,更能吸引游客駐留。
等級制度
大城國王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帕拉瑪特萊洛卡那塔(Paramatrailokanatha),他的名字由于明顯的原因而常常被泰國人縮減為特萊洛。沒有計算機和任何技術設備的現(xiàn)代集權國家,他將世代不和的領地首領們置于和平的競爭以博取國王的歡心。他意識到一個人的土地多少關系到財富和地位,也是沖突的根源,于是將個人的土地擁有量合理化,并使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王室的賞賜而得到更多的土地。
每個領地首領都有編號,與其土地擁有量相對應。高級灌云昭披耶(Chao Phya),三等級10 000,允許擁有4000英畝的土地。平民等級20,可以擁有土地10英畝,除非他有特殊的業(yè)績;而對于一個六口之家來說,8英畝土地就足以過上小康生活了。婦女們并沒有被排除在外。男人的妻子等級是丈夫的一半,妾的等級是丈夫的四分之一,而婢女沒有等級,待生下一男半女之后升為妾。有人辯稱在特萊洛(Trailok)國王時代婦女們至少還知道她們的等級是多少,而今天則無從知曉了。
土地等級制度解決了紛爭。獎罰都和土地等級密切相關,這個制度滲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等級1000的人見到等級1500的人會首先行禮。
土地等級制度以其簡單易行實施了很長時間,但沒有真正應用于銀行主和搞鼻子紅眼睛的洋商人。1905年這個制度和奴隸制一起被偉大的現(xiàn)代派國王朱拉隆宮(Chulalongkorn)所廢除,但它的影子在今天泰國生活中還隨處可見。